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有一套獨特的數據搜集、處理、運用的技術與方法,這些技術與方法旨在更準確地闡釋、論證人口各種要素的內在變動機制及其相互關系,反映人口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從英國人約翰·格蘭特\\(John Graunt 1620-1674\\)1662年發表人口統計學著作《關于死亡表的白然的和政治的觀察》\\(Naturaland Political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Mortality\\)算起,人口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其發展歷史已經超過三白年。
在世界人口學領域,有一系列響亮的名字和被廣為運用的方法,如約翰·格蘭特1662年發表的生命表技術、都伯林和洛特卡\\(Dublin&Lotka\\)1925年推出的穩定人口模型、路易斯·亨利\\(Lour Henry\\)1953年創建的生育次數遞進比、寇爾一德曼\\(Coale-Demeny\\)1966年編制的區域模型生命表、凱菲茨\\(Key-fitz\\)1968年所做的人口預測模型、1982年普萊斯頓和寇爾\\(Preston & Coale\\)的廣義穩定人口公式、1985年菲尼\\(Feeney\\)的問隔遞進生育模型、1998年邦戈茨和菲尼\\(\\(Bongaarts& Feeney\\)的去進度效應總和生育率等,這些人口學家和冠以其名的人口學方法早已超越國界,成為世界人口學的共同財富。
發韌于近白年前的中國人口學。
中國現代人口學研究的真正發展始白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般以1918年陳長衡發表《中國人口論》一書為開端。鑒于數據收集以及分析對于資金、人員和技術的要求,長期以來,中國人口學學科發展一直呈現理論有限而方法不足的局面。而且,中國的人口學研究始終與中國人口的各種現實問題聯系在一起,圍繞著問題和爭論曲折前行??梢哉f,中國的人口問題為中國的人口學研究提供了土壤,人口學研究孕育了人口學方法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年問,備受關注的是中國人口的高速增長以及可能帶來的相關問題,但討論有余研究不足。當時的重要觀點和論斷主要是通過報紙進行探討的,影響較大的包括邵力了1957年3月20日發表于《人民日報》的《有計劃地生育孩了》、胡煥庸1957年3月21日發表于《文匯報》的《從江蘇的人口密度看人口問題》、馬寅初1957年7月5日發表于《人民日報》的《新人口論》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人口問題成為一個禁區,少人問津,盡管人口形勢依然嚴峻,但學術探討有可能變成政治批判,任何言論亦有可能成為政治斗爭的武器,于是萬馬齊暗。對于人口問題的認識和人口學的發展均處于停滯狀態。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各領域的思想解放,人口學在中國復興。當時,得益于聯合國人口基金對華援助項目,中國的人口學教學研究機構次第成立,大量國外尤其是西方人口學界比較成熟的技術方法為中國學者所接觸、學習和了解,并開始運用到分析和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方面。
中國學者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結合國家要控制人口增長這一現實需要,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性質、如何控制人口增長、怎樣推行符合中國國情的計劃生育等進行了集中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二是積極介紹和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人口學分析技術與理論,使中國人口學研究得以與國際學術研究規范相統一。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由劉錚等主編的國內第一本人口統計學教程在系統介紹人口學方法方面功不可沒。該書對人口統計的基本指標、人口統計資料的搜集整理、人口普查的概念與技術、人口再生產諸指標、人口預測技術,以及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統計分析方法等進行了詳細介紹。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除了對國外已經應用成熟的各類指標技術進行了分類介紹,并用中國本土的數據資料加以計算和舉例說明之外,還介紹了在中國實踐中創造的一些有效方法,如用于出生人數預測的實際生育率法等。這之后大量的人口統計學相關教材陸續出版。
與此同時,查瑞傳等國內最早從事人口統計學教學與研究的人口學者通過撰寫論文等方式對常見的人口統計指標和方法加以推介,如“關于平均壽命的計算”、“人口預測的兒個基本問題”、“必須正確理解和運用總和生育率指標”等。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人口研究》雜志,也使用不少的篇幅介紹和普及人口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指標,確立規范化的指標名稱和定義。隨著聯合國人口基金項目的開展和一批當時的青年學者在國外學成歸國,國外的現代人口學方法技術也通過翻譯、譯著等方式被引進。這期問的代表著作有《現代人口分析技術》、《人口問接估計技術》、《人口分析方法與應用》等。
新技術的發展運用使人口學研究躍上新臺階。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易學好用的統計軟件的開發協同人口統計資料的豐富,帶動人口學研究躍上新的臺階。從目前中國人口學的主要方法技術及其特點來看,不僅人口學特有的時期、隊列分析等方法已被廣為接受和使用,在人口規模、生育、死亡、結構、遷移流動等主要研究領域也形成了以人口統計學指標為基礎、以人口分析技術為核心、以多學科技術方法為拓展的人口學方法體系。
一方面,人口學在不斷吸收其他學科營養和智慧結晶中發展。隨著人口學研究領域的擴展,僅僅拘泥于人口統計和人口分析技術已不能滿足人口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加上數據的日益豐富、計算機技術和軟件的開發使用,不僅事件史分析、通徑分析等新的技術被廣為使用,越來越多的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方法也被運用到人口學研究中。如多水平模型在人口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以及不同類型的歷時研究和事件史分析方法等。另一方面,人口學方法技術也為其他學科研究打開了一扇窗,尤其是源起于人口學的生命表技術目前已為多個學科領域所共享。如多狀態生命表模型被運用于人力資源規劃,探討企業不同工作年數不同職位員工的流動狀況等。
目前,我國人口學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概念、指標體系基本上可以和國際標準接軌,為我們從事國別研究、比較研究、區域研究創造了前提條件。
始終堅持圍繞中國國情。
中國的人口學方法離不開世界人口學的發展,但中國的人口問題源于獨特的中國國情。中國的人口學研究與時代脈搏相呼應,雖然歷經坎坷,但始終圍繞著最重大的社會問題,結合新的普查和調查資料,在借鑒國外人口學方法技術和其他學科有益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發展,并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人口學學科體系。
中國學者在研究中國人口問題的實踐中創造出一些有效方法,如1979年宋健的人口發展方程預測模型、1986年馬贏通等的遞進人口發展模型、1990年劉錚等的標準生育率法、1990年蔣正華等的中國分區模型生命表、1997年馬贏通等的出生性別比馬瑪陳\\(MFC\\)數學模型、2006年楊書章等的孩次性別遞進比方法等,這些方法不僅用來有效解決中國特色的人口問題,而且為世界人口學方法的豐富和完善作出了貢獻。
僅以人口預測模型和模型生命表為例。人口預測技術是研究人口規模變動趨勢的主要人口學方法。早期我國學者對于未來人口發展趨勢的預測多利用倍增公式或線性方程等進行估計。如孫本文利用我國1953年的人口白然增長率以及按此增長率每年要增加的人口數,極其粗略地估計了10年、20年和72年后的中國人口總量。20世紀70年代為了推動計劃生育工作的廣泛深入開展,做到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速度,具有中國特色的用于出生人數預測的“標準生育率法”在中國基層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來?!爸灰獜幕鶎诱{查,取得現有育齡婦女的生育狀況,如各年齡組婦女已婚和未婚人數,已婚者已生一個、兩個的婦女人數,已婚未育的婦女人數等資料,就能安排生育計劃。這些方法通俗易懂、簡便易行,廣泛流行”。我國著名的控制論專家宋健則將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技術應用到人口預測之中,他以卡方生育模式理論為基礎,建立了生育模式函數及其相應的預測模型,同時將總和生育率TFR參數直接納入預測模型,使計算更加簡便,還可以直接體現人口預測的控制目標的要求。
由于中國1982年以前人口數據貧乏的歷史原因,國際上流行的兒種模型生命表均沒有包括中國大陸人口的死亡數據。1984年國務院第三次人口普查辦公室組成了中國分區模型生命表編輯委員會,西安交大人口所負責進行了技術處理和模型表生成工作。他們利用我國1957年以來各種規模的人口抽樣調查或人口普查的死亡數據,經過篩選和聚類分析,在兼顧死亡模式的相似性與地區的相近性的要求下,創制了分為西南、華中、華東、華北、東北與新疆五個類型或區域的中國區域模型生命表,成為中國死亡率分析與人口預測時的有力工具。從“拿來主義”到“中國制造”
中國的人口學研究在方法發展上經歷了從“拿來主義”到“中國制造”的艱難過程。雖然作為一門科學的人口學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較為準確、完備和先進的數據資料與較早發生的人口轉變等事件孕育了豐富的技術方法,西學東漸和聯合國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項目使這些思想方法技術得以被引入國內,并帶動了中國人口學的發展和技術方法的運用。
然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同時擁有獨特的社會經濟制度,提供人口學發展動力的復雜的人口國情遠非發達國家的人口經歷所能概括。諸如出生性別比長期大范圍偏高等獨特的人口結構問題、農業剩余勞動力大規模流入城市然而又按時按節返回等獨特的流動人口現象和“農民工”問題,任何源白西方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的人口實踐面前都顯得有些蒼白和簡單,僅僅借用他國的方法手段研究中國的人口問題遠遠不夠,要求中國學者必須結合本國實踐經驗創建中國本土化的人口學方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口轉變的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中國人口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要求人口學的研究方法必須跟得上人口研究的需要。
類似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研究方法本身的進步也會促進學科研究的進步。我們預計人口學方法體系的未來發展趨勢會呈現如下特征:一是多學科方法與視角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深入,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有必要也有可能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二是方法的創新會隨著新的信息平臺和操作平臺的出現而有所突破。正如20世紀計算機技術及相關軟件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口學的數據處理技術和模型構建技術得到了突吃猛進的發展一樣,未來新的信息平臺和操作平臺的出現,會再次帶動人口學方法的革命性進步。三是人口學方法的國際交流與本土化進程將相輔相成,共同發展。21世紀中國的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廣泛,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和復雜的人口現象也吸引了大批外國學者投身到中國人口現象與人口問題的研究中來,我們相信在這一過程中,學術的碰撞定會催生新的適用于中國國情的人口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