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自媒體音樂傳播路徑探究
【序言】自媒體環境下音樂流傳分析序言
【第一章】自媒體音樂概述
【第二章】音樂傳播媒體的演進
【第三章】自媒體音樂傳播的成功案例
【第四章】自媒體音樂的推廣模式
【第五章】自媒體音樂的傳播特征
【結語/參考文獻】自媒體背景下音樂傳播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序 言
一、論題的來源及現實背景
本論文是在導師蔡海波教授的指導下,自擬研究題目進行撰寫的。
在人類從古至今的社會生活中,任何的音樂活動都與音樂傳播息息相關。音樂傳播,就是將音樂以特定的某種形式傳遞給受眾。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極大地影響。這一切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音樂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實踐。音樂的傳播形式被注入了許多新的元素,這些新元素為音樂的傳播開辟了許多新的道路,有力地推動了音樂傳播的多元化發展。
縱觀音樂傳播媒體的發展歷程,從三大傳統傳播媒介--報刊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到 20 世紀網絡的產生,再到網絡媒體迅速發展孕育出現今的新媒體,再到新媒體發展新階段的自媒體。每一種傳播媒介不管是使用技術、傳播渠道,還是受眾群體都有所不同,媒介按照自身的規律改變著人們感受和認知世界的方式。這些不同的特質在音樂傳播效果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和以手機為主的自媒體等媒介形式競相出現。傳播形式的不斷變革,使得音樂從創作到傳播,從路徑到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自媒體傳播已經成為音樂傳播的重要手段。自媒體傳播真正實現了綜合性、多樣化、個性化的傳播,并被廣大受眾所認同和實際運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基于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通訊技術發展的全球化,在音樂傳播研究領域,中國與西方對于音樂傳播領域的研究幾乎是同時起步的。在中國"音樂傳播學"的命題提出于 20 世紀 80 年代。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對于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傳播現象,國內和國外開始投入了較多的關注,從多角度進行了觀察,也取得了一些專著、論文的成果。這在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方面,對音樂傳播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在對本文的研究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雖然自媒體音樂的創作實踐與傳播實踐已在全世界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著,但是關于自媒體音樂傳播的理論研究卻寥寥無幾?,F有的研究也比較籠統和零散,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
筆者在 CNKI 中以"自媒體音樂"為"關鍵詞",未檢索到任何文獻;在"音樂"學科分類下,以"自媒體"為"關鍵詞",檢索得到 2007-2014 年間文獻 0 篇,其中真正與音樂相關的文獻僅有 2 篇,一篇是 2014 年李曉瑩在《人民音樂》發表的《古典音樂自媒體傳播的現狀與趨勢》,另一篇是 2015 年陳曦、肖南在《中國企業家》發表的《喜馬拉雅如何玩轉音頻自媒體》。以"新媒體音樂"為"關鍵詞",檢索到 2011-2015年間文獻 2 篇,一篇是 2011 年宋方在《價值工程》發表的《新媒體音樂創作系統研究》,另一篇是 2015 年陸敏捷在《當代文壇》發表的《談新媒體音樂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以作品<流水與變形>》。
對大眾傳播學的理論研究,是我國的一個新興學科。從傳播學和音樂學的雙層角度上來看,音樂傳播學都是兩者的分支學科、前沿學科。音樂傳播新現象--自媒體音樂傳播的研究更是還在起步當中。在現階段,傳播學領域內的相關學者對于自媒體的傳播渠道、傳播模式、傳播特點等研究已經開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音樂學界對于自媒體媒介下的音樂創作與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則相對滯后。與此同時,對于網絡媒體,不管是操作界面還是軟硬件相關知識的儲備,大多數音樂工作者還不熟練、不熟悉。也因此制約了音樂工作者對音樂網絡傳播、尤其是對自媒體音樂傳播相關理論研究的步伐。
因此,本論文研究旨在通過對自媒體音樂傳播效應的研究,站在音樂傳播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前沿陣地,從理論的角度補充音樂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需要。
三、論文結構與研究價值
(一)論文結構
正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章概述了自媒體音樂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并深入辨析了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概念,以及互聯網媒體的相關概念;第二章以技術變革為線索對音樂的傳播形態進行了梳理,論述了音樂傳播從自然的"原始"復制到技術的"精確"復制形式,從歷史的角度解析音樂傳播技術的發展與音樂傳播形式的演進;第三章研究分析了音樂在自媒體平臺上傳播的幾個成功案例,力圖尋求自媒體音樂傳播的共通之處;第四章分別論述了音樂的傳統媒體傳播與自媒體音樂傳播在組織結構、傳播模式等方面的不同;第五章則是對自媒體音樂傳播特征的歸納和總結,列舉了自媒體音樂傳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對自媒體音樂傳播的發展趨勢作出前瞻。
(二)研究價值
分析自媒體音樂的傳播效應,在當代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上來講,音樂傳播學作為音樂學的下屬學科,是音樂學中人們研究音樂文化現象的又一個新的側面,是在當代音樂傳播媒介迅速發展的前提條件下出現的新興學科。數字化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為音樂傳播開拓了新的局面。如果說對數字化新媒體下的音樂傳播研究是音樂傳播學科前沿的話,那么,作為數字化新媒體的新現象、新產物,自媒體就是新媒體音樂傳播研究的前沿。對自媒體音樂傳播的研究豐富了音樂傳播學的理論研究內容,為音樂傳播學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視角。
從現實意義上講,在人類傳播歷史中解析音樂傳播技術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音樂的傳播以及音樂傳播的特點。自媒體平臺下的音樂傳播現象,如人們的音樂傳播活動、人們的音樂傳播行為、人們對音樂傳播的反饋等。對這些現象的內在運行規律展開觀察和分析,進而歸納總結出自媒體音樂傳播的特征。這些既可以為音樂藝術理論研究工作起到預見性的指導意義,同時也能夠對音樂傳播實踐的開展與創新起到極大地促進作用。
四、研究方法與預期目標
本論文在寫作當中綜合運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歷史分析法。歷史分析法是一種具體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說,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分析音樂藝術和音樂傳播現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看,音樂傳播現象不是孤立的,音樂傳播體系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體系,音樂傳播媒介更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媒介。因此需要將音樂傳播現象當做一個連續的歷史發展過程,對自媒體音樂傳播的不同階段的加以分析和研究,將每個階段聯系起來相比較,理清音樂傳播媒介的發展與變化。
(2)內容分析法。以各種文獻為基礎來進行分析是內容分析法的主要途徑,通過層層推理,對已有資料進行合理的邏輯判斷,進而推斷出研究對象相關內容較準確、合理的涵義。對自媒體音樂概念的闡述,就是通過傳媒音樂和自媒體兩個概念的合理推斷,從而得出自媒體音樂的概念內涵的。
(3)對比分析法。本文把自媒體和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為相關聯的對象加以比較,通過音樂在這些媒體中的傳播模式、傳播渠道、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等方面的不同,歸納和總結出自媒體音樂的傳播特征。
(4)案例分析法。通過深入剖析微信、微博、唱吧、蝦米音樂、小旭音樂等幾個有代表性的自媒體音樂平臺、自媒體音樂組織或個人的運作模式,總結出自媒體音樂在傳播上具有交互性、多媒體結合化、分眾性、開放性、可量化性的特征。
(5)文獻研究法。即通過收集和研讀國內外音樂傳播學、音樂社會學、傳播學等相關領域的專著和文章,借助互聯網、圖書館等搜索和采集大量相關文獻,以文獻、史料為基礎,以現有學術成果為出發點,對音樂傳播的歷史發展、音樂傳播的新現象及其引發的哲學思考進行客觀分析與評述。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預期目標就在于,通過深入剖析音樂藝術的自媒體傳播平臺與傳統媒體傳播平臺在媒介渠道、傳播內容、傳播模式等方面的優勢與劣勢,通過分析自媒體音樂傳播實踐的部分實例,探索自媒體音樂傳播活動和行為的本質和規律。
同時,通過對音樂自媒體傳播內在運行機制的研究,力求對音樂在新時期、新條件、新平臺下的傳播實踐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