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古稱“童謠”,又稱小兒語、兒語、孺子歌,指適合于兒童歌唱并在兒童中間流傳的短歌。周作人在 《兒歌之研究》一文的開頭講到:“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民間文學概論》 一書將民間兒歌定義為:“民間兒歌是勞動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兒童理解能力、生活經驗、心理特點和欣賞趣味的前提下,以簡潔生動的韻語所創作并長期流傳于兒童中間的一種口頭短歌?!鼻О倌陙?,兒歌通過口耳相傳、代代傳唱的方式,承擔著對兒童進行教育培養的重任。
彭陽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歷史悠久,遠在秦朝,此地就曾設朝那縣。彭陽縣歌謠種類齊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的兒歌更是以其清新的內容、流暢的語言和活潑的形式而獨樹一幟。 《彭陽歌謠》 是由彭陽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于1987年搜集整理而成的,搜集記錄了許多在彭陽縣境內廣為流傳的歌謠,其中包括兒歌28首。通過閱讀這些兒歌,不難發現,這些兒歌都帶有很強的教育培養功能。
一.科學知識教育
兒歌往往以十分生動有趣的語言,表現種種科學知識,讓兒童在反復念唱當中,在有意無意之間,逐漸掌握各種科學知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教兒童數字的數數歌。 《彭陽歌謠》 中的《十禿子》 就是一個典型的數數歌。
大禿子害病二禿子慌,三禿子擔水熬米湯,四禿子買板請木匠,五禿子打墳叫陰陽,六禿子擰繩掛靈堂,七禿子抬,八禿子埋,九禿子哭得呆來來,十禿子說:“慢慢來,慢慢來,我還等著脫他一雙鞋?!边@首兒歌將十個數字安排在一個具體的場景當中,十分適合兒童的口味,他們在念唱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一到十這幾個數字,用這種方法比在課堂上進行枯燥無味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這也是現代逐漸將兒歌滲透到學校教育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活常識教育
懵懂小兒猶如一張白紙,兒歌作為他們最早的教科書,更多地起著傳授生活常識的作用。如《表青菜》:正月里菠菜遍地青,二月里閃上了羊角蔥,三月里韭菜街上買,四月里蒜苔拿秤稱,五月里老了萵苣菜,六月里荸薺泥里生,七月里賣的白蓮藕,八月里茭白才長成,九月里蘿卜上了市,十月里芫荽并蔓菁,十一月白菜天雪蓋,臘月里豆芽兒白生生?!虻亩垢靼姿?,嚇得喬粉戰兢兢,打得山藥鉆了地,把藕打下個中窟窿。打得葫蘆上了架,嚇得個辣子通身紅,嚇得個香椿上了樹,嚇得個茄子烏身青。
這首兒歌不僅說明了各種蔬菜大致的上市時間,而且使用擬人的手法展示了各種蔬菜的特征以及各種特征的神奇來歷,這不僅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而且能夠使兒童在輕松活潑的環境當中掌握這些常識。
三.民俗知識教育
兒歌往往還體現著地方的民俗風情,內容涉及多個方面。
在飲食民俗方面,彭陽地處山區,農作物以小麥為主,所以在人們的飲食當中,十分注重面食,尤其是手工長面的制作,做長面的手藝往往是考察一個女子才德的重要方面,這一點在很多兒歌中都有體現,如 《種紅花》:彩花樓上一盆水,洗白手,調白面,搟的好象紙紙薄,切的好像線線細,下到鍋里蓮花瓣。
還有 《勤大嫂和懶大嫂》:井里矯上清涼水,甕里挖上雪白面,搟的飯兒一張紙,切的面兒一根線,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賽牡丹。在服飾民俗方面, 《姐夫來了吃啥去》 中有“毛勾勾鞋,扎大花,騎著毛驢腳挓上”一句,其中“毛勾勾鞋”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所穿的千層底布鞋。
在人生儀禮方面,如表現婚禮習俗的 《娶媳婦》 描述了婚禮的全過程:對對對,行行行,咱們收拾快娶人。媒人聽了一高興,半夜三更去通信。黑毛驢,木腳鐙,頭上拴了一匹紅,脖上掛了一串鈴。忽聽鞭炮響叮咚,知道到了婆家門,下了馬,拜四方,前呼后擁進新房。
而前面已經提到過的 《十禿子》,除了數字教育功能之外,還展示了彭陽當地的喪葬習俗,包括請木匠、請陰陽、掛靈堂等各種風俗。
兒童生活在這樣特定的民俗環境中,從小又受到這些兒歌的教育,即使他們年紀尚幼,不一定能經歷或者理解這些風俗,但是在他們的意識當中,很早就有了這方面思想的灌輸,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在遇到這些習俗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陌生??梢赃@樣說,正因為有了這些兒歌的熏陶,兒童才成為了真正的民俗承載者和傳承者,民俗才能保持其長久的生命力,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四.思想道德教育
兒歌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唱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灌輸給孩子,寓教于樂。在 《彭陽歌謠》 所收錄的兒歌當中,有教育兒童孝順父母的,如 《端為媳婦不為娘》:“麻遛遛狼,尾巴長,端為媳婦不為娘,把娘放到高山上,媳婦放到烙炕上,尿盆子放到鍋蓋上,油千層餅子泡肉湯,吃著吃著看老娘,老娘凍得硬邦邦,媳婦暖得氣囊囊?!庇幸詫Ρ鹊姆绞揭巹袢藗兦趧诘?,如 《勤大嫂和懶大嫂》,通過一個勤快的大嫂和一個懶惰的大嫂的對比,表現人們對于勤勞的贊揚和對于懶惰的批評。此外還有以諷刺手法提醒人們應該大方的,如 《蒼蠅叼個肉蛋蛋》:“線桿線,坐溝圈,頓頓吃飯把門關。今天吃飯忘關門,蒼蠅叼個肉蛋蛋。老漢騎馬攆四川,老婆哭著喊皇天,兒子打卦問神仙,媳婦子說:罷罷罷,今年是個折財年?!边@首兒歌以極其夸張的手法,生動再現了一個吝嗇的家庭中各個成員在蒼蠅叼去一塊肉之后的表現。
五.語言能力培養
兒歌的語言能力培養功能集中表現在各個繞口令上。如 《八大鼻疙瘩》:南門外面一院瓜,一個老漢本姓巴,所生兩個兒子娃,一個叫個八大鼻疙瘩,一個叫個鼻大八疙瘩。兩個兒子在一起比鼻疙瘩,不知是鼻大八疙瘩的鼻疙瘩比八大鼻疙瘩的鼻疙瘩大?還是八大鼻疙瘩的鼻疙瘩比鼻大八疙瘩的鼻疙瘩大。
這類繞口令節奏明快,便于幼兒吟誦,通過反復念唱,可以鍛煉兒童的語言能力,矯正發音,并能培養他們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經常進行這種練習,就能有效地將兒童的言語聽覺、視覺協調起來,把生理的一般發音反射,逐漸發展成為社會性的語言反射。使兒童的言語系統能符合社會既定的語言系統,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兒歌都是用方言吟誦,學習兒歌的過程也是學習地方文化的過程。
六.藝術培養
當幼兒還在襁褓當中的時候,母親就會在他們的耳邊吟唱搖籃曲,那和諧的聲調和優美的旋律,能夠喚醒孩子們的聽覺和幼小的心靈。兒歌往往使用十分明快的韻律節奏,音樂感極強,能夠培養孩子的樂感。此外在兒歌當中,多運用擬人、反復、比興、粘連、比喻、夸張等多種表現手法,語言生動活潑而富于生活情趣,表現出一種童稚的美。
如 《表青菜》:冬瓜子坐帳它惡氣生,筍瓜子前來報軍情,它言說河北瓠子造了反,干姜調和它來動兵,芹菜它忙傳一道令,頭戴白菜盔一頂,身穿菠菜甲葉青,金針戰袍耀眼明??柘买T的黃瓜馬,手提上長槍是一根蔥,韭苔好比是雕翎箭,蒜苔好比是一張弓,豆腐好比是元帥印,豆蔓好比是絆馬繩。
這部分兒歌使用擬人的手法,基于各種蔬菜的自然特征,把它們描寫得活靈活現,場面也十分熱鬧而有趣,兒童在念唱這些兒歌的時候能夠培養他們對于語言美感的體悟。
總之,兒歌在兒童的教育和生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兒童在兒歌的海洋中徜徉,接受各種知識的教育,繼承民俗傳統,進行道德和藝術熏陶,兒歌堪稱引導兒童認識世界、內化規范、開始人生征程的啟蒙者。
參考文獻:
[1]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謠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吳超.中國民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3]鐘敬文編.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9月影印本.
[4]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民間文藝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5]胡君靖.兒歌研究的若干問題.鄂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第17-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