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隱喻,傳統上被看做一種修辭手法,但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進一步深入,現認識到其也是一種普遍的認知方式,是指人類用已知的概念或事物或領域來描述或談論未知的相應物,是源語域向目標域映射的過程。人類是不能離開時空而存在的,因此自古以來時空就是人類的研究對象,我們有著“一寸光陰一寸金”“相對論” 等。 人類總是先認識到五官可以感知的事物,因此對于空間,這樣可以被視覺感的概念,是先于時間這個抽象不可觸摸的概念的,同時人類也總是用空間來感知時間。
中日兩國國民作為人類的成員,本質上沒有多大差異,在生存的過程中都是用自身的五官來尋找可利用的資源,但是受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影響,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存在一些不同。本文淺析中日語言中對時間的空間隱喻的異同以及影響其的文化因素。
二、中日的“前”“后”方位對比
首先,對于時間這個概念,中日大都是以空間來解釋時間,都認為時間是一條流線,是可分為水平的“前”“后”方位的運動和垂直的“上”“下”方位運動。
(一)水平上的“前”“后”
對于水平的運動,Lakoff 提出的 “Time passing ismotion”時提到兩個變體 ,一個是 “Time moving”(時間在動),另一個是“Ego moving”(自我在動)。 (Lakoff G.&M.Johnson,1980)。 這兩個變體同時適合漢日對時間的概念。
1. 時間在動
“時間在動”隱喻是指:觀察者相對于時間來說是靜止的,時間是從將來向過去朝著觀察者運動著的物體,順著運動的方向,時間有著自身的前后,即未來的時間在觀察者的前面, 位置固定的觀察者即現在,過去的時間在觀察者的后面,對面向著人走過,因此未來在人的前方,而過去則在背后(趙佳,2009)。
在漢語中表示未來的詞有“未來,來日方長”;日語中有“來月,來年”. 這些均指觀察者對于時間來說是靜止的,時間是在不斷運動的,而未來是在觀察者的前方,且朝著觀察者的方向運動過來。漢語中表示現在的詞“今日,這次”,句子“春天已來到我們身邊”. 日語“今日,今度”. 這些詞指時間已來到觀察者的身邊或附近。漢語中表示過去的詞“遠去,往昔”. 日語中也存在著“後”前面加動詞的話,要用動詞的過去式。 這都說明時間已走到觀察者背后。
2. 自我在動
“自我在動”是指時間是固定的位置,是可測量的有限空間,自我(觀察者)在移動,從過去經過這些固定的位置移向未來,自我超越了過去,經過現在將進入未來,即未來在前,過去在后(趙佳,2009)。漢語中表示未來的詞有“前途”,日語中也有相應的詞“前途(ぜんと)”.這些詞表示對于時間這個參照物來說,人是在運動的,而人還沒有走過的前方道路是表示未來。漢語中表示現在有:“到了今天,我才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悔恨不已啊。 ”日語有“今日物価が高くなっています”. 這些詞表示人走到了今天或現在的時間位置,或者說人進行了短暫的停滯,所停滯的時間就是表示現在。
漢語中表示過去有“回顧”“回首”,日語中有“振り返る”. 這些表示人走過的路程就被甩在了后方,人需要回頭才能看到。 說明過去的事情是在人的后面。上述顯示無論“時間在動”還是“自我在動”都是“前是未來,今或身邊是現在,后是未來”的時間的空間隱喻方式。 這些都是人的身體本來的認知模式,不含有文化的因素,是具有普遍的特性。學研究另一種“前表示過去,后表示未來”的認知模式。
在漢語和日語中,人們也會發現“前表示過去,后表示未來”的認知模式。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曾寫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前”代表著已經發生的事情,或早于自己的人或物;而“后”表示還未到的事物與人。因此就有了相應的詞語:“前輩”和“后生”. 日語中也有相應的詞:“先輩”“後輩”“午前”“午後”(這里的“先”相當于“前”)。
這是因為中國曾經的農耕文明比較發達,時間較久,并存在著比較保守,尊敬長輩,遵從已有規律或長輩的話的特征。所以把前方這個神圣的位置留給了過去,而未來這個未知的放在背后。日本與中國位置較近, 在文化上受中國的影響較大。其文字多受漢字影響,我們發現其文字中存有很多漢字。漢字不只是作為文字傳入日本,漢字中所帶有的文化思想也一并傳入了日本, 如日本受儒家思想中注重宗法、家庭和長輩的觀念的影響。這可從日本人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得出。 因此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日本和中國一樣, 有著相同的 “前”和“后”的時間的空間隱喻認知模式了 .
這個“前是過去,后是未來”的時間的空間隱喻方式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文化的形成影響了它國民的體認方式,可能是與身體本來有的體認有所不同。
(二)垂直方位上的“上”和“下”
1.語中的“上/下”時間概念
藍純(2005)曾提到:“在漢語中,時間概念主要是以線性模式, 而不是循環模式或螺旋形模式構建的。線性模式提供了至少兩種可能性,其一是‘時間的流逝是沿橫向坐標的運動',其二是’時間的流逝是沿縱向坐標的運動‘. 在漢語中, 這兩個模式似乎同樣活躍。 ”在漢語中,可以看到“上午” “上輩子”“上回”. 這些詞都是用“上”表示已經發生的事物,是過去。而“下輩子”“下個月”“下周”“下次” 表示還沒有發生的事物,是未來。
藍純(1999)認為:“時間較早為上,時間較遲為下” 這一對隱喻的產生可能與太陽的運行也有關系。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下午從西方落下,即早的時間是在上面,而晚的時間是在下面。 他也說“禮儀:早在商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將祖先的牌位供奉在祭壇之上”.也就是說中國人將“上”定為崇高的位置,又深受儒家“溫故而知新”等思想的影響,將這個“上”定為“故”,即過去。相應地將“下”定為未來,比如人死后就說下陰間。
陳朝陽(2013)講道:“漢語空間關系中首先被提出來隱喻時間的是’前/后‘. 現代漢語大量用’上/下‘來喻指時間,這一演變的人體經驗基礎是:當人由爬行狀態進化到直立狀態時,頭部由’前‘發展為’上‘.漢語的’前/后‘和’上/下‘并存隱喻時間,如’前半生‘’后半生‘’上半輩子‘’下半輩子‘等說法并存。 ”既然“上”意味著“高”,“下”意味著“低”,那么“上”與“下”之間是有流動的,正如河流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 所以在漢語中有“歷史長河”“從上世紀到下世紀”“從上周到下周”的說法。
2.日語中的“上下”時間概念
而相對應的日語中,“前/后” 方位來表示時間的詞居多,陳朝陽(2013)有:“至于’上下‘方位在現代日語中喻指時間的只限于少數詞匯, 如 ’上代‘’上旬‘’目下‘等。 ”這是因為日本人是東亞通古斯人種和蒙古人種的雜合體,在以前平均身高低于亞洲人,面部比一般黃種人更加扁平,使得他們的視野多是“前后”方位,而很少注重“上下”方位,所以“上下”的空間概念沒有“前后”的深入人心,由空間概念所投射的時間概念也是“前后”多于“上下”.
三、結語
隱喻,現在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模式,是源語域向目標域投射的過程。時空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多作為人們的研究對象。 時間這一抽象概念,多是通過空間這一可感知的概念隱喻式的理解。中日兩國在理解時間的方式上也是和大多數人類一樣, 都運用了空間隱喻方式。在中日語言中都存在“前后”和“上下”方位的時間概念。 但是由于中日兩國國民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的等方面存在差異, 使得他們的體認也就存在著不同。 因而在對于時間的空間隱喻上存在差異,即日語中“上下”方位的時間概念沒有漢語的深刻。
但是由于本人知識有限,在中日時間的空間隱喻對比研究中存在不足,希望本人以后或他人可以收集更多資料,在此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陳朝陽??缥幕暯窍碌臐h日時間隱喻對比研究---以“前”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3,30(6):10-12.
[2] 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 語教學與研究,1999(4):7-15.
[3] 藍 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 京:北 京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45-147.
[4] 唐潔。從認知角度看英漢語言中時間的空間隱喻[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7(1):127-130.
[5] 趙佳。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英漢語言中時間的空間隱喻[J].許昌學院學報,2009,28(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