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耳聾(特發性突發性聾),可簡稱為突聾或突發性聾,是指原因不明或突然出現的感音神經性聽覺缺失。該病以單側聽力降低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可伴有眩暈、耳鳴、惡心、嘔吐、耳堵塞感等,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患者聽力影響極大,甚至導致永久性耳聾。目前單純采取西藥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欠佳。故此,本院對60例突聾患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方劑通竅活血湯,臨床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突聾患者120例,根據隨機性原則將其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排除內耳、中耳、外耳及顱腦器質性疾病。研究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38.6±3.7)歲;病程5h~28d;其中雙側突聾2例,單側突聾58例;左側30耳,右側32耳。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39.2±3.5)歲;病程4h~27d;其中雙側突聾1例,單側突聾59例;左側31耳,右側30耳。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兩組患者均按照中華醫學會對突發性耳聾的相關診斷標準給予確診:①突發的感音神經非波動性聽力損失,主要表現為中、重度,甚至部分患者為全聾;②可伴耳鳴;③病因未明(未發現局部或全身因素等明確病因);④伴有惡心、嘔吐、眩暈等,但此類臨床表現并未反復發作;⑤除第Ⅷ對顱神經外,未見其他顱神經損害;⑥顱腦MRI、CT及內聽道檢查提示無病變存在。
1.2.2 中醫診斷根據中醫教授于祖望編著的《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中對于“暴聾”的相關標準進行確診。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100U輔酶A、40mgATP加入500mL5%葡萄糖注射液靜滴,10%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1次/d;500ug維生素B12,100mg維生素B1肌注,1次/d;高壓氧吸入治療,1次/d。本組一個療程為7d。
1.3.2 研究組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通竅活血加味湯治療,方藥組成:葛根15g,丹參15g,桃仁10g,川芎12g,石菖蒲15g,紅花10g,香附10g,赤芍12g,白芷10g,路路通10g,柴胡10g,甘草6g。耳鳴甚者加磁石、珍珠母重鎮安神;全聾者或耳聾較重者加地龍、水蛭以活血通絡;頭昏明顯者加半夏、白術、天麻祛痰燥濕熄風;煩躁失眠者加益智仁、牡蠣、遠志安神定志;氣虛嚴重者加黨參、重用黃芪益氣健脾;偏痰多者加半夏、膽南星以祛痰;肝火甚者加黃芩、龍膽草、大黃瀉火清肝。本組一個療程為14d。
1.4 臨床療效評估
根據中華醫學會關于突發性耳聾的相關療效分級標準進行評估。治療痊愈:患者無自覺癥狀,聽力水平恢復到突聾前或轉為正常。治療顯效: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聽力曲線改善到500~2000Hz,與治療前相比聽力提升30~50dB。治療有效:患者自覺癥狀有所好轉,聽力曲線改善到500~2000Hz,與治療前相比聽力提升10~30dB。治療無效:與治療前相比,患者聽力無明顯改變或聽力提升低于10dB??傆行剩街委熑剩委燂@效率+治療有效率。
1.5 數據統計學
通過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與統計,計量資料以率(%)來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突聾是一種不明病因的突發性感音神經聽力缺失。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顯著遞增的趨勢,已成為危害人們聽力健康的耳科臨床常見疾病。上世紀80年代,學者Dulon指出突聾與內耳代謝性障礙或內耳血液循環障礙有關。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突聾與內耳血液循環受阻、病毒感染密不可分,尤其是耳蝸微循環障礙。所以,應以加強內耳微循環為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向,目前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為擴血管、加強內耳微循環、高壓等。有資料顯示,西藥治療突聾的效果不佳,而隨著疾病的進展,聽神經或耳內血管發生不可逆的損害,療效更差。
祖國醫學認為,突發性耳聾屬于“暴聾”、“耳鳴”、“卒聾”等范疇,癥候虛實結合,實證多見于臟腑實火、外邪干擾耳竅,或痰濕瘀血蒙蔽清竅;虛證者多見于清竅失養,脾腎虧虛。中醫認為,突聾的病機為氣血虧虛或實邪壅遏致使經脈運行不暢,臟腑氣機失調,絡脈痹阻,氣滯血瘀,從而耳竅失于濡養,最終形成失聰。
對耳聾病因病機的探討,近30年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腎虛致聾,二是血瘀致聾。血瘀與耳聾的關系,自清代王清任明確提出后,成為現代學者研究的焦點之一。不少學者對突發性聾的外周微循環及血流變學、血小板聚集功能、前列環素I2及血栓素A2的含量變化進行了觀察,發現突發性聾患者確實存在微循環障礙、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前列環素I2含量下降及血栓素A2含量升高等“血瘀”的表現。
本院針對突聾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通竅活血加味湯加減治療,以行通竅行氣、活血化瘀之功效。方劑中川芎、丹參、赤芍、紅花、桃仁為主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時輔以葛根、柴胡疏通少陽經氣,升陽聰耳,引藥入經;路路通、石菖蒲通竅行氣;白芷代替原方麝香用以通竅;香附利三焦,理氣行滯;甘草調和諸藥。本方劑共奏化瘀開竅、行氣活血、調達郁滯之功。
現代藥理認為,方劑中赤芍、桃仁等藥可以有效抑制炎癥反應,緩解炎癥狀態,同時還有擴張血管的功效;白芷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紅花、川芎使心臟出現輕度興奮,從而減少冠脈阻力,強化心肌血流量及冠脈流量,有效延長了血栓形成的時間;柴胡能夠抑制多類增生性炎癥,同時還能有效促進免疫功能,加強抗輻射損傷作用;丹參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石菖蒲具有鎮靜功效。
本院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結果說明,針對突發性耳聾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其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的西藥治療,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在西藥治療突發性耳聾的基礎上應用通竅活血湯,效果確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加強內耳血液循環狀態,共奏活血化瘀之功。
參考文獻:
[1]李深良.中西醫結合治療突發性耳聾30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2,04\\(1\\):92,94
[2]郝建瑩,關潔,李馨,等.金納多聯合通竅活血湯治療血瘀耳竅型突發性耳聾療效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6\\):49-50
[3]李漫,沈紅強,白樺,等.中藥及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100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06\\(10\\):853-856
[4]尉瑞,蔡繼堂,王俊杰,等.電針聯合穴位注射治療耳鳴耳聾76例[J].中醫研究,2013,26\\(4\\):57-58
[5]熊景鵬,何麗萍,雷蘭芳,等.不同頻率突發性耳聾臨床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7\\):2020-2021
[6]李文軍,彭本剛,全世明,等.老年突發性耳聾66例早期綜合治療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94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