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山的《大自然與孩子世界》是一部兒童散文詩集。作為雞西文學界的著名鄉土詩人,40多年來執著于兒童文學的創作。豐富的閱歷,多彩的鄉村,為鄭青山的文學創作積淀了厚實的原生態沃土。
在《大自然與孩子世界》的題記中,鄭青山說:“到了山里,一切都屬于你,那誘人的景色,看了就不想離去。想寫詩繪畫,一古腦兒都涌上紙筆,那神秘優美的享受,讓你無法抗拒?!痹娙私髴验_放,鐘情自然,在平凡的日子里構建美麗的心靈世界,在綠色的鄉土環境中挖掘世界的清淳美妙。
那么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有怎樣的藝術追求呢?借助馬年春節假期的輕松,筆者反復拜讀了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集。從《山里的孩子》詩集中,從《大自然與孩子世界》的詩文中,我感到似可矚目探索的藝術成果頗多。概括起來大致呈現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發現的角度看,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采擷純真細膩,關照原生態的綠色美麗。
詩人多年居住山村鄉野,對身邊的一草一木有著特別的感悟。單純的勞動既是創造生活的過程,也是觀察發現的過程。任何作家所描繪的世象圖畫都離不開他所處的生活環境。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魯迅寫的《阿Q正傳》、賀敬之寫《回延安》等文學史上的里程碑,都強調了作家與作品的涵養與造就的客觀規律,即藝術規律。鄭青山雖然揮筆為兒童賦詩,卻同樣發現挖掘了綠色天地的樸素美麗,給小讀者展現了兒童視野中多重色彩的大千世界。
在鄭青山的筆下,野花兒盼蜂蝶來戲;小朋友輕落腳,別踩疼了野地的小草;鳥媽媽在孵蛋呢,我摸摸它尾巴上的羽毛。每一簇山野村落的動態風情,都將作家的童真心靈通過文字訴諸于小讀者,他給予小讀者的是欣賞的呵護,是熱愛的溫暖,是綠色的清純。在兒童心智處于發育上升時期,有機會汲取綠色的外界環境之絢麗,無疑將推動孩子們想象的探索欲望,幫助兒童建立人生之初的世界印象與價值選項。從某種意義上講,為成人世界展示生活其復雜性或廣闊性,依賴于讀者的自身修養和自我體驗的再審視、再思忖。而為孩子們創作兒童散文詩,鄭青山勢必肩負更直接的社會責任感。俗話說,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將美麗建筑在心靈純真的兒童世界,作家就不能以自我為自我,而是以兒童為自我的較高創作境界。這一點鄭青山是成功的。
二、從意境創造的追求上,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模擬夸張童趣,撥動兒童心智的思維張力。
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大多短小精簡,一個細節,一個焦點,或一個動態情形等等,構成了一首小小的兒童散文詩。對于各類素材的取舍,對于花草蟲鳥等自然萬物此情此景的加工提煉,鄭青山竭力提供一種心靈置換的主觀感覺與客觀環境的感染契機,即從兒童觀察力的獨特視角與 心 靈感 受 出發 營 造 詩 情畫意。綜觀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作品,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返訪童年,邁進兒童明眸世界的童稚心靈。這不僅有賴于對作品結構的把握裁剪,而且需要作家對自我欣賞、自我評價的某種跨越性的藝術思維。作家要在成人世界的喧囂中選擇寧靜安謐,選擇遠離紅塵交錯的超我心懷。
這一點鄭青山的創作顯然要付出較為艱苦的思想砥礪和情感冶煉,其努力構思的過程飽含了稚真的童趣、夸張、聯想、幻想、擬人化、內心獨白、童心的向往等等情感的支點,從而感染孩子的心靈,潤物細無聲,引導小讀者走向更廣闊的山河大地。
值得關注的表述手法,鄭青山往往以兒童的第一人稱敘述或講述,這就更加強了作品的閱讀感召力。從技術性上為兒童們從作品中汲取詩情畫意的藝術營養創造了易于交流的語言音符。
三、從兒童情感的表達方式看,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遐想跳躍自然,于抒情議論中狀物模態生趣盎然。
兒童文學創作大體是給兒童看的,為孩子們寫的。寫作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作家在運筆行文中駕馭詞句語言的彈性和彌散的多重性。換句話說兒童語言系統的建立并非純粹的自組織的兒童語言,兒童對外界物象的認知描繪或抽象概括,都要依賴于教育者即作家作品的引伸和形象的內在藝術熏陶。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雖只是一種常見的文體,但小讀者的閱讀興趣顯然不在于文體樣式或詩歌形式的變化,而是詩歌內容的情感與細節。鄭青山的兒童散文詩,形成了在“我”的視野中發現而躍動;在互動聯想中而感知;在認知接觸中,放飛心靈的遐想。因而兒童散文詩每一首、每一段,雖寥寥幾句,但都形成了一個情緒情趣的著眼點。由此生發開去,伴隨兒童生活的經驗積累,蔓延滋生兒童情感世界的發揮空間。這個空間是什么?就是兒童文學對小讀者的教育功能。
在兒童成長的發展時期,我們能夠給予孩子以豐富的情感啟發指引,培養其真、善、美的情感與想象創造力,這是作家的責任義務,也是作家文學創作方向的社會要求。從這個意義講,兒童文學創作的社會擔當尤其應該高度重視,藉以促進兒童心靈世界的健康發展。期待鄭青山創作出更多更適宜兒童欣賞的優秀文學作品,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