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雙生子是人的生育中的小概率事件,由于雙生子獨特的生物和社會現象,人們普遍對雙生子問題十分關注。國內外對雙生子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醫學和生物學等方面,而關于雙生子流行規律及其人口學特征的研究則相對較少,且很不平衡。1980年以后相關研究才逐漸增多,其中對歐洲、美國,尤其是北歐等工業化國家的研究比較詳盡,在亞洲,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對雙生子的流行趨勢進行了追蹤研究。研究表明,雙胎出生率水平較低,并且不同群體間存在較大差異。尼格羅人種的雙胎出生率水平最高,為1.5%,高加索人種次之,為0.9%1.3%,蒙古人種最低,為0.6%。近一個世紀以來,一些被研究的工業化國家的雙胎出生率出現了持續和顯著性的變化,特別是近30年來雙胎出生率的升高,引起了人口管理、衛生保健、生殖健康工作者的廣泛關注。顯有學者認為,這種變化可能與女性生育的人口學特征、生育控制和生育方式有關。
對中國雙生子人口學特征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但進展緩慢,相關研究文獻很少,從研究方法看,研究中國雙胎出生率一般都是采用醫院生產或健康記錄以及學校調查的方法,獲得的雙生子樣本量不夠大,且結果很不一致,雙胎出生率水平從0.19%-1.55%不等。更缺乏對中國雙生子長期流行趨勢的研究。自2001年以來,我國建立了以北方和南方、城市和農村地區人群為基礎的國家雙生子登記系統和地區雙生子項目,但是這些方法獲取的與雙生子相關的人口學信息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適合雙生子出生的人口學特征研究。雙生子在中國人口學研究領域中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
開展雙生子人口學研究的關鍵是獲得適合科學研究需要的雙生子信息資源。在我國全國人口普查和全國人口與生育率抽樣調查的生育登記數據中蘊含有豐富的雙生子出生信息,由于以往對雙生子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全國人口普查和全國人口與生育抽樣調查的原始數據處理和開發過程中很少考慮到雙生子數據資源的提取和利用,適合人口學研究的中國雙生子信息資源十分缺乏。
第四次人口普查發布的1989年全年出生的雙生子出生數據是我國公布的全國大型人口數據中唯一的一次雙生子出生數據資料,為研究中國雙生子人口學特征提供了寶貴資源。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登報的1989年中國市、鎮、縣分年齡的年中婦女人數\\(1549歲\\)和198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中國市、鎮、縣分年齡育齡婦女\\(1549歲\\)生育的子女數及分性別組成的雙生子對數。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實行較為嚴格的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管理制度,在這種體制下,城鄉之間以及都市和城鎮之間不論在經濟狀況、居住環境、生育觀念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別,他們屬于不同社會經濟狀態的群體。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是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最后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質量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同。本文所選用數據為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第二種口徑統計的數據。
2.研究方法
\\(1\\)生育率的定義
生育事件和生育結果都可以用來描述生育量。人口學上一般將生育率定義為每1 000個育齡婦女的全年生產活產嬰兒數。這是從生育結果定義生育率。由于本文考察的主要是生育胎數,而不是生產嬰兒數,即關注的是生育事件,所以本文的生育率指的是胎生育率。在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生育數據中,提供的是1989年育齡婦女全年生產的子女數及雙生子對數。假定每次生產只有單胞胎和雙胞胎兩種類型\\(三胞胎及多胞胎類型極為少見,忽略不計\\),可將各個年齡婦女生育的子女數換算成生育胎數。即生育胎數為生育子女數減去雙生子對數。
\\(2\\)市鎮縣婦女生育率和雙胎出生率差異比較
三、市鎮縣育齡婦女分年齡的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
1.育齡婦女、生育胎數、雙胎數的年齡分布
育齡婦女、生育胎數和雙胎數是決定生育率和雙胎出生率的三個重要參數。各年齡組育齡婦女人數主要是由該年齡組女性的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共同決定的,它與人口的總體年齡結構有關。生育胎數和雙胎數是育齡婦女的衍生參數,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1989年的育齡婦女都是1974年以前出生的,當時的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呈現成長性結構分布,這一特點在1989年年中婦女人數的年齡分布上可以明顯地反映出來。從表1可以看出,育齡婦女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百分比分布呈明顯單調下降趨勢,其中死亡率的年齡特點加大了下降的幅度。而生育胎數則是由育齡婦女人數和生育率共同作用的結果,2024歲育齡婦女的生育胎數占到總生育胎數的一半以上,2029歲育齡婦女的生育胎數達到總生育胎數的80.4%,這是婦女生育最旺盛的年齡階段。雖然雙胎數的年齡分布與生育胎數相近,但其集中性程度明顯下降,其百分比分布有向高年組偏移的趨勢。如2029歲育齡婦女生育的雙胎數只占總雙胎數的73.8%,低于生育胎數的比例,而20-34歲育齡婦女生育的胎數和雙胎數在生育總量中的比例卻是相同的,均為90.3%.
2 市鎮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
中國市鎮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與生育年齡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并且隨齡變化模式一致,都表現為單峰偏正態分布\\(見圖1\\) 20-24歲生育率最高,大約為一般生育率的2.5倍,25-29歲雖有所下降,但仍然居于較高水平,大約為一般生育率的2倍,隨后,生育率急劇下降,且隨著育齡婦女年齡的升高持續下降。
中國市鎮縣雙胎出生率明顯受女性生育年齡的影響,并且與生育率具有完全不同的隨齡變化模式\\(見圖2\\)。雙胎出生率在30-34歲以前隨著育齡婦女生育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縣育齡婦女的雙胎出生率在30-34歲達到峰值,而鎮的峰值年齡推遲到35-39歲,市則始終保持隨著育齡婦女生育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的趨勢。盡管如此,不論是市、鎮還是縣其育齡婦女在30-34歲和35-39歲的雙胎出生率差別都不大,均呈現一個雙胎出生率相對穩定的平臺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高生育年齡階段,即45-49歲育齡婦女的雙胎出生率都出現異常升高,達到雙胎出生率的最大值。
1989年中國育齡婦女的一般生育率為78.83%,在這些生育事件中,雙胎出生率為7.81%雖然同為生育事件,但單胎生育與雙胎生育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生育事件,前者主要受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和生育意愿的影響,后者則主要受婦女生理和生物學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婦女的避孕方式和生殖方式如口服避孕藥、試管嬰兒等對雙胎的出生有一定的影響,由于缺乏相關資料,哪些因素對中國雙胎出生率有影響尚難以確定,但可以肯定,試管嬰兒對1989年中國婦女雙胎出生率沒有產生影響,因為我國的首例試管嬰兒是1988年誕生的。
3.市鎮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的比較
雖然市鎮縣育齡婦女生育率的年齡變化模式一致,但是生育率水平有較大差異??h育齡婦女的生育率最高,其各個年齡階段的生育率均明顯高于鎮和市。鎮生育率次之,市最低。就差異的程度看,鎮與市的差異較小,甚至在2529歲鎮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還略低于市,而縣與鎮和市的差異幅度十分顯著。并且,市鎮縣生育率差異程度與婦女生育年齡有關,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不對稱U型曲線,即都在2029歲這一主要生育年齡階段差異程度相對較小,隨著年齡偏離這一主要生育年齡階段,生育率差別程度增大?;蛘哒f,市鎮縣生育率差異程度與其生育率大小呈負相關,即生育率越高市鎮縣差別程度越小,生育率越低,差別程度越大。換言之,市鎮縣育齡婦女生育率差異主要是由非主要生育年齡階段的生育率差異導致的。
與生育率差異不同,鎮雙胎出生率最高,市次之,縣最低。鎮與市的雙胎出生率差異在 3539歲以前保持大體穩定,其后差異迅速縮小,并轉變為鎮雙胎出生率低于市的情況。鎮和市與縣的雙胎出生率差異隨齡變化模式相似,都表現為在2529歲差異程度最小,甚至該年齡組縣婦女的雙胎出生率還要略高于市。除此之外,雙胎出生率與生育率差異還存在一個顯著不同,即市鎮縣雙胎出生率差異幅度比生育率的差異幅度要小,除了15-19歲和45-49歲兩個極端年齡外,差異幅度一般都在50%以內,并且與婦女生育年齡和雙胎出生率之間關聯性也不強。
四、雙生子出生性別組成分析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發布的雙胎數據提供了雙生子對出生的性別組成信息,即男男、男女、女女三種類型的雙生子對出生信息。從生物學來源上,雙生子分為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兩種類型,同卵雙生子是來自于同一個受精卵,其在第一次細胞分裂時發生了分裂分離,并各自發育成一個個體,這種類型的雙生子在遺傳組成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其性別組成必然是一致的,即性別組成只能是男男型或女女型。而異卵雙生子是婦女在一次排卵周期中排出兩個卵,并分別被受精,其遺傳關系同正常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相同,因此其性別組成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不相同。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只能是異卵雙生子,而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則可能是同卵雙生子,也可能是異卵雙生子。所以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與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之間的比例關系既包含異卵雙生子內部的關系,還包含異卵雙生子與同卵雙生子的關系。在自然情況下,異卵雙生子對的性別組成是由生物學因素決定的,其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與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存在比較穩定的比例關系,因此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與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反映異卵雙生子與同卵雙生子之間的某種比例關系。
從圖3可以看出,異性雙生子對與同性雙生子對的構成比例\\(異性/同性*100\\)在不同的婦女生育年齡階段差別較大,并呈現明顯的變化規律,即在30-34歲以前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隨著生育年齡升高而上升,隨后逐步下降,且下降的幅度大于之前上升的幅度。通過對市鎮縣的比較,市的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最低,縣次之,鎮最高。鎮婦女生產的雙生子中,其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在所有年齡階段都明顯高于縣和市??h與市的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比較相近,除了1519歲組和3034歲組縣低于市外,其余年齡組均是縣高于市。
比較市鎮縣異性雙生子對與同性雙生子對比例曲線和雙胎出生率曲線,發現兩者有一個明顯的共同特點,即在30-34歲以前都表現為隨著女性生育年齡的升高而升高。這一特點表明3034歲以前雙胎出生率隨婦女生育年齡的升高而升高主要是通過提高異性雙生子對比例實現的,但是市鎮縣雙胎出生率升高與異性雙生子對比例升高在程度上并不完全是一致的,因為市的雙胎出生率普遍高于縣,而其異性雙生子對比例基本上低于縣。值得注意的是,3034歲以后的雙胎出生率隨齡變化曲線與異性雙生子對比例隨齡變化曲線呈現很大的差別,預示著雙胎出生率與雙生子對組成比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其內在關系值得進一步深人研究。
雙生子出生性別比主要是由同性別雙生子對中的男男雙生子對和女女雙生子對的比值決定的,但是男男和女女雙生子對的比值并不等同于雙生子出生性別比,因為這種性別比沒有包含異性雙生子對,使得統計的雙生子樣本規模減少,導致其結果比總體雙生子出生性別比有更大波動性,并且是以100為分界線波動的\\(見表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單從數據本身看,1989年全年出生的雙生子出生性別比不僅在正常值范圍內,而且還是相當穩定的,可是同組數據中的同性別雙生子對的性別比既偏離正常范圍又很不穩定。
五、討倫
生育事件是人口學工作者始終關注的熱點課題,然而對于生育事件中的雙胎出生及其人口學意義卻沒有引起我國人口學家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長期以來,我國人口學界關心的現實生育問題主要是生育率水平及其對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的影響,而雙胎出生在這些方面作用微小;特別是雙胎出生率較低,且具有散發性特點,給雙生子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但雙生子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人口學現象,尤其是與單胎相比,其在圍產期風險、家庭養育成本、社會關注程度以及反映出的女性群體生育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別,雙生子在人口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雙生子的生育特點及其流行規律是雙生子人口學的基本特征。同為生育事件,雖然單胎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都與女性的生育年齡和所處的社會經濟狀態有關,但是它們呈現不同的發生特點和流行規律,它們屬于不同性質的生育事件。單胎生育率主要取決于生育政策、婚育年齡、生育意愿等社會學因素,而雙胎出生率主要受女性的生育年齡和生理特點影響,婚育的人口學因素和群體的社會經濟狀況對雙胎出生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女性的生理過程實現的,它不僅影響雙胎出生率,而且還會影響雙生子對的性別組成情況。因此,在一般生育率和生育總量保持一定的情況下,女性的年齡生育、生育方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將會對雙胎出生率和雙胎的性別構成產生較大的影響。
自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始終保持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人們的工作環境、生活節奏、經濟條件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地變化,人們的婚育年齡也有推遲的趨勢。由于城鎮化和高齡生育都會導致雙胎出生率和異性雙生子對比例的升高,尤其是隨著體外輔助生殖技術的普及和發展,體外輔助生殖服務機構為了保證體外受精的成功率,常常用多個卵進行受精,導致雙胎甚至多胎的發生率顯著上升,實施體外受精的女性常常是在正常受孕失敗,并在求醫仍然不能達到目的后才進行體外輔助生殖的,因此這些女性一般生育年齡偏大??梢灶A期,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將可能會迎來雙生子群體在人口中的比例持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