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CR\\)是因頸部椎間盤后方突起,關節突或鉤椎關節出現增生、肥大,椎間孔或頸椎椎管變形、狹窄,從而壓迫神經根導致的臨床常見疾病。在頸椎病中CR發病率高達60%~70%,不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而且妨礙人們的正常學習、生活。該病臨床初期大多表現出頸肩痛,并伴隨上肢麻木以及疼痛感,X線片可見頸椎前凸消失,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后可見骨質增生,關節突或鉤椎關節增生以及椎間孔變窄等改變。CR在眾多頸椎病之中,是最為常見卻也是最難恢復的,本院2010年1月起對CR患者實行中醫骨傷治療,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確診為CR的10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分別采用中醫骨傷療法\\(觀察組\\)和常規西醫療法\\(對照組\\)進行治療。其中,觀察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患者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36.1±7.5\\)歲;病程\\(2.6±1.2\\)年。對照組54例,其中男29例,女25例;患者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35.9±7.3\\)歲;病程\\(2.7±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中醫骨傷療法,給予中藥內服聯合針灸治療。\\(1\\)中藥內服。杜仲30g、續斷30g、葛根30g、丹參15g、延胡索15g、半楓荷15g、懷牛膝15g、石楠藤15g、絡石藤15g,三七10g、土鱉蟲10g、威靈仙10g、甘草6g。加減:寒濕型加獨活9g、細辛6g;腎虛型加狗脊15g、菟絲子12g;濕熱型加薏苡仁30g,黃柏10g;瘀滯型加澤瀉10g、茯苓10g,每天一劑,水煎后分兩次服用。\\(2\\)針灸。以大椎穴、風池穴、頸阿是穴及頸夾脊穴為主穴。上肢有麻木呈放射痛患者加曲池穴以及肩髃穴;頸肩有明顯疼痛患者加肩髃穴以及天宗穴;拇指食指以及中指有麻木呈放射痛患者加外關穴以及合谷穴;小指以及無名指有麻木呈放射痛患者加外關穴以及后溪穴。以上穴位使用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min,取針之后在以上穴位處進行10min艾灸。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療法,使用250mL 20%甘露醇,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續滴注10d;同時使用10mg地曬米松注射劑加入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每天一次,從第4天起,每日遞減2mg地曬米松,減完為止。如果癥狀明顯好轉,可以減輕藥量或停藥。
1.3 療效評價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根據患者治療后病情改善情況,分為無效:眩暈、麻木、疼痛等癥狀及體征減少不足30%、未見改善或加重;基本痊愈:癥狀基本消失,眩暈、麻木、疼痛等癥狀及體征減少30%至70%;顯效:癥狀有所改善,眩暈、麻木、疼痛等癥狀及體征減少不小于70%至95%;有效:癥狀明顯改善,眩暈、麻木、疼痛等癥狀及體征減少不少于95%。其中愈顯率=痊愈率+顯效率,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積分采取量表法進行評估,主觀積分總計30分,包括頸肩肢痛16分,上肢麻木4分,頸項僵硬2分,日常生活以及工作4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4分??陀^積分共計20分,包括前屈、后伸、旋轉以及側彎各2分,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旁壓痛試驗、上肢肌力以及上肌感覺各2分,舌象、脈象2分。滿分為50分,得分越低說明疾病越嚴重。觀察對比兩組療效和治療前后患者總積分以及主客觀積分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率為66.67%\\(36/54\\),愈顯率為75.93%\\(41/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6.30%\\(25/54\\)、50.00%\\(27/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總積分及主客觀積分情況觀察組治療后總積分為\\(42.91±5.79\\)分,主觀積分為\\(26.50±5.41\\)分,客觀積分為\\(18.52±2.65\\)分,明顯高于治療前的\\(32.78±5.85\\)分、\\(18.94±4.41\\)分、\\(15.08±2.10\\)分,以及對照組治療后的\\(39.91±5.81\\)分、\\(22.50±5.37\\)分、\\(17.42±2.25\\)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本中醫認為CR為“痹癥”、“項強”范疇,多由積勞傷頸、內傷肝腎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所致。而西醫認為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是CR的主要致病因素,頸椎生理彎曲度發生改變、頸椎輕度滑脫、骨質增生及頸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引起周圍組織無菌性炎性水腫,進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導致出現患者不適癥狀。CR為最常見同時也是最難恢復的頸椎病之一,牛明鏡等報道顯示,該病近年來有年輕化及發病率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中醫治療CR是臨床上的常用方法,已有研究證實通過辨證分型內服中藥結合手法按摩復位治療CR具有安全、有效、治愈率高的特點,其中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熏蒸、拔罐、推拿、牽引、針灸、中藥成藥及綜合療法等。熏蒸、拔罐可使汗孔充分散開,藥物直達病灶,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神經根缺血、缺氧狀況,能有效抑制炎性浸潤和滲出,以達到減輕和消退神經根水腫的目的。此外通過針刺和推拿手法的配合使用,可以舒經活絡、行氣止痛,明顯改變突出物和神經根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本研究通過對比中醫骨傷療法與西醫常規療法療效發現,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該結果與彭鳳祥等的報道一致。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肝腎功能不足、頸脊筋骨發生痿軟是CR發病的內因,而外感風寒及濕邪等是引發此病的外因。因此,此病病機以肝腎功能不足為本,以頸部外傷勞損所致氣滯血瘀,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經絡不通為標,屬于本虛標實證。
本研究中杜仲和續斷可以達到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功效,為君藥;三七和延胡索具有活血化淤、行氣止痛的功效,為臣藥;威靈仙、丹參、半楓荷、石楠藤、絡石藤等具有祛風勝濕、通筋活絡的功效,為佐藥;懷牛膝能將藥引入肝腎,而甘草能調和諸藥,為使藥。該方配伍嚴謹,可兼治標本,有補腎活血、通經止痛的功用。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積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與孫勇等報道相符,這可能與觀察組同時采用針灸療法有關。穴位針灸可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患者虛勞損傷,能很好地治療退行性頸椎病變,調節患者局部血液及代謝循環;通過改善CR患者動力失衡,進而達到調節陰陽、平衡動靜的功效。經筋針刺手法有舒經活絡,行氣活血,鎮痛驅邪功效,有效糾正頸關節紊亂、松解病變、肌肉痙攣和疼痛,從而使患者頸部經筋得以松解,達到恢復頸椎序列正常之作用。同時還可以緩解頸神經根、頸椎動脈以及頸交感神經節處壓迫癥狀,對治療CR有很好的療效。此外,中醫古籍對CR治療方法有豐富記載,近年來,中醫藥治療CR的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其治療手段趨于多樣化。
綜上所述,頸椎是維系大腦和全身聯系的神經樞紐,因此CR有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現階段傳統中醫理論研究尚未明確,中醫骨傷治療CR的安全性、針對性和規范性方面也尚需進一步探討,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治療手段會朝著更為科學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