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胡祗遹戲曲表演理論“九美說”的價值
胡祗遹戲曲表演理論“九美說”的價值
>2023-11-25 09:00:00


元代戲曲創作如火如荼,戲曲大家層出不窮,但真正意義上的戲曲理論卻很少?!吨性繇崱?、《錄鬼簿》、《青樓集》等著作,或對演唱音律進行研究,或借書存史為戲曲家、藝人著書立傳,而涉及戲曲創作論者卻寥寥無幾,表演理論更是鮮有論及。在中國古代文人觀念中,與詩、詞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形式相比,戲曲并未受到同等禮遇。清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戲曲定為"蔽精神于無用之下流"[1](P1836),集中代表了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戲曲的認知與評價,成為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研究深入發展的嚴重障礙。20世紀初,自王國維《戲曲考源》問世,稱"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2](P425),才使戲曲概念有了初步的說法,戲曲理論研究逐漸受到重視。

明人王驥德《曲律》對戲曲創作論和表演論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清人李漁《閑情偶寄》的《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中又有新的完善和總結。然而,綜觀元、明、清戲曲發展史,與戲曲創作理論相比,戲曲表演理論顯得相當薄弱,因此,胡祗遹戲曲表演理論"九美說"便顯示出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九美說"內涵

在元代,提到北曲演唱技巧,燕南芝庵的《唱論》備受關注。但與"九美說"不同的是,《唱論》中所言:"成文章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時行小令喚'葉兒'.

套數當有樂府氣味,樂府不可似套數。街市小令,唱尖歌情意。"[3](P461)顯然是對散曲體制、性質的總結。芝庵《唱論》所論乃是散曲而非劇曲,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八《黃氏詩卷序》也談到了唱論,雖簡要卻精辟,即歌唱"九美"之說。這是真正從表演角度探討戲曲藝術的特點,因而具有戲曲表演理論首創之功。"九美說"的產生,得益于胡祗遹與戲曲藝人的交游及對戲曲藝術的關注。

胡祗遹《黃氏詩卷序》云:"瀝瀝泠泠萬斛珠,清和圓滑囀鶯雛。阿嬌生在開元日,未信傳呼到念奴。"[4](卷8)對藝人黃氏評價很高,認為她可與唐代著名歌伎念奴相媲美?!秲灹孚w文益詩序》云:"優伶,賤藝也,談諧一不中節,闔座皆為之撫掌而嗤笑之,屢不中,則不往觀焉。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責備優伶而不責賢者,可笑也夫,可哀也夫!"[4](卷8)對藝人的表演秉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不贊成"優伶賤藝"的社會偏見。在諸位藝人中,胡祗遹與珠簾秀關系甚密,夏庭芝《青樓集》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均有記載。胡祗遹不但為其詩卷寫序,而且創作了散曲[雙調·沉醉東風]贈與珠簾秀。他大膽贊揚優伶藝人,與伶人密切交往,對伶人的理解和關注為同時代封建士大夫所不及,于此足見其對戲曲的熱愛程度。

胡祗遹《黃氏詩卷序》關于"九美說"的內涵是圍繞"唱"與"說"展開的:女樂之百伎,惟唱說焉。一、姿質濃粹,光彩動人;二、舉止閑雅,無塵俗態;三、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四、語言辨利,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圓轉,累累然如貫珠;六、分付顧盼,使人人解悟;七、一唱一說,輕重疾徐,中節合度。雖記誦嫻熟,非如老僧之誦經;八、發明古人喜怒哀樂、憂悲愉佚、言行功業,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九、溫故知新,關鍵詞藻時出新奇,使人不能測度為之限量。九美既具,當獨步同流[4](卷8).

胡祗遹的"九美說"總結了中國古代戲曲表演的重要規律,涉及女樂藝人的外在條件、內在素質和表演方法等三個方面:1.外在條件:第一,優秀的表演者要有良好的外在條件,使人賞心悅目。第二,舉手投足間要有閑雅之風,絕非市井粗俗的做派。2.內在素質:第三,聰慧、具有領悟力,有助于了解戲曲內容。3.表演方法:第四,語言流利,口齒清晰。第五,歌喉要清麗、和婉、圓潤,悅耳動聽。第六,表演充分、準確,使人容易明曉。第七,演唱、說白、語音都要抑揚頓挫。第八,要有豐富表現力,注重情感表達。第九,表演要注重推陳出新,不可因循守舊。

此文開篇云"女樂之百伎,惟唱說焉,"可見"九美說"主要是從"唱"與"說"這兩個角度,即從"演唱"與"念白"方面加以觀照的;而"分付顧盼,使人人解悟",已涉及戲曲表演的動作,即北雜劇所稱的科范問題,這應是對唱、念、做、打等戲曲表演方法的最早論述。

胡祗遹的"九美說"關注到了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包括演員自身的外貌資質,內在的藝術修養,表演的基本功,戲曲表演不要延習俗套,而應推陳出新等因素。他在《優伶趙文益詩序》中言:"拙者踵陳習舊,不能變新,使觀聽者惡聞而厭見。"[4](卷8)可見,他對戲曲一定要有吸引觀眾的新意分外重視。從"九美說"可以看出,胡祗遹對戲曲表演的要求非常高,其觀點雖簡約,但都切實中肯,代表了元初戲曲表演理論的最高水平。

二、《青樓集》的史料印證

《青樓集》是夏庭芝為元代百余位南北諸伶立傳的著述,成書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祗遹生活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至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此階段正是金末元初,元雜劇繁榮的醞釀期。從胡祗遹"九美說"到夏庭芝《青樓集》,起元初訖元末,胡祗遹的理論在元末藝人身上得到集中顯現。同時,《青樓集》更加印證了元代文人對于戲曲表演審美觀的共同取向,并非元初文臣胡祗遹的一家之言。

(一)"九美說"與《青樓集》的藝人觀

1.對于藝人容貌與氣質審美觀的一致性戲曲表演具有娛樂功用,因此,藝人容貌令人賞心悅目是首要條件。無論是宋代娛賓遣興的歌女,還是元代粉末登場的女伶,均要做到"資質濃粹","顧盼生姿",這些要求都是從觀眾戲曲審美鑒賞角度產生的。

在《青樓集》中,女伶的外在容貌同內在氣質往往是相提并論的,《青樓集志》感嘆元代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億萬,而色藝表表在人耳目者,固不多也"[5](P470).揭示了夏庭芝創作的初衷,即為色藝出眾的伶人寫傳。"色藝雙絕"這類詞語在《青樓集》描述藝人的語言中頻頻出現。"曹娥秀,京師名妓也,賦性聰慧,色藝俱絕"[5](P474);"周人愛,京師旦色,姿藝并佳"[5](P478);"玉玉帶、馮六六、王榭燕、王庭燕、周獸頭,皆色藝兩絕"[5](P479).

對于伶人來說,因其所從事的是"賤業",故被稱為供人娛樂的工具。無論是白居易筆下"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還是北宋晏殊《山亭柳·贈歌者》中那個曾經青春妙齡時"蜀錦纏頭無數",美人遲暮后,"殘杯冷炙謾消魂"的歌女,都是因"色衰而愛遲".至于她們的才藝,又有誰去真正關注呢?"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的柳三變雖然創作了大量俗詞,甚至為歌妓寫詞,但他表現出的更多是同情。

元代特殊的歷史環境促使文人與藝人得以廣泛交流。士失舉業,處于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為了生計,不但以書會才人的身份創作了大量的雜劇,甚至親自粉墨登場演出,關漢卿即是其中的代表。元代雜劇勃興與文人創作關系重大,而文人的鑒賞與認可,同樣促進了元雜劇表演藝術水平的提高。胡祗遹賦予女伶姿態閑雅的審美觀照,夏庭芝《青樓集》亦有所體現。如"順時秀,姓郭氏,字順卿,行第二,人稱之曰'郭二姐'.姿態閑雅,雜劇為閨怨最高,駕頭諸旦本亦得體"[5](P476);"李嬌兒,王德名妻也。姿容姝麗,意度閑雅,時人號為'小天然'"[5](P488);"李真童,張奔兒之女也。十余歲即名動江、浙。色藝無比,舉止溫雅,語不傷氣,綽有閨閣風致"[5](P491).姿態、意度、舉止閑雅,乃大家閨秀之風范,卻成為元代文人對伶人的審美要求??梢?,元代文人對藝人的重新認識,文人與藝人共同創造了元代戲曲審美理念。

2.對于藝人內在素質審美的共同取向《青樓集》印證了"九美說"所言演員聰慧與領悟力的重要性。無論是夠記雜劇三百余段,戲曲中旦角演員可以稱首的李芝秀,還是勾欄中作場,常寫其名目貼于四周遭梁上,任看官選揀需索的張氏小春宴,都有著超常的記憶力。元雜劇由一人主唱且一唱到底,李芝秀能夠記三百余段已經難能可貴,而小春宴能夠熟練到信手拈來的程度,可見其超越常人的聰慧。在《青樓集》中,這樣聰慧的女子不乏其人。"張玉蓮,舊曲其音不傳者,皆能尋腔依詞唱之。"[5](P487)張玉蓮對于音律有著極高的領悟力,因而擁有了讓人驚嘆的才華與技藝。元代戲曲藝人中被稱為"朱娘娘"的珠簾秀,更為世人所稱道。"姓朱氏,行第四,雜劇為當今獨步,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5](P475)胡祗遹在《朱氏詩卷序》中贊揚珠簾秀"以一女子,眾藝兼并;心得三昧,天然老成"[4](卷8)的高超表演藝術。序文末深有感慨地寫道:"又庶幾效歐陽文忠執史筆而傳伶官也。"[4](卷8)可見,胡祗遹不但為其寫詩序,更有以史筆為其留名的想法。

珠簾秀存世曲作多表現離愁別緒及內心的寂寞與凄涼之情,往往化用前人成句,曲盡其妙,恰到好處。[雙調·壽陽曲]《答盧疏齋》寫道:"倚篷窗一身兒活受苦,恨不得隨大江東去。"用大江東去表達離愁之苦、之多、之深,化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詞句,又含有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意蘊,可見其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要成為好的戲曲演員,聰慧、具有領悟力是必備條件,《青樓集》再次印證了胡祗遹的觀點。

3.《青樓集》對"九美說"表演方法的印證"賽簾秀,朱簾秀之高弟,聲遏行云,乃古今絕唱。"[5](P481)"王玉梅,善唱慢調,雜劇亦精致。身材短小,而聲韻清圓。"[5](P485)"龍樓景、丹墀秀,皆金門高之女也。俱有姿色,專工南戲。龍則梁塵暗簌,丹則驪珠宛轉。"[5](P488)"米里哈,回回旦色。歌喉清宛,妙入神品。"[5](P490)以上所言及的諸人,無論是演唱聲音高亢嘹亮的賽簾秀、龍樓景,還是歌喉婉轉的王玉梅,亦或是"驪珠宛轉"的丹墀秀,"歌喉清宛"的米里哈,她們的演唱風格及特色與胡祗遹"九美說"所提出的"歌喉清和圓轉,累累然如貫珠"的審美觀大體一致,也印證了元代文人對藝人演唱的審美要求。

除了"唱"之外,在"說"這一方面,《青樓集》也應和了胡祗遹的觀念?!肚鄻羌酚涊d,劉廷信"工于笑談,天性聰慧至于詞章,信口成句,而街市俚近之談。

變用新奇,能道人所不能道者"[5](P493).劉廷信的語言藝術表現力正是胡祗遹"九美說"中推陳出新觀點的寫照。能夠做到胡祗遹所言的"分付顧盼",使人解悟的元代藝人,寫入《青樓集》的典型代表當屬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5](P474).解語花對曲意的把握能夠即景生情、聲情并茂的演唱,足見其對作品的體悟能力。以上所舉的藝人分別從演唱特色、語言變用新奇、科范表演使人解悟等方面,印證了胡祗遹"九美說"的表演方法。

(二)"九美說"源于對諸宮調與散曲技藝的總結

胡祗遹《黃氏詩卷序》在談及"九美說"之后又言:

"近世優于此者:李心心、趙真、秦玉蓮。今黃氏始追蹤前學,可喜可喜。"[4](卷8)《黃氏詩卷序》中所提李心心、趙真、秦玉蓮等皆見于《青樓集》,后者記云:"趙真真,善唱諸宮調,楊立齋見其謳張五牛、啇政叔所編雙漸小卿,恕因作《鷓鴣天》、《哨遍》、《耍孩兒》、《煞》以詠之。"[5](P475)"趙真真,馮蠻子之妻也,善雜劇。"[5](P487)"李心心,國初京師之小唱也。"[5](P478)"秦玉蓮,善唱諸宮調,藝絕一時,后無繼之者。"[5](P479)秦玉蓮、李心心皆為國初藝人,秦玉蓮以演唱諸宮調聞名,李心心則是國初京師之小唱。對于小唱這種技藝,學術界鮮有關注。趙義山在《宋元"小唱"名實辨》一文中指出:"元人所言之'小唱'的歌唱內容,為元代流行的清唱歌曲---元散曲。"[6]

《青樓集》中所言趙真真有兩人,既然秦玉蓮、李心心為元初藝人,趙真真顯然也應為同時期人,所以,胡祗遹所言者當為唱諸宮調之趙真真。據《青樓集》考證,元代戲曲藝人沒有用單字取名的,胡祗遹筆下"趙真"當為"趙真真"之誤。所以,"九美說"當是對元初藝人表演的總結,所談皆為諸宮調與散曲藝人及雜劇無關。"九美說"當早于胡祗遹其他戲曲理論。

《青樓集》中諸多女藝人的記載,證明了胡祗遹的"九美說"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而且,后世戲曲理論家在此基礎上汲取營養,并逐漸豐富了戲曲表演理論。

三、"九美說"對明清戲曲表演理論的影響

王驥德在《曲律》中曾明確提出:"可演可傳"的作品為"上之上也","案頭之書已落第二義"[7](卷3).于此可見明代戲曲理論家對戲曲表演藝術的重視。

(一)"九美說"與明代的"場上之曲"

朱權《太和正音譜》是明初的戲曲理論著作。世人或謂《太和正音譜》中《詞林須知》是對燕南芝庵《唱論》的繼承與發展,其實,朱權的理論觀點與胡祗遹"九美說"也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承繼關系。如其《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一節談到"凡唱最要穩當,不可做作",不但提到演唱聲音之美的重要,更且提出表演者舉止對表演藝術的影響,不應有"咂唇,搖頭、彈指、頓足之態;高低、輕重、添減太過之音,否則是市井狂悖之徒,輕薄淫蕩之聲"[8](P76),明確指出表演者不可太落于塵俗。

胡祗遹"九美說"中所言"舉止閑雅,無塵俗態",談的也是表演者的舉止問題。二者觀點雖不盡相同,但都提到不可落于塵俗的問題,這正是文人尚雅審美觀的表現。明人湯顯祖在《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提到,戲曲表演者要"擇良師妙侶,博解其詞,而通領其意"[9](P1128).顯然,湯顯祖非常重視演員對戲曲內容的領悟力,與胡祗遹所言"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的戲曲表演理念頗為相似。同時,湯顯祖在文中還提到:

"為旦者常自作女想,為男者常欲如其人。"[9](P1128)好的演員要如臨其境、如同其人,才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一如胡祗遹所言,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湯顯祖的這些思想與胡祗遹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明代的"沈湯之爭",其實際意義在于探討場上之曲。沈璟重格律,付之于實踐,曾將《牡丹亭》改編成《同夢記》。"臨川派"的湯顯祖重情辭,二者爭論的核心是戲曲創作中情辭與格律的關系。在這場論爭中趨于中和的是呂天成,他在《曲品》中明言,倘能守詞隱先生之矩矱,而運以清遠道人之才情,豈非合之雙美者乎[10](卷上)?這種合則雙美的思想,在明代戲曲理論上占有一席之地??梢?,明代戲曲理論家的表演論已經日趨成熟。從為王驥德《曲律》所作序文來看,"吳江派"的馮夢龍非常重視音律,但同時亦注重戲曲的表演效果。馮夢龍將其認為是案頭文學的《牡丹亭》改作《風流夢》,收入《墨憨齋定本傳奇》。

在元初胡祗遹"九美說"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戲曲表演理論中本色與當行的基本判斷。在明代中期以后,隨著戲曲創作的繁榮,人們開始注意到戲曲場上之曲的特點,本色論與當行論逐漸成為戲曲理論家研究的焦點。"當行"、"本色"之說實為對戲曲表演理論的探討,但曲論家的觀點卻存有差異。凌蒙初在《譚曲雜札》中指出:"曲始于胡元,大略貴當行不貴藻麗。其當行者曰本色。"[11](P253)認為當行即是語言的本色,語言應不貴藻麗,元曲產生于民間的俗謠俚曲,所以,語言本色通俗即為戲曲當行。

臧懋循在《元曲選·序》中認為:"行家者,隨所妝演,無不模擬曲盡,宛若身當其處,而幾忘其事之烏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是惟優孟衣冠,然后可與于此。故稱曲上乘首曰當行。"[12](卷3)他認為戲曲演員應當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藝,能夠領悟角色的內涵,"模擬曲盡",使戲曲表演引人入勝,觀眾如臨其境,才稱得上是當行。從胡祗遹"九美說"的內涵來看,其應是當行論的先聲。

王驥德在《曲律·雜論》中言:"當行本色之說,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蓋本宋嚴滄浪之說詩。滄浪以禪喻詩,其言:'禪道在妙悟,詩道亦然。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7](卷3)這是從強調演員悟性的角度探討當行、本色問題,而演員的悟性是胡祗遹"九美說"以及明清時代戲曲理論家和演員關注的重點。

明代沒有專門記錄戲曲優伶的專著,關于此類戲曲藝人的記載多散見于明代文人筆記。這與明萬歷以后家樂興盛,許多文人蓄養家班以供娛樂有關。李開先在《詞謔》的《詞樂》部分記載了顏容演戲的故事,成為非常珍貴的戲曲史料:"顏容,字可觀,鎮江丹徒人,(周全)全之同時也。乃良家子,性好為戲。每登場,務備極情態,喉音響亮,又足以助之。"[13](P114)從這段文字來看,顏容具備了"九美說"中所提到的戲曲演員的基本素質,不但喉音響亮而且表演備極情態。但其真正與眾不同并獲得成功則在于他對表演角色的深刻理解:"嘗與眾扮《趙氏孤兒》戲文,容為公孫杵臼。見聽者無戚容,歸即左手捋須,右手打其兩頰盡赤。取一穿衣鏡,抱一木雕孤兒,說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愴,真有可憐之色,難已之情。異日復為此戲,千百人哭皆失聲。"[13](P114-115)顏容最終達到了讓觀眾產生共鳴的藝術效果,使其表演的《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角色更為真實、感人,真正達到了"九美說"所言"發明古人喜怒哀樂、憂悲愉佚、言行功業,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的演出效果。于此可見,"九美說"雖然產生于元代初期,但卻精準地概括出戲曲表演的規則。

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了戲曲演員朱楚生的故事:"朱楚生,女戲耳,調腔戲耳?!悦趹?,下全力為之。曲白有誤,稍為訂正之,雖后數月,其誤處必改削如所語。楚生多坐馳,一往深情,搖飏無主。"[13](P277-278)朱楚生對戲曲藝術追求精益求精,在生活里也時時沉浸于舞臺表演角色之中,一往情深,渾然忘我。朱楚生同樣體現了"九美說"所言的"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的表演規則??梢?,時代雖然在發展變化,但對于戲曲表演藝術的理解卻跨越了時空,甚至是劇種的界限,而體現出驚人的一致性。

(二)"九美說"與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

胡祗遹"九美說"直接影響了明清戲曲理論家的藝術觀點,或是在此基礎上,對其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創作與表演密不可分,明清戲曲家的創作論與表演論一般都是結合在一起的。

清代李漁是受到胡祗遹"九美說"影響最為明顯的戲曲理論家,他在"九美說"基礎上提出了"三美說"的戲曲理論,即"情"、"文"、"風教"三美俱擅的戲曲批評準則。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提到戲曲演員基本素質時言:"選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習技第四。"[14](卷6)點明要注重演員的外在樣貌與內在修養,這些顯然是與胡祗遹的"九美說"相一致。他同時提到演員演唱要做到解明曲意:"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師講明曲義?!兯酪魹榛钋?,化歌者為文人,只在能解二字。解之時義大矣哉!"[14](卷5)認為演員對所演唱的內容應先理解,不能僵化地照搬演唱,只有理解曲文的深意,得其意而后唱。解明文意的同時還要做到字忌模糊:"舌本生成,似難強造,然于開口學曲之初,先能凈其齒頰,使出口之際,字字分明。"[14](卷5)注重字正腔圓,口齒伶俐,吐音清晰,這與"九美說"第四條語言辨利,字真句明是一致的。很顯然,李漁是在胡祗遹"九美說"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戲曲理論。

李漁的戲曲理論在其創作實踐中也有所體現。其傳奇《比目魚》中女主角劉藐姑有一段獨白:"奴家自與譚郎訂約之后,且喜委身得人,將來料無所失?!坏降菆龅臅r節,他把我認做真妻子,我把他當了真丈夫,沒有一句話兒不說得鉆心刺骨。"[13](P336)劉藐姑在戲曲表演時的此段獨白表明,因為她與譚郎假戲真做,以至于在舞臺表演時達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別人看了是戲文,我和他做的是實事。戲文當了實事做,又且樂此不疲,焉有不登峰造極之理?所以,這玉筍班的名頭,一日香似一日。"[13](P336)李漁在《比目魚》中給人物角色劉藐姑安排的這段獨白,其實正是李漁戲曲表演理論的體現。李漁在胡祗遹"九美說"重在理解、體悟角色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戲曲表演角色真實體悟,角色與演員合而為一,才能達到極致的藝術表演效果的觀點。

綜上所述,胡祗遹的"九美說",對于明清戲曲表演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湯顯祖、王驥德、李漁等戲曲名家的理論著作中都能找到"九美說"的影子。胡祗遹以士大夫的眼光賦予戲曲高雅的審美理念,在"九美說"中,戲曲已經不是一般的娛賓遣興的演唱、表演,而是上升到了藝術高度,對中國戲曲理論發展意義重大。

正因如此,胡祗遹幾篇序文中有關戲曲理論的探討就更顯其價值。所以,加強對胡祗遹的深入研究,對于探討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及意義。

參考文獻:
[1]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3]芝庵。唱論[A].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C].合肥:黃山書社,2006.
[4]胡祗遹。紫山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5]青樓集[A].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C].合肥:黃山書社,2006.
[6]趙義山。宋元"小唱"名實辨[J].文藝研究,2008(1)。
[7]王驥德。曲律[M].明天啟五年毛以遂刻本。
[8]朱權。太和正音譜(姚品文點校、箋評)[M].北京:中華書局,2010.
[9]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A].徐朔方。湯顯祖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呂天成。曲品[M].清乾隆五十六年楊志鴻鈔本。
[11]凌蒙初。譚曲雜札[A].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