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生殖道惡性腫瘤之一,約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 7%、生殖道惡性腫瘤的 20% ~ 30%[1].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如我國子宮內膜癌的患病率每 10 年幾乎近似幾何對數的速度增長[2],嚴重威脅到了廣大婦女的身心健康。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五年生存率可達 70%以上。
腹腔鏡既能完成手術治療,又能減少并發癥和提高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本研究分別采用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觀察近期臨床療效及患者性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入組標準: ①術前病理證實為子宮內膜癌; ②國際婦產科聯盟( FIGO) 病理分期處于 I 期; ③影像學檢查顯示浸及肌層<1/2,且無淋巴結轉移; ④子宮<10 孕周,無手術禁忌證; ⑤同意進入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 ②術前已進行放療、化療或介入治療者; ③影像學檢查證明為晚期子宮內膜癌; ④合并心肺肝腎等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絞痛等; ⑤離異或愛人存在性功能障礙者。
1.2 一般資料: 2012 年 7 月至 2014 年 7 月,根據病例選擇標準收集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 6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 年齡 35 ~ 51 歲,平均( 41.77±8.10) 歲; 病程 1 個月~3 年,平均( 1.56±0.44) 年; 文化程度: 小學及以下 4 例、中學及中專 18 例、大專及以上 8 例; 職業: 工人 10 例、農民 11 例、職員 6 例和其他 3 例。對照組: 年齡 35~50 歲,平均( 41.72±8.14)歲; 病程 2 個月~3 年,平均( 1.52±0.40) 年; 文化程度: 小學及以下 5 例、中學及中專 19 例、大專及以上 6 例; 職業: 工人 8 例、農民 12 例、職員 7 例和其他 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1.3 手術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治療,取頭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采用常規“四孔法”,常規探查盆腹腔,留取盆腔積液或沖洗液 200mL 行細胞學檢查。絲線結扎輸卵管,沿腰大肌打開右側盆側腹膜,在髂總血管水平用 4 號絲線結扎卵巢血管后離斷。電切雙側骨盆漏斗韌帶和圓韌帶,打開闊韌帶和膀胱返折腹膜,清除淋巴結,徹底電凝止血,縫合陰道殘端,沖洗后縫合穿刺口。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麻醉及體位同觀察組,在下腹的正中或者左旁正中位置進腹,常規探查及送細胞學檢查。然后常規切除子宮及淋巴結清掃,逐層縫合切口并放置引流條。兩組患者術后 24h 內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后 48~72h 拔除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清掃淋巴結個數、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盆腹腔引流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并發癥,以及手術前后性功能。
1.5 評價標準: 性功能: 術前及術后 6 個月采用國際女性性功能評估量表[3]評價患者的性功能,該量表包括 6 個維度 48 小項,在統一指導語指導下完成問卷調查,分數愈低表示性功能越差。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8.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各項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清掃淋巴結個數與對照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盆腹腔引流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2.2 兩種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滲血 1例、陰道斷端感染 1 例,并發癥發生率 6.67%; 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 1 例、切口脂肪液化 2 例、切口滲血 3 例、泌尿系統損傷 1例、陰道斷端感染 1 例,并發癥發生率 26.67%;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性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國際女性性功能評估量表各項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術后 6 個月,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與本組術前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但對照組患者各項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2.
3 討 論。
子宮內膜癌早期常無任何癥狀,后期主要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部分患者出現淡紅色的陰道分泌物增多,若繼發感染時可見膿性、腥臭味分泌物[4].目前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癌主要以手術為主,如傳統的開腹手術、陰式手術等,雖然手術方式簡單易行,對并發癥的處理效果會更好,但手術創傷大、恢復時間長[5].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腹腔鏡手術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在臨床應用逐漸廣泛。本研究分別采用傳統開腹手術( 對照組) 和腹腔鏡手術( 觀察組) 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清掃淋巴結個數相似; 雖然腹腔鏡手術相對復雜,但只要能熟練操作,可以有效節省手術時間; 腹腔鏡手術利用氣腹的膨脹作用,手術視野開闊,有利于淋巴結清掃。進一步分析發現,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盆腹腔引流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表明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可以早期下床,從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子宮切除術后,盆底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子宮陰道神經叢受到損傷,宮頸潤滑作用減弱,陰道可出現干澀、短縮和炎癥等,引起性感覺改變[6,7].
隨訪 6 個月,觀察組患者國際女性性功能評估量表各項評分與本組術前相似,但是對照組患者各項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前,究其原因是腹腔鏡手術對于患者的損傷少,保留了陰道穹窿的完整性和彈性,使陰道無縮短,從而減少陰道頂端痛[8].周瑩瑩[9]等也研究報道,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安全可靠,對患者術后性生活的影響很小,但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術中分清解剖層次。腹腔鏡手術精確,解剖層次清晰,可以仔細辨別大血管及盆腔神經,最大程度保護盆腔的完整性,有利于術后性功能的恢復[10].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可以最大程度保護盆底的完整性,能有效保護患者的性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冬梅。子宮全切與次全切對女性性生活質量及盆底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 14) : 222~223.
[2] 楊紅波,張黎,鄭艷莉。開腹式與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對子宮內膜癌患者排尿及性功能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4,23( 4) : 16 ~ 18.
[3] 賴秀芳。子宮肌瘤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對患者卵巢功能和性功能的影響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 6) : 969~972.
[4] 劉開江,劉青,李培全,等。腹腔鏡手術治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 8) :803 ~ 806.
[5] 王香枝,孫黎,張慧敏,等。子宮內膜癌行腹腔鏡手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3,8( 36) : 203~204.
[6] Yen JY,Chen YH,Long CY,et al.Risk factors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hysterecto-my: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Psychosomatics,2008,49( 2) : 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