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熊大經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著名的中醫耳鼻喉科專家,出生于中醫世家,從事教學、臨床、科研 40 余年。熊老結合經驗在鼻部察診的基礎上提出了鼻腔 “五度辨證”學說,并用于指導臨床,在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鼻鼽的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 鼻腔 “五度辨證”
吾師熊大經教授根據 《內經》中陰陽無限可分的原則,以及五行與五臟的聯系,在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鼻腔 “五度辨證”理論,運用中醫臟腑陰陽的理論,劃分其臟腑歸經,描述其虛實變化,用以指導臨床治療。
“五度辨證”的內涵: 外鼻 \\( 鼻尖、鼻翼\\) 及鼻前庭應脾土,脾主肉,故曰肉度; 下鼻甲、下鼻道應肺,肺主氣,故曰氣度; 竇口復合體、中鼻道、中鼻甲應肝膽,肝為樞機,故曰樞度; 上鼻甲、鼻頂及鼻骨應腎,腎主骨生髓,故曰髓度; 鼻中隔特別是利特爾區應心,心主血,故曰血度。
2 鼻 鼽
鼻鼽是指由于臟腑虛損,衛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征的鼻病。鼻鼽病名最早見于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謂: “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則為鼽?!?《素問·脈解》曰: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爆F代醫學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非變應性鼻炎等疾病可以參照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歷代醫籍對本病的記載較多,如 《素問玄機原病式》謂 “鼽者,鼻出清涕也”, “嚏,鼻中癢而氣噴作于聲也”。故本病又有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之稱?!吨T病源候論·鼻病諸侯》曰: “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薄端貑?·玉機真臟論》言: “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鄙w脾為后天之本,脾虛不能運化,津液停聚,致水濕濁邪上犯鼻竅而致病 。
脾失健運,則水液內停,日久聚濕成痰,循經上犯鼻竅,故鼻塞不通,流清涕不止?!夺t法圓通·鼻流清涕·卷一》謂: “鼻流清涕一證,有從外感而致者,有從內傷而致者。從外感而致者…從內傷而得者,由心肺之陽不足,不能統攝津液,而清涕出;腎絡通于肺,腎陽衰而陰寒內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肺為氣之主,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本病雖然表現在肺系,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的關系,且虛證多見。
3 從“五度辨證”論治鼻鼽
在臨床上,熊老堅持中醫傳統的診治方法,通過四診結合鼻腔局部檢查,運用鼻腔 “五度辨證”
進行鼻病的辨證論治。其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肺氣虛型常見。根據鼻腔 “五度辨證”,下鼻甲、下鼻道屬氣度由肺所主,肺氣虛則多表現出下鼻甲、下鼻道的變化; 這和現代醫學中變應性鼻炎的檢查多見下鼻甲腫脹相對應。 《靈樞·本神》曰: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說: “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鼽?!眴渭兊姆螝馓撔突颊?,熊老多擬以 “玉屏風散”加減,益氣固衛實表,補肺以鼓邪外出,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同時在臨床工作中熊老發現,中鼻甲腫脹者亦多見,且黏膜色蒼白者較充血者多見,根據鼻腔五度辨證,竇口復合體、中鼻道、中鼻甲應肝膽,肝為樞機,故曰樞度; 耳鼻咽喉為上竅,清陽之氣上達方能維持諸竅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之通利,氣機條暢,須賴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讀醫隨筆·卷四》提出: “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若少陽樞機不利,清陽不升,不能上榮鼻竅,可發為鼻鼽。故熊老在治療上,鼻鼽亦可從肝膽論治?!端貑枴り庩杽e論篇》指出: “一陽謂少陽膽與三焦之脈…陽木熏肺故善咳?!狈螢槿A蓋,其位最高,對膽腑有制約調節的作用,同時肝膽主疏泄,對肺的宣降有調控作用。而且在臨床上可見到中、下鼻甲同時腫脹,故可考慮膽肺同治。熊老予以驗方加減,方中多選人參、甘草、黃芪等扶正祛邪,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枳殼、瓜蔞泄降濁陰。
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熊老還發現一部分鼻鼽患者,除下鼻甲腫脹,鼻甲黏膜充血或蒼白外,還可并見外鼻或鼻前庭變化,出現或外鼻色白,或鼻前庭黏膜糜爛等表現。根據 “鼻腔五度辨證”,外鼻\\( 鼻尖、鼻翼\\) 及鼻前庭應脾土,脾主肉,曰肉度;故此類患者可以從脾論治。根據五行相生理論,正常情況下,脾土生肺金,當出現異常情況,可出現母子相及,或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或子盜母氣。
在這種情況下,肺脾兩虛,肺氣虛弱,衛外功能必然減弱; 脾氣虛弱,后天生化乏源,則不能助肺固表。熊老在臨床上常用肺脾同治的方法,吸收河間“培土生金”的思想,重在治脾,健脾益氣,培補中土,而達到培土生金、益氣固表的目的,予以驗方“五龍顆?!奔訙p,方中以黃芪、白術、山藥、大棗等補中益氣,加桂枝、防風溫陽祛風,五味子酸收止涕,配合僵蠶、地龍等通竅通絡止癢。
4 典型案例
周某,女,31 歲,反復鼻塞、噴嚏、清涕 5 +年,遇冷加重。2013 年 5 月 8 日初診。近日受涼后,患者復發加重鼻塞,噴嚏頻作,清涕量多不止,伴鼻癢、咽癢、咳嗽、惡風寒,無痰,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右寸脈浮,余脈稍弱。鼻腔局部檢查見雙側下鼻甲腫脹,色偏紅。中醫診斷: 鼻鼽。
辨證: 衛表不固、風寒外束。處方: 黃芪 30g,柴胡10g,桔梗 20g,白芍 30g,南沙參 30g,山藥 30g,麻黃 10g,茯苓 10g,干姜 10g。6 劑,水煎服。二診: 服上方后稍好轉,仍鼻塞、噴嚏、清涕,惡風寒,四肢膚溫較低,納可,多夢,舌淡苔白膩,脈弱。鼻腔局部檢查見雙側下鼻甲腫脹、色蒼白。辨證: 肺脾同病,陽氣失于溫宣。處方: 桂枝 10g,白芍 30g,黃芪 30g,南沙參 30g,地龍 20g,干姜 10g,附子 20g,山藥 30g,大棗 20g,雞內金 20g。6 劑,水煎服。三診; 服上方后稍好轉明顯,鼻塞、噴嚏、清涕明顯減輕,仍惡風寒,四肢膚溫較前回暖,納可,眠可,舌淡苔薄白,脈弱。鼻腔局部檢查見雙側下鼻甲腫脹減輕,色淡白。繼以原法,補益陽氣。處方: 黃芪 50g,桔梗 20g,干姜 10g,南沙參 40g,大棗 10g,山藥 30g,地龍 20g,白芍 30g,柴胡 10g。6 劑,水煎服。
5 小 結
熊大經教授從事中醫耳鼻喉相關的實驗研究及臨床工作 40 余年,在臨床上長期運用鼻腔 “五度辨證”治療鼻病,并且用藥精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和社會反響,享有 “治鼻病如神”的美譽。熊老提出,鼻腔 “五度辨證”可以在耳鼻喉科辨治中作為四診的補充。故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我們可以運用鼻腔 “五度辨證”更快速、準確的辨治鼻病,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謝慧,熊大經.熊大經辨治鼻病的學術思想探析—記鼻腔“五度辨證”[J].中醫眼耳鼻喉雜志,2011,01 \\(03\\) : 126 ~128
[2] 熊大經,袁曉輝,謝慧.“膽肺假說”與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J].四川中醫,2009,27 \\(6\\) : 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