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皮膚破壞所形成的創面,使皮膚正常的功能受到損傷,且易受到感染。
因此處理大面積的開放性創面是外科治療中的重要問題。
現今,在臨床上有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封閉負壓引流術,它可用于進行大面積組織缺損、急慢性傷口潰瘍面的創面覆蓋和引流。而所選用的創面覆蓋材料則是重中之重,對治療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當前使用最多的是泡沫或者海綿材料,但是該種材料由于分泌物的堆積而造成導管的阻塞,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為解決該問題,本研究特提出一種以植物纖維材料為主體的生物材料創面敷料,以此來探討生物材料在大面積創面植皮中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12-01—2014-01接受治療的80例有大面積創面需植皮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篩選標準:出現嚴重軟組織創傷或皮膚缺損面積超過25cm2。
將患者平分為兩組,其中以生物材料為創面敷料的作為實驗組,實驗組患者年齡25~65歲,平均\\(43.3±1.9\\)歲;以合成材料為創面敷料的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年齡23~67歲,平均\\(42.5±1.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1.2治療方法使用封閉負壓引流術進行治療。麻醉后,采用生物材料或合成材料作為創面敷料,覆蓋于創傷部位,并用引流管引至創面緣外。選用合適大小的生物半透膜覆蓋創面并予以縫合,封閉形成負壓。負壓維持在20~60kPa。治療過程中輔以抗生素和促循環藥物。
1.3考察指標觀察并計算兩組患者在治療1周后的植皮覆蓋率,植皮覆蓋率=存活的植皮面積/創面總面積×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方差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則說明統計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研究表明,在兩組患者經過創面治療7d后,實驗組患者的植皮覆蓋率為\\(90.37±5.33\\)%,明顯大于對照組的\\(80.12±5.21\\)%,P<0.05;而植皮后的輸血量實驗組為\\(800±50\\)mL,對照組為\\(765±70\\)mL,兩組沒有明顯差異。
可見,以生物材料作為創面敷料比合成材料作為創面敷料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創面愈合更佳。
對于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生物材料組僅出現1例漏氣現象,而未出現因為生物材料安全性而帶來的不良反應;而合成材料組有2例患者出現局部過敏,4例患者的引流導管發生堵塞。
3、討論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封閉負壓引流術,是通過創面外部負壓促使傷口組織液流至體外,使得組織腫脹消退,增加創傷部位血液流量,改善傷口血液循環;同時在負壓環境下,機械作用有利于蛋白質合成和誘導創面細胞的增殖,同時加速壞死組織和細胞的清除,從而實現改善創面狀況,提高創面愈合率。
傳統的創面敷料為合成材料,是以聚乙烯醇為主體的泡沫或海綿材料。此類材料雖然無毒,也能滿足負壓引流的要求,但其畢竟屬于合成材料,其生物相容性有待考證。此外,該種材料在負壓吸引后期,因為創面的分泌物和血液的緣故,易在導管處發生沉積,造成導管堵塞,從而影響負壓引流。而相比之下,生物材料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無毒且材料的孔隙率高,可被機體吸收;此外,該種生物材料透氣、保濕,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是作為創面敷料的良好選擇。因此,才有了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植皮覆蓋率為\\(90.37±5.33\\)%,明顯大于對照組的\\(80.12±5.21\\)%。這充分說明了生物材料作為創面敷料有助于創面愈合,有助于提高植皮覆蓋率。同時也因為安全性高,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為出現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
生物材料作為創面敷料有助于創面愈合,有助于提高植皮覆蓋率,同時生物材料安全性高,不易產生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因此,生物材料在大面積創面植皮治療中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其慶,姜平.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急慢性創面修復及植皮前后輔助治療中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廣東醫學,2012,32\\(22\\):3004-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