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戲劇發展鳥瞰
高校戲劇活動,就是指在各高校團委的組織和領導下,在相關專家和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戲劇的編排演出,并面向高校學生觀眾的非專業戲劇演出活動。中國戲劇博大悠遠,門類豐富,本文僅研究在高校中開展較為廣泛的,20世紀以來興盛起來的自西方引進的新戲劇形式。
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始,校園戲劇就在戲劇整體格局和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教會的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圣經,中國高校話劇濫觴于此;20世紀初期,留日學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國話劇第一個社團春柳社并上演的 《黑奴吁天錄》,在現代話劇歷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20世紀二三十年代,校園劇社先后發掘出洪深、曹禺、馬彥輝等一大批優秀戲劇人才,這些杰出的才人與佳作造就了中國戲劇史的輝煌時代。
而輝煌過后,高校戲劇如流星過眼,漸漸消失在主流文化的平臺上,更多了孤芳自賞的小團體意味,成為學生課余生活微乎其微的一個消遣選擇。高校戲劇沉寂了近半個世紀,以武漢地區為例,一直到九十年代,整個武漢地區僅存武大一家峨眉劇社,且最終解散。
可喜的是,自九十年代末,一度沉寂和邊緣后的校園話劇逐漸復蘇。以武漢為例,調研過的幾所主要高校都在這一時段設立劇社,且劇社總量大。幾乎每個劇社都有具有自家特色的劇目,且獲獎情況十分可觀,劇本質量高,演出場次多,上座率高。不僅武漢如此,2001年初具雛形的中國大學生戲劇節在北京發展起來,并逐步在上海和廣州設立了分會場,成為全國性的高水平戲劇活動。大戲節發起人、劇評人水晶曾說:“最好的明證是有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開始有自己的劇社,校園劇社的劇目產量不斷提高,來自校園的觀眾也已成為戲劇觀眾的主力軍?!笨梢娺@一時段高校戲劇的回暖之態。近期《蔣公的面子》 在口碑和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時,又一次把高校戲劇發展遇到的問題和有效途徑推至風口浪尖。
針對這一系列現象和問題,我們科研小組對武漢六所高校的九家劇社展開了調研,進行了對社長及社員內部的訪談和劇社資料收集,分發了校園內的隨機問卷和劇社內部成員問卷。我們所選取的學校類型各異特色分明,調查的劇社包括:武漢大學的文華劇社、蹤點劇社;華中科技大學的藍天劇社;華中師范大學的晨雨劇社、勾沉劇社、未名劇社;武漢理工大學的溯源劇社;中南民族大學的月亮化石劇社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首義劇社。學校類型囊括了理工科,綜合類,師范類,財經類,藝術類院校。
在我們的調研和訪談過程中發現,從九十年代末發展至今,高校戲劇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趨于穩定,但完成上升突破仍然艱難,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難以避免的具有共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在調研的每家劇社中都引起強烈的共鳴,下面我們將具體釋其原因。
2.高校戲劇艱難上升的原因
2.1、社會經濟背景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科技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戲劇這種借助媒體手段較少,受眾面較窄的文化活動的競爭力明顯減弱。調研中顯示更多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借助網絡手段豐富日常生活,觀看電影的意愿也大大高于觀戲,問卷反饋中發現有自費觀戲意愿的學生占不到兩成。同時,高校戲劇并非專業團體,劇社低廉的票價讓更多的普通觀眾走進了劇院。而現在社會上高票價模式由于缺乏穩固的觀眾群,只能以大腕和大規模宣傳吸引觀眾,高規格高票價的模式最終將形成惡性循環,對實力相對較弱的高校戲劇造成一定沖擊。最后,武漢地區的話劇氛圍較之北京上海并未完全形成,只有幾家零散的小劇團,演出活動場次極少,常常是一年都沒有大型的戲劇演出,人們了解戲劇的渠道較為狹窄,現階段受訪的九家劇社都與武漢民間的劇社社團缺乏合作交流。
2.2.面臨的發展困境
2.2.1、經費緊張
資金短缺是高校戲劇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在這一問題的干擾下衍生出許多小問題,比如場地短缺,劇本質量不高,演出場次減少等。而造成資金短缺的原因,一是戲劇社團與其他社團相比,演出花費較多,需要的服裝、道具、場地等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而戲劇社團所得補貼與其他社團是同一水平,故而入不敷出時成常態。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高校戲劇為迎合學生觀影群體的經濟能力,低廉的票價使得劇社的創收能力很弱,作為學校普通社團的劇社很難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贊助。在訪談中采訪的多家劇社的演出費用多是由社長和演員自行分擔的。
以華中師范大學的晨雨劇社為例,在訪談中,社長及劇社成員告訴我們,學校團委一年給每個社團報銷的活動費用是同標準的,一千元。但這對于戲劇社團來說是很難維持收支平衡的,一年出演一部大戲就可能將這部分資金用盡。而對于一年排練六七部成品劇的劇社,多余產生的費用只能依靠出售戲票來填補。而戲票的定價一般較為低廉,采訪的幾家劇社的票價從五元到十幾元不等,不足以補貼排練造成的多余的費用,所以這部分費用常常由社長本人或是主創小組分攤,這在大部分劇社已經成為了一種既定的傳統。而另一方面,為了減少經費的支出,劇社只能依靠簡化道具服裝及舞臺效果來削減開支,這無疑會影響高校戲劇的質量和影響力。
2.2.2、缺乏專業水準
訪談和問卷中我們都設計了關于如何培訓劇社新成員和如何學習戲劇專業知識這兩個問題。每個劇社都有自己獨特的培訓新人的方法,比如統一組織去兄弟社團觀戲、在網上觀看經典劇目、在圖書館借閱專業書籍閱讀等形式的訓練。但從這些方法中,我們也看到了共同存在的問題。
一是很難得到系統的理論化培訓,武漢地區各高校均存在這一現象。戲劇社團的社員想要武裝自己的戲劇相關理論知識只能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和摸索實踐,“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手段雖有效但不具備傳承性,常常是一批老社員已經對戲劇有了成熟的理解后就退出社團,接下來是新成員的止步不前和回爐再造,這一弊端的驅動是和高校戲劇社團人員流動性緊密聯系的,不利于高校戲劇的長久發展。以華中師范大學的未名劇社為例,2012年一年未名劇社的戲劇演出活動數量幾乎為零。招收的新社員多數缺乏對戲劇知識的了解,而有經驗的老社員退出了劇社,不能給新社員指導,新社員自己要花很長時間摸索,從而錯過了大戲節和迎新專場的時間。
二是學校方面缺乏戲劇理論知識的課程和師資,在實際做戲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無法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和指導。這實質上是學術素養和文化娛樂建設上的脫節。這一點上在各個學校各個社團上都體現的較為明顯,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在本科生通識選修課上只有一門選修課與話劇理論知識相關。武漢大學的文華劇社和蹤點劇社在成立初期由本校藝術學系的教師提供指導,但因為教師個人事務和學校政策的變化,現階段已不再與藝術學系合作。參與調研的所有劇社都表示,團委老師多只是在思想傾向上對劇目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實質性的指導較少。
2.2.3、戲劇人才缺失
《蔣公的面子》 的成功主要歸因于其優秀的劇本,它的編劇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的本科生溫方伊。但不是每個高校都能出一個溫方伊,好的劇本不易得。以武漢為例,華中師范大學晨雨劇社的經典劇目 《晨雨之死》 由趙陽光創作,數年數次展演,成為經典劇目。勾沉劇社的 《0508》 也是老成員的作品,劇社近年再也沒創作出超越經典的作品。這些都可以說是一個人才撐起的劇社。但人才不是年年都有,每屆斷層的瓶頸期劇社只能回歸經典劇目的改編。從大環境下來說,創作優秀的原創作品才是一個劇社發展出自我特色的長久之策。這一點與建立長效的新成員培訓機制和招新工作的開展是相輔相成的。
2.2.4、市場與藝術
當前高校戲劇消費的群體主要是廣大學生,為提高戲劇的上座率,劇社成員不可能閉門造車,而是在最大限度上迎合了學生群體的需要和審美。這雖無可非議,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比如,戲劇內容的價值觀念不積極、一味無厘頭搞笑而忽視了精神意義的傳達,甚至忽視了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的精神內核,在思想上的傾向性出現了原則性錯誤。市場的驅動性和藝術的獨立性的共存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一點在理工類學校上體現的較為明顯,華中科技大學藍天劇社的社長的接受訪談時坦言,考慮到演出效果和上座率,許多有深度但缺乏趣味的好劇本都不敢排練。走輕松幽默的風格是迎合受眾口味的無奈選擇。
針對當今武漢地區高校戲劇發展的種種問題,筆者總結了以下幾條可供參考的解決策略和發展方式。
3.可持續發展之路
為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首先戲劇社團內部要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有針對性的調整內部結構。其次學校要加強對社團的規范和引導,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高校戲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要靠學校戲劇社團和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
3.1、拓寬資金渠道
學校應該適度加大對戲劇社團的扶持力度,比如提供穩定的排練場地和固定資金支持。而對劇團來說,首先可以加強與兄弟社團的合作,共享軟硬件資源,降低排戲成本。這一點武漢大學的蹤點劇社和文華劇社的經驗可以提供參考,他們在拍戲時會共用演出支架,這樣就減少了一半的道具支出。其次可以與社會上的企業和商家合作,在道具和服裝的選擇上通過商業渠道來降低成本贏得贊助。最后劇社可以多開展實踐性的演出活動,除了在校內演出外,可以邀請校園外的戲劇愛好者來觀戲,分票分價以創造收益,來維持收支平衡。
3.2、培養戲劇人才
學校應適當開展文化通識課程,為對戲劇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解其理論知識的途徑,并可以通過學校文化藝術節等文藝形式為劇社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打響文化品牌。而劇社內部也要建立戲劇社團的有效機制,不僅排練好戲,而且要爭取將如何做好戲的方法一代代傳承下去。在戲劇內部成員培訓上行程一套有章可循的系統性培訓體系,保證劇社傳統不斷層,實踐中沉淀的精華能為之后發展所吸納。華中師范大學晨雨劇社的“表演工作坊”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表演工作坊”就是每周末有針對性的對新成員開展表演課程,并布置作業,由劇社的老成員批改并提出意見,這實質上提高了老成員和新成員雙方的戲劇能力。
3.3、市場與藝術齊飛
學校應在這一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戲劇活動的規范和引導,對不積極和不符合精神文化建設的內容予以批評,監督劇社始終貫徹積極的思想。而劇社則應發揮自主性,不僅在選材上貼近廣大學生,更要挖掘出其中具有藝術性的優質資源,切忌為了迎合觀眾而失去藝術的底線。
同時,原創劇目和經典劇目也要同行,回歸經典是皈依藝術的有效手段。深入探究經典劇目的內在價值,并將其移植入原創作品的基因之中,是走出獨特劇社風格和創作有價值的作品的有效手段。
3.4、加強戲劇交流
社會各界可以定期舉辦針對全國高校的校園戲劇節,為全國的戲劇社團交流促進提供一個平臺。雖然現階段已有大學生戲劇節的先例,但仍需將它塑造的更加專業,更高水準,提高影響力和宣傳力度。除了校園戲劇節的舉辦之外,可以成立更多固定的校園劇社聯盟,通過團體的協助和競爭的并進從而來保證校園戲劇的積極發展。高校的劇社社團還可以通過觀看演出等方式加強與民間戲劇社團的交流,從專業人士的作品中汲取營養,打牢原創戲劇的專業性根基。
4.結語
無論是因為市場競爭的壓力還是學校政策的導向,無論是因為自身發展遇到了瓶頸還是為了順應主流媒體的潮流走向,不能否認的是,高校戲劇以其自身獨特魅力占據校園精神文化的一席。但是,高校戲劇不能為求發展而喪失一代代戲劇人所堅守的“戲劇不死”的根基。高校戲劇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要怎么走,關鍵還是要看戲劇社團自己的能力。我們堅信只要有戲劇精神在,雖前路崎嶇,但前途依然光明。
參考文獻:
[1]桂杰.我們為什么需要大學生戲劇節.中國青年報.2005-09-05.
[2]余松鶴.當代校園戲劇文化傳播現狀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2.
[3]張佳蕾.當代校園戲劇剖析[D] 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