出生后自臍帶結扎至生后 28 d 前的嬰兒稱為新生兒。 近年來,隨著新生兒黃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治療取得了新的進展,特別是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具有獨特療效,因此,對于新生兒黃疸的中藥治療國內報道很多, 而對于出生 29 d~1 歲的嬰兒黃疸中藥治療的國內報道卻很少, 本研究的 69 例患者均是日齡為 29~60 d 的嬰兒黃疸患者,采用漢朝《傷寒論》的經典之方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嬰兒黃疸,觀察患兒的二便變化,69 例患者全部治愈,療效肯定,故予以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2 月 28 日~2013 年 11 月 10 日,在本院中醫科門診就醫篩選的嬰兒黃疸患者,共計 69 例,診前兒??埔褜純鹤隽送\、經皮測膽紅素、檢驗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等項,其報告指標均高于正常值。 其中男 32 例,女 37 例,均為足月正常產嬰兒,日齡為 29~39 d 的 44 例,40~60 d 的 25 例;純母乳喂養 64 例,混合喂養 5 例;出生時住院經藍光治療的 6 例。臨床主要癥狀:均有皮膚黃染,少數患兒有鞏膜黃染,顏面色澤黯然,大便黃稠或黃稀,尿黃,指紋多見于風關,少數見于風、氣關,色紫。辨證分型:濕熱黃疸 57 例(82.6%),濕熱膽汁淤積黃疸 12 例(17.4%)。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用中藥湯劑治療。 方藥:茵陳蒿湯加味:茵陳 5~7 g,生大黃 0.5~1 g(后下),梔子 1.5~2 g,茯苓 3~4 g,太子參 3~5 g,炙甘草 1 g,每診一般 3劑,每日 1 劑,水煎溫服,10~15 ml/次,3~4 次/d,哺乳前服,并囑家長注意觀察嬰兒二便及納眠情況。
1.3 療效判定
皮膚黃染退去,尿淡黃或清;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等指標降至正常值;或經皮測膽紅素指標已正常,均為臨床治愈。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后的情況
69 例中,服藥 3 劑的 46 例,服藥 4~7 劑的 17例,服藥 9~12 劑的 6 例。服藥后,復查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等項指標值正常,或經皮測膽紅素指標值正常的共 50 例(72.50%),因故未復查的 19 例(27.5%),復診觀察皮膚黃染已退去,故為全部治愈,但服藥之初,有 5 例大便日內達 5~6 次,調整喂藥量即可,余無不良反應。
2.2 典型病例
病例 1:患者,女,日齡 29 d,桂林市人。 初診(2013 年 11 月 4 日):皮膚黃染,鞏膜輕度黃染,大便黃稠,尿黃,納眠好,舌紅、苔白,指紋風關色紫。檢驗:
血清總膽紅素 210.2 μmol/L,結合膽紅素 9.2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57 U/L。診斷:嬰兒黃疸(濕熱型黃疸)。 治則:清熱利濕退黃。 方藥:茵陳 6 g,生大黃0.5 g(后下),梔子 1.5 g,茯苓 4 g,太子參 4 g,炙甘草1 g,3 劑,服法遵前述。 二診(11 月 8 日):皮膚黃染減輕,鞏膜無黃染,大便稀黃,尿淡黃,納眠好,舌紅、苔白,指紋正常。初診方藥又 3 劑,服法如上。連續四診,用藥服法如初, 先后共服藥 12 劑, 復查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等降至正常。
病例 2:患者,男,日齡 33 d,全州縣人。 初診:皮膚黃染,鞏膜無黃染,便黃尿黃,舌紅、苔白,指紋風關色紫。 檢驗:血清總膽紅素 112.1 μmol/L,結合膽紅素10.3 μmol/L,堿性磷酸酶 282 U/L,谷酰轉肽酶 113 U/L。
診斷:嬰兒黃疸(濕熱淤積型黃疸)。治則:清熱利濕退黃。方藥:茵陳 6 g,生大黃 0.5 g(后下),梔子 1.5 g,茯苓 4 g,太子參 4 g,炙甘草 1 g, 3 劑,服法遵前述。 服藥后 10 d 復診,皮膚黃染消退,尿淡黃或清,納眠好,愈而未再用藥。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由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結果,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生理性黃疸多不用治療,而病理性黃疸則可能由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導致神經細胞中毒性病變,引起后果嚴重的膽紅素腦?。ê它S疸), 故對新生兒黃疸進行早期干預極為必要,但當前由于新生兒家長對黃疸的認識及早期干預配合不夠,以致一些新生兒黃疸未能得到及時處理。 有的雖經治療,但未完全治愈,因此,在臨床上??砂l現嬰兒黃疸患者。
本研究 69 例黃疸嬰兒,日齡均為 29~60 d,均有皮膚黃染,尿黃,少數見鞏膜輕度黃染,顏面色黯等癥。少數患者出生不久,經過藍光治療出院,而后又見黃疸,再來就醫。中西醫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很多。
有人認為, 中醫治療在新生兒黃疸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其方法主要有中藥湯劑、中成藥、中藥浴、中醫推拿和針刺等。 本組嬰兒黃疸均單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全部治愈,療效肯定,僅有 5 例服藥之初,大便日達 5~6 次,但調整服藥量即可。
茵陳蒿湯是祖國傳統醫藥的經典之方, 由茵陳、大黃、梔子 3 味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之功效。方中茵陳苦瀉下降,功專清利濕熱而退黃疸,是為主藥;配伍大黃苦寒瀉下攻積,可引濕熱從大便出,故屬濕熱性的陽黃用之,黃疸可逐漸消退。嬰兒為稚陽之體,上方皆苦寒之品,唯恐瀉之太過,故本方加入甘淡平和之茯苓、太子參、甘草為佐使,達到既助利水滲濕,又能益氣健脾,中和藥性之目的,與原方配用,共奏消退黃疸,增強體質的功效。
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嬰兒黃疸,從相關藥理作用已可證明。 茵陳有利膽保肝、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大黃能促進膽汁分泌,膽囊收縮、膽道括約肌松弛,而起利膽退黃作用,為治療濕熱黃疸之要藥;梔子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其浸出液能抑制結扎膽管的家兔血中膽紅素的生成,降低血中膽紅素含量;茯苓有調節免疫功能及抗腫瘤作用,其藥性緩和,能益心脾、利水濕,補而不峻,利而不濕,能扶正又能祛邪;太子參有抗應激、抗疲勞和增強免疫等藥理作用,臨床應用有益氣滋陰清熱之功效。
綜上所述,茵陳蒿湯加味的組成藥物性味、功效及已知藥理作用都表明,其具有清利濕熱、退黃強體的多種功效,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操作簡便,消費低廉,臨床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振義.臨床醫學概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88-689.
[2] 玉順子.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09,18(8):62-63.
[3] 陶鈞.中醫藥防治新生兒 黃疸研究進展[J].中 醫兒科雜志,2010,6(1):50-52.
[4] 吳肖妮,費健麗,陳祺雅.中西醫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J].中醫兒科雜志,2013,9(3):52-55.
[5] 謝田,牛孝亮,劉占濱.茵陳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進展[J].黑龍江中醫藥,2004,34(4):50-52.
[6] 莊江能.大黃的主要成分 及其臨床藥理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2009,11(5):931-933.
[7] 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63-64.
[8] 金惠,趙英博,江維,等.茯苓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雜志,2008,30(4):59-61.
[9] 程黎暉.太子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近況[J].浙江中醫雜志,2008,43(5):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