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病,為肺部慢性病變導致肺組織和功能出現異常,使肺動脈壓明顯升高,進而導致部分心臟病的發生和發展[1].其好發于 40 歲以上人群,隨年齡增長,其發病率也隨之升高,發作時不同地域和季節表現各異,發病率高的地區主要為一些農村地區、寒冷地區以及高原地區,冬季和春季的發病率高于夏季和秋季。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氧療和抗感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本研究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實施從痰論治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 60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29 例,女 31 例,年齡 42~79 歲,平均(57.9±0.9)歲,病程3~21年,平均(12.0±1.2)年,中醫證型類型:氣陰兩虛、痰瘀內阻型10 例,陽虛水泛、痰瘀阻滯型 25 例,痰熱瘀血型 25 例;有吸煙史 14 例,吸煙指數大于 400 的 3 例,在日常工作中經常與粉末接觸 7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 1977 年修訂的慢性肺心病的診斷標準,且排除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等[2-3].
1.2 治療方法
1.2.1 痰熱瘀血型 主要臨床癥狀為脈滑數或弦滑數,氣喘,舌暗紅或舌邊挾瘀,咳嗽、咳痰,痰黃黏稠,苔黃膩,胸肋脹滿,下肢腫,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目赤唇紫;治療原則:活血化瘀、清肺化痰,采用茯苓 25 g、桔梗 8 g、冬瓜仁 20 g、薏苡仁 20 g、蚤休 10 g、桑白皮 10 g、蒲公英 10 g、黃芩 15 g、法半夏 15 g、地龍 10 g、陳皮 6 g、杏仁 10 g,水煎服至 200 ml,分 2 次服用,1 劑/d,療程為 2 周。
1.2.2 陽虛水泛、痰瘀阻滯型 主要臨床癥狀為脈沉細或結代,下肢、顏面浮腫,苔白膩,嚴重患者出現胸水、氣喘、腹水、心悸,口唇發紺,尿少,咳白色泡沫痰;治療原則:化痰祛瘀,益氣寧心,溫陽利水,取杏仁 10 g、漢防己 15 g、桔梗 8 g、黃芪 50 g、瓜蔞 10 g、茯苓 30 g、法半夏 15 g、桂枝10 g、陳皮 10 g、白術 15 g、澤瀉 20 g、大腹皮 10 g、桑白皮 10 g、田七 15 g,用法與痰熱瘀血型相同。
1.2.3 氣陰兩虛、痰瘀內阻型 主要臨床癥狀為脈細數,咳嗽,苔少或無苔,痰少,舌紅或暗紅,痰黏難咳出,口干,氣喘,腹脹便秘;治療原則:滌痰散瘀、益氣養陰,采取田七 15 g、西洋參(焗服)5 g、知母 15 g、沙參 30 g、玄參 15 g、五味子 15 g、女貞子 10 g、川貝 15 g、赤芍 15 g、百合 15 g、蓮子 15 g、杏仁 10 g,用法與痰熱瘀血型相同。
所有患者在中醫治療基礎上均結合西醫療法,吸氧,解痙平喘,抗炎,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給予支持療法。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肺部啰音等體征完全消失,心功能正?;蛱岣?2 級以上;有效:各項體征、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功能提高 1 級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心功能無變化甚至加重[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 結果
經治療后 60 例患者中,顯效 40 例,有效 18 例,無效 2 例,總有效率為 96.7%(58/60)。
3 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大多是由阻塞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發展而來,肺動脈血管、胸廓、肺慢性病變使肺循環阻力增加,進而導致右心室擴大、肥厚,嚴重者還會出現右心力衰竭,此病的發展過程相對緩慢,最終結果為患者出現心力或呼吸衰竭。隨著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均逐漸升高,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極大威脅,預防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的關鍵是避免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
現代醫學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其中心環節是肺動脈高壓,產生功能性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可能為血管本身對外界刺激的收縮反應性增高,肺血管自身結構隨著病程的延長而發生改變,平滑肌細胞增生,平滑肌細胞間膠原類型發生變化,內皮細胞脫落,導致肺血管增厚,尤其是肺泡壁動脈管壁明顯增厚,管腔也變得極其狹窄,管壁彈性逐漸下降,內皮依賴性舒張作用下降,造成全肺阻力增加,最終導致肺動脈高壓[5].
近年來,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中醫辨證治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醫辨證治療是中醫獨具特色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更加注重每例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論治以陰陽為總綱,分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采用該方法進行治療的核心機制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本實驗課題中對于慢性心源性心臟病的治療也遵循這一原則,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重視整體觀念,而不是單一的解決患者的病癥,采用辨證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從患者的整個機體功能出發,并且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癥狀提出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癥狀,決定用藥的類型和方法,提高治療效果。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與痰濁有很大關系,從痰論治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分為 3 個類型進行治療。以我院研究病歷治療中的 1 例患者為例,患者周某,女,32 歲,2013-06-09 初診,有肺源性心臟病史;診見:弦滑數,氣喘,舌暗紅或舌邊挾瘀,咳嗽、咳痰,痰黃黏稠;查體:神清,精神差,心率每分鐘 93 次,雙下肢浮腫,中醫診斷為痰熱瘀血,西醫診斷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采用茯苓25 g、桔梗 8 g、冬瓜仁 20 g、薏苡仁 20 g、蚤休 10 g、桑白皮 10 g、蒲公英 10 g、黃芩 15 g、法半夏 15 g、地龍 10 g、陳皮 6 g、杏仁 10 g,水煎服至 200 ml,分 2 次服用,1 劑/d,療程為 2 周?;颊邚筒闀r康復,且無咳嗽、咳痰等癥狀。研究發現,采用中藥辨證治療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 60 例患者總有效率為 96.7%(58/60),提示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實施從痰論治,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結合其他學者研究,黃崇先[6]研究得知痰飲是肺源性心臟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用藥的劑量和種類應根據癥狀的變化而變化;龐國彪[2]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療中也要充分討論痰飲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高懷林。從絡論治糖尿病心臟病[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2):1317-1319.
[2] 龐國彪。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中醫辨證論治[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0(2):35-37.
[3] 梁麗娜。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緩解期的中醫證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4] 吳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心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67(35):193-194.
[5] 王學良,朱章志,熊曼琪,等。從心胃相關論治糖尿病心臟病[J].新中醫,2009,41(2):5-7.
[6] 黃崇先。從痰飲論治肺源性心臟病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