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戲曲樂隊,我們首先要簡說中國戲曲。中國戲曲是以唱曲為主,輔以表演,念白,器樂演奏等手段來表現故事情節的綜合藝術形式,極有民族特色。王國維先生著《宋元戲曲考》,是為戲曲史專著之濫觴。其中定義“戲曲”,謂之“以歌舞演故事”也。所以后世學人才有“戲曲戲曲,各占半壁”——也即“一半戲一半曲”之說。從中也可以看出來“曲”的重要性。
戲曲藝術是有別于歌劇藝術的音樂戲劇,戲曲樂隊的構成是以民族樂器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偶爾會有部分西洋樂器加入來彌補某些音樂頻率上的缺失和不足;而歌劇藝術的樂隊構成是以西洋管弦樂器為主,在現代偶爾加入少量電聲樂器來制造特殊氛圍。不同地方戲曲的音樂演奏,都運用能強化演唱風格的主奏樂器(如昆腔用曲笛,皮黃腔用京胡,梆子腔用板胡等)。雖然每個地方戲曲曲種的主奏樂器不同,但是所有戲曲樂隊的構成都大致相同,每個戲曲樂隊,無論昆曲、京劇、評劇、越劇都由民族樂器的文場武場組成,而同一樣的樂器在不同曲種的樂隊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從而我們更應該結合戲曲曲種來學習樂隊中各種樂器的拾音方式與擴聲技巧。
一個調音師要想調整好戲曲樂隊的音響效果,就應當了解所在曲種樂隊的構成,其次是針對樂隊中不同的樂器來選擇合適的拾音話筒和拾音方式,對于樂器拾音的話筒來說,主要分為大振膜電容話筒、小振膜電容話筒和樂器用動圈話筒,而這三大類話筒的性能和技術指標各不相同,所以針對的拾音對象也不盡相同。
本人從事評劇調音工作多年,總結出一些工作經驗,愿與大家分享。在評劇樂隊中,打擊樂器(所謂的武場),包括:板鼓、鑼、鼓、镲。由于打擊樂聲壓級較高,音頻信號動態范圍過大,在空間受限制的情況下,盡量不要使用話筒來直接拾取打擊樂器的聲音,可以借助周圍的樂器拾音話筒來拾取,或者可以通過樂隊整體的聲相大振膜電容話筒來拾取,這樣既能減少由于聲壓級過高而導致信號過載失真的頻率,也能使觀眾從聽覺上感受到空間感和縱深感增大增強。但,板鼓的聲音最好用一支單獨的樂器用動圈話筒來拾取,因為這類話筒的靈敏度相對于電容話筒的靈敏度較低,拾音區域集中,指向性強,即可有效減少其它打擊樂器的信號傳入,也可在整體中突出板鼓的音量,使演員能夠清淅的聽到伴奏音樂的節奏。
戲曲樂隊中的文場主要由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吹奏樂器組成。以評劇樂隊文場樂器來說,有板胡、評二、二胡、中胡、低胡、揚琴、琵琶、笛、笙等。后來又增加了大瓢胡、貝司、銅管、大提琴、小提琴等。其中,板胡是整個評劇演出的中的主奏樂器,所以,用 1-3 個大振膜電容話筒拾取拉弦樂器聲部的聲音,這樣,既能體現出自然的混響空間感,也能體現出各種拉弦樂器的完美融合,拾音的效果自然、大氣。同時也應該用一支單獨的樂器用動圈話筒在板胡琴筒的斜上方 45 度,距離10-15 厘米來單獨拾取板胡的聲音,以便突出主奏樂器的音量、音色,使演員能夠聽清伴奏音樂的旋律和節奏。
建議:如果在演出中,除了主奏樂器外某個樂器會有一段獨奏,也應該采用一支單獨的樂器用動圈話筒在該樂器獨奏時來突出聲音,達到主次分明的效果呈現。
吹奏樂器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中國民族吹奏樂器的聲音動聽與否,主要取決于演奏時的吹奏技巧。對吹奏樂器擴聲時,首先要注意保持聲音響亮透徹;其次要注意清晰遼闊;再次要注意它們各自的獨特音色。比如,笙和嗩吶要明亮歡快,管子和笛子就要悠揚遼闊,簫則悲傷憂郁。
吹奏樂器與話筒的距離要根據演奏時的實際狀態來分別調整。笛子要用遠距離拾音方式;蕭則要用近距離拾音方式。同時還要注意處理好演奏員在吹奏樂器時的“噴口”噪聲。
以上是我多年從事戲曲樂隊調音工作的一些經驗。其實,對于任何樂器來說,沒有一種絕對正確的話筒擺放方式,只不過是把話筒擺放到你所希望聽到的音質平衡和房間混響總量時的那個點。要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通過你對音響效果的調整,獲得了各種樂器的優美音色,那么你已經學會了最好的拾音方式與擴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