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翼 (1906~1985)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之一,不僅以 《華威先生》等諷刺小說著稱,而且以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聞名。盡管抗戰爆發后,張天翼曾在長沙等地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進步文藝活動,解放后曾擔任中央文學講習所副主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等職。他從1929年從事職業寫作始,畢生致力于兒童文學創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繼葉圣陶、冰心等兒童文學先驅之后,把我國現代兒童文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作家。張天翼兒童文學的代表作有童話 《大林與小林》、 《寶葫蘆的秘密》、 《禿禿大王》、 《不動腦筋的故事》、《金鴨帝國》;兒童小說 《奇怪的地方》、 《失題的故事》、 《羅文應的故事》等。其中 《羅文應的故事》榮獲第一次全國少年兒童文學藝術創作一等獎。他的兒童文學作品構思巧妙,想象豐富、奇特,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善于通過特定環境中人物特有的對話和動作表現少年兒童的心理活動,語言親切自然,通俗幽默,深受小讀者的喜愛。
張天翼兒童文學作品最能吸引和打動讀者、最具魅力的就是其幽默藝術。作品獨樹一幟的幽默藝術為當時沉悶的文壇和被壓抑的孩子們帶來了久違的活力與笑聲,也使其在兒童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張天翼對 “幽默”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認為 “幽默者,即是真實”。 “逃世的人決不會幽默,即使有也是假的。你看看幽默家是超然的,而實質他有他的立場———那就是真實?!保郏保菔澜缟稀坝辛诉@些毛病和丑態,可是偏要蒙上一層漂亮的東西來哄人,于是產生了幽默?!保郏玻輳執煲碓谒膬和膶W創作中,將幽默藝術運用得游刃有余。這種幽默藝術,是在其 “幽默即真實”的理念指導下的幽默,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時代和環境的不同又呈現出不同的表征:
20世紀30~40年代,張天翼兒童文學作品的幽默藝術是一種帶刺的幽默,其作品乃是一個漫畫式的人物畫廊;20世紀50年代,張天翼兒童文學作品的幽默藝術是一種柔性的幽默,其作品猶如一幅生機勃勃的初春圖畫。無論是帶刺的幽默還是柔性的幽默,都與其語言的幽默、滑稽密切相關,大都是通過趣味性語言來實現的。
一、帶刺的幽默
張天翼20世紀30~40年代兒童文學作品的幽默藝術是一種明顯帶 “刺”的幽默。這個 “刺”就是一種較強的批判性。這一時期,作者主要從成人角度來書寫兒童世界,包括兒童的苦難、妥協和斗爭,從而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丑陋,呼吁兒童進行積極斗爭。這一時期,張天翼作為一個 “左翼”革命作家,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主張真實即幽默。認為 “把世界上一些鬼臉子揭開,露出了真面目,就成其為幽默……幽默是比諷刺更近于諷刺的東西?!保郏常荩玻担玻哆@種幽默意識使得他作品的幽默藝術帶著尖銳的 “刺”。這 種 “刺”的 存在,使得小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既因語言的詼諧幽默而發出嘻嘻笑聲,也會由于社會的黑暗和丑陋而感到內心隱隱作痛。
1932年和1933年,張天翼陸續發表了童話《大林和小林》、 《禿禿大王》,這兩篇童話的問世給3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注入了強大活力,也奠定了張天翼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是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奇特幻想和極度夸張引起了強烈反響?!洞罅趾托×帧肥菑執煲淼牡谝徊块L篇童話,也是張天翼早期童話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幾乎包括了 《禿禿大王》和他以后所寫的 《金鴨帝國》等童話的精華,即細致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欺詐、殘暴和貪婪,而且用夸張得使人發笑的語言教育兒童積極參加斗爭。
在這篇作 品 中,作 者 一 反 過 去 傳 統 童 話 模 式 之“道”而行,擺脫那種 “從前有一個國王,有三個兒子……”, “兄弟倆,哥哥富,弟弟窮,哥哥欺負弟弟。后來因為有神仙、菩薩 (或者天使)保佑,弟弟變成了富翁,哥哥窮了……”[4]4-5的傳統模式,從現實生活出發,忠于生活,精心塑造了兩個不同類型、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大林和小林。大林好吃懶做,呆滯愚蠢;小林勤勞勇敢,聰明機智。并運用鮮明的對比,為大林和小林營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然后通過國王、四四格等人物將這兩個迥異奇幻的世界聯系起來,極盡夸張筆調諷刺因好吃懶做而最后餓死在富翁島的大林,從而贊美勤勞勇敢的小林。
二、柔性的幽默
張天翼50年代的兒童文學作品剔除了30~40年代的 “刺”,站在兒童角度,以兒童視角、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來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散發著親切溫暖的氣息,是一種柔性的幽默。這種柔性,即是飽含著對兒童的關愛、關懷之情。
這一時期,張天翼的代表作品有 《羅文應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這兩部作品雖然也是在其 “真實即幽默”的理念指導下創作的,但與前期的 “真實即幽默”的 理念 有所區別。一方面,作者的敘事視角由成人轉向兒童,即從兒童的視角抒寫兒童的情懷和樂趣,語言親切自然,活潑明朗,猶如春日的陽光灑在每一個小讀者的心上,溫暖小讀者的心靈。另一方面,作者更加注重作品情節的安排。而具體生動的情節則更有利于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刻畫人物豐富多彩的性格特征。這兩部作品都達到了語言和情節的高度統一。
《羅文應的故事》是張天翼建國初期所創作的一篇兒童小說。作者通過一系列生活氣息濃厚的有趣情節和生動活潑又略帶詼諧的語言,具體細致而又極為真實地敘寫了六年級小學生羅文應種種令人發笑的行為和表現。一篇小說如果缺乏具體生動的情節,人物的性格就很難表現,人物形象的生命力也不會長久,作品讀起來便會枯燥無味,更不能給人以親切的感覺。 《羅文應的故事》之所以能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了許多富有表現力的情節。如當羅文應準備應同學之約趕去復習功課時,收到了爸爸寄來的畫報,他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畫報,導致最后耽誤了時間。通過這一情節可看出羅文應是一個有好奇心且又貪玩、管不住自己的人,這是一個圓形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如羅文應與另外四人約定集體復習后,趙家林送羅文應到家,趙家林提醒羅文應六點半以前要到,叫他吃了飯就走,別到其他地方去。
這時候 “羅文應覺得趙家林什么都好,就是有點兒羅蘇”[5]。這個情節既表現了羅文應活潑的性格,也表達了他對別人的勸告存有一種不耐煩的心理,純真有趣而不失教育意義。這種教育并非是一種“說教”,而是讓小讀者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吸取教訓,改正自身的缺點,完善自我。
張天翼兩個時期不同的幽默藝術給讀者的感受也不盡相同,然而有一種感受卻是大多數讀者所共有的,即張天翼一直在為孩子們創作,讓孩子們在閱讀作品時既能感受到作品所帶來的樂趣,又能讓孩子們從作品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三、語言的幽默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表達思想內容的。在兒童文學的世界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不僅能夠幫助兒童發展語言,發展思維,還能培養他們正確地說話、思想、生活。因此兒童文學的語言必須要符合兒童的特點,要包含滑稽和幽默的成分、要口語化、明確、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
兒童語言是最真實的語言,也是最有趣的的語言。兒童的思維是直觀的,具體的,這就要求作家在進行兒童文學創作時,所運用的語言既符合生活的 真 實 而 又 不 失 其 趣 味 性。正 如 蔣 風 在《幼兒文學的語言》一文所論: “重復,喜愛包含滑稽和幽默成分的語言?!保郏叮輳執煲碓趧撟鲀和膶W作品時,始終貫穿著 “幽默即真實”的理念,始終運用既親切自然,又通俗幽默的語言。特別是他作品中的人物語言,真實而不失其活潑,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人物心理,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物性格,使小讀者讀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長篇童話 《寶葫蘆的秘密》中的主人公王葆這個形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其語言表現出來的。王葆是個可愛的好孩子,但是總幻想著不勞而獲。
當他得到寶葫蘆時,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調、通俗幽默的語言,真切地描繪了王葆心理、言談、行為動作以及所表現出來的驚喜:
“什么!”我把釣竿一扔,跳了起來。 “寶葫蘆?……別是我聽錯了吧?”……“喂,喂,勞駕!你的的確確就是那個寶葫蘆———就 是 那 個 那 個———b,ao,bao,h,u,hu,l,u,lu———聽準 了 沒 有?———就 是那個寶葫蘆么?”……我摸了摸腦袋。我跳一跳。我捏捏自己的鼻子。我在我自己的腮巴上使勁擰了一把,嗯,疼呢!
“這么看來,我不是做夢了?!保郏矗荩保叮矗保叮诞斖踺嶙C實自己真的得到一個寶葫蘆后,就“在地上打了一個滾……又打了一個滾”。 “真恨不得跑去告訴奶奶,告訴媽媽和爸爸”,說自己 “得到了幸福,什么事都有了辦法”, “可還是感覺到不夠勁”, “于是把腰彎著,把頭頂著地,叭嗒翻了一個筋斗”。在這里不僅有敘述語言,還有人物語言。作者通過對王葆語言的描寫,表現了王葆得到寶葫蘆后的快活、驚喜乃至狂喜的心理狀態。
當小讀者讀到這里的時候,就如同自己得到寶葫蘆一樣,也會不禁拍手表示欣喜。另外,《羅文應的故事》在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運用上,都是非常成功的。特別是在表現人物語言上,運用了兒童活潑、富于趣味性的口語。
如前述羅文應與人約定進行集體復習后,對趙家林的提醒,羅文應覺得他有點兒啰嗦:“呃喲你真是!保你一分鐘也不遲到,好了吧?”[5]這既是口語,又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和趣味性,充分表現出羅文應頗不耐煩的心理。
四、幽默藝術的教育價值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張天翼很少被當代的孩子認識,由此可見中國兒童文學在中國大地上扎根不深。但毋庸諱言,張天翼的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他的幽默藝術,對當前的幼兒教育、幼師職業道德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借鑒作用。
(一)寓啟發與教育于幽默藝術
張天翼的幽默藝術,無論是帶刺的幽默還是柔性的幽默,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由于他處于一個特殊的時代,所寫的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并不像西方兒童文學作品那樣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是站在現實主義角度上尋找一種能讓那些思想被壓抑的孩子們發出笑聲的營養元素,最后他找到了 “幽默”。幽默滲入到了他的每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中,他的幽默給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帶去了久違的笑聲,同時也讓孩子們從他的作品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道理。
張天翼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致力于給孩子們寫作,關心兒童,熱愛兒童,在 《〈給孩子們〉序》中,曾提到為孩子們寫作的 “兩個標準”:
(一)要讓孩子們看了能夠得到一些 益處,例如使孩子們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操方面受到好的影響和教育,在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方面或是性格品質的發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響和教育,等等。這是為孩子們寫東西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那么還要……
(二)要 讓 孩 子 們 愛 看,看 得 進,能 夠領會。[3]350-351這 “兩條標準”實質上是要求作品達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綜觀他的兒童文學作品,如他的 《大林和小林》、 《禿禿大王》、 《羅文應的故事》、 《不動腦筋的故事》、 《寶葫蘆的秘密》等,既融入了獨樹一幟的幽默藝術,又讓孩子們受到了教育。
張天翼是個作家,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位 “教育家”,因為他 “懂得兒童教育,能夠摸著一些孩子心理,而且富有想象力,他到現在還有一顆比較純潔的心,筆調輕松,文字淺顯,善于給兒童以很好的啟示?!保郏罚菟撟鲀和膶W,更重要的是他將幽默藝術融入到作品中,擺脫了傳統的說教成分,運用詼諧有趣的語言,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奇特的想象,輕松的筆調,讓孩子們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受到啟發和教育。他的這種幽默不僅給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帶去了笑聲,還給后來的孩子們帶來了歡樂,甚至還觸碰到了當今教育界一個敏感的問題,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沖突。如今很多孩子,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不得不學越來越難的課程,做越來越多的作業,壓抑的氣息籠罩在孩子周圍,然而教學中的幽默有利于釋放兒童活潑的天性,同時也能夠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
(二)融赤誠之心于幽默藝術
現在,很多教師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被動地接受知識,相互之間缺少交流與互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甚少。雖然教育界不斷提倡啟發式教學,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其實究其根源,就是教師乃至整個社會缺乏一顆真正愛孩子的心。
張天翼雖不是教師,但他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也許這就是他那么受孩子愛戴的原因。因為愛孩子,所以他寫了很多極具教育意義的兒童文學作品,如 《大林和小林》教育孩子要勤勞勇敢; 《不動腦筋的故事》、 《羅文應的故事》、 《寶葫蘆的秘密》教育孩子要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讓自己不斷進步。更可貴的是他完成作品以后還給孩子們寫信。他在寫了 《寶葫蘆的秘密》以后,一些小讀者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 “寶葫蘆的故事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真的,講這個故事有什么意義?還有人說:可惜寶葫蘆的故事不是真的,要是真的,我有一個寶葫蘆該有多好!王葆干嘛又砸它,又燒它?”[3]354面對這些問題,他特意為小讀者寫了一封信———為 《寶葫蘆的秘密》再版給小讀者的信。
張天翼在信中不僅認真回答了小讀者所問的問題,還用親切自然的文字表達了自己對他們的希冀,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和勞動,從小培養自己不怕困難的精神,好為將來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在信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這篇故事能在這方面對小讀者們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慰,最大的喜悅,也是對我這項勞作的最大報酬了?!保郏保玻荩常担稄執煲碇徊贿^是個作家,他只有一根筆桿子,但是對于小讀者,他有一顆赤誠之心。他將幽默融入赤誠之心,用幽默來打動小讀者,教育小讀者,也許這就是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 錦 貽.張 天 翼 評 傳 [M].太 原: 希 望 出 版 社,2002:184.
[2]孫倩.論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作的發展與演變[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3]沈承寬.張天翼文學評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5-26,350-351,354,356.
[4]李雪,宋婷選編.張天翼兒童文學全集 (4)[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
[5]韓作黎,田增科.張天翼名作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455.
[6]蔣風.兒 童 文 學 叢 談 [M].長 沙:湖 南 人 民 出 版 社,1979:25.
[7]沈承寬,黃侯興.張天翼研究資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