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探究
【緒論】李鳳杰西北兒童文學特征分析緒論
【第一章】李鳳杰兒童文學創作發展概述
【2.1 2.2】小說人物形象豐富多彩
【2.3】童心童趣的美好展露
【2.4】精心打磨的個性化語言
【第三章】李鳳杰童話作品分析
【第四章】李鳳杰兒童報告文學分析
【第五章】對于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的反思
【結語/參考文獻】李鳳杰文學特點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李鳳杰兒童小說分析
在新時期兒童文學作家隊伍里,李鳳杰與劉健屏、秦文君、夏有志、劉先平、沈石溪、常新港、曹文軒等小說作家堪稱兒童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他以豐富的題材和廣闊的視野創作了諸多頗具特色的作品,他的兒童小說、童話、散文、報告文學多次獲獎,他的作品個性鮮明,立意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社會價值,其中兒童小說的成就更為突出。李鳳杰出版和發表的小說《拯救男生》、《月兒》、《鐵道小衛士》、《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信從老山來》、《明天一定陽光燦爛》、《針眼里逃出的生命》等佳作。作家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力求將作品與變革中的人民生活方式進行有機結合,生產出一大批緊隨時代精神的佳作。
第一節 小說人物形象豐富多彩
文學形象是作品的核心所在,色彩各異的文學形象包涵著作家不同的真情實感,要想塑造出生動鮮活的文學形象就必須有令人真切可信、有靈有肉的生活捕捉。鮮明的人物形象不僅能夠使讀者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還能潛移默化地感染讀者、教育讀者。
李鳳杰兒童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極為豐富,具體來說,李鳳杰筆下的兒童小說人物形象主要四種:兒童形象、父親母親形象、教師形象、鄉親父老形象。本節就其小說中的四種形象逐一展開分析。
一、少年兒童形象
李鳳杰筆下的少年兒童形象是立體多面、個性飽滿的。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特定時代里少年兒童的苦難人生與情感經歷。他們善良質樸,純潔可愛,向往光明,堅持理想,用自己的努力與拼搏,與命運做抗爭。作家通過塑造這些形象向讀者們展示了生命的價值,童年的快樂,也讓人深切領悟著人性的魅力。
在《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這部長篇小說中,李鳳杰塑造出了“水祥”這樣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在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主人公“水祥”是一個社會的弱者,面對死亡的一次次威脅,他毫不畏懼。在不公平待遇中他努力地改變著自我,他不甘平庸,不滿足于現狀,譜寫了一支強勁的生命之歌。他生于三年困難時期,童年時為溫飽困惑,之后又遭遇文革,十二歲時因鏈霉素中毒導致雙耳失聰,落下殘疾,因此常常被身邊的孩童欺辱。就連自己的親生哥哥也常常對其又打又罵,母親因為家庭貧困愁于生計也對他不理不顧。他努力學習參加中考,成績遠高于錄取分數線卻又因殘疾不被錄取,想入聾啞學校,又因自己沒有商品糧戶口而喪失資格。最終,他只能放棄學校返回生產隊,想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創造快樂獲得尊嚴,不曾想可惡的工頭克扣了他一半的工分。他埋頭讀書渴望尋得一方凈土與心靈對話,但又遭到家人的誤解并強烈反對,年僅十六歲的他卻經歷了如此曲折多難的人生。作品深刻地反映出特定時代和社會對于兒童的責難與不公,展現出水祥命運與性格的獨特性。
殘疾少年錄懷,是《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另一個獨特的兒童形象,他的經歷也同樣感人肺腑,相比水祥來說,他患有更為嚴重的疾病并遭到自己親生母親的殘酷虐待,可以說他的境遇比水祥還要悲慘。但他的內心始終保持著寬厚與善良,他樂于助人、純真友好,對生活充滿期待和幻想??擅\的魔爪一次次伸向這位可憐的孩子,現實帶給他的是無數次的重擊,他絕望了,最終選擇自殺,一顆年輕幼小的生命就此逝去。
水祥和錄懷這兩個不同的兒童形象以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不同的命運結局向讀者共同呼喚著社會的關注與同情,作品中無處不散發著人性與愛的呼吁,也表明了作家對于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的追求。
《月兒》講述的是一位純真善良的小女孩月兒的成長故事,女主人公月兒生于農村,原本是個活潑善良不經世事的小姑娘,可悲的是疼愛她的母親因病離世,父親又再婚,娶回了一位好吃懶做、蛇蝎心腸的后媽。年僅十二歲的月兒就此被剝奪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開始了沒日沒夜苦力般的生活。家中洗衣做飯、喂豬擔水等臟活重活一并落入她稚嫩的肩膀。盡管如此,后媽還經常對她又打又罵,更讓人心痛的是,月兒的父親輕信后媽的挑撥離間也常常對她打罵不止,年幼的月兒在精神和肉體上遭受著巨大的創傷。由于月兒在去接姑媽的路上不慎丟失棉被,父親發現后更是一頓毒打,嚇的月兒不敢回家跑到母親的墳頭哭了一夜。最終,狠心的后媽將月兒賣給了一位三十多歲的男人做老婆,在童年被無情地剝奪之后,月兒再度失去了選擇婚姻的自由,她的命運就像無根的浮萍任憑他人擺弄,毫無選擇的余地。
婦女、兒童在黑暗的舊社會是被壓榨、被欺凌、被踐踏的弱勢群體,月兒肩負著婦女和兒童的雙重身份,她先后被剝奪快樂的童年和婚姻的自由。月兒這一形象的描繪深切地表達了作家對婦女兒童命運的同情,對落后的社會舊體制輕視人權,踐踏人性的控訴與批判。
水祥、錄懷、月兒這三個兒童形象屬于舊時代里遭受苦難的兒童形象,他們令人憐憫同情,同時又讓人震撼。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現實主義精神。除了對舊時代苦難兒童形象的塑造,李鳳杰的兒童小說里還展現了一批新時代兒童典型。小說《信從老山來》中,塑造了兩位個性鮮明的女主人公,劉小艷和陳小鳳。她倆具有很強的對比性,劉小艷家世背景、個人形象、言語表達各方面都很不錯,但由于放在學習上的精力太少導致學習成績較差,在學校被冠以“校園交際花”的“美名”.而陳小鳳沉默寡言,行為低調,但是學習成績優異,由于家庭貧困本可考上重點高中進而實現大學夢的她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毅然選擇進入“鐵路職中”準備提前就業。于是便和劉小艷成為同窗,因為家境貧寒常常遭受劉小艷的嘲諷責難。作品發揚了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取向,讓讀者在陳小鳳這一少女的身上看到了純真善良的美好品質,反映了強烈的現實生活意義?!惰F道小衛士》中,主人公鐵雄也頗具特色,他保護公物、愛護公路,堪稱鐵路衛士,學雷鋒做好事,為讀者樹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制度下典型的道德小模范。時代將鐵雄推上了“鐵道衛士”的崗位,在社會管理失控時期,他主動擔當起維護鐵路安全的職責,傾盡權利地發揮小公民義務。作者對堅持做好人好事的兒童形象的描寫,建構出一個具有美好精神品格的新時代兒童?!端议T上有個洞》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成日遭受學校作業重壓以及家庭嚴格管束,完全喪失休息自由的學生形象,這個兒童形象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壓制,作者將這種遭受精神苦難的兒童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断氤匝愕暗暮⒆印分?,主人公毛毛是個好奇心極強的孩子,看到金大伯果園里還在成長中的蘋果,他毫不顧忌蘋果是否成熟便和寧寧一起偷偷摘了四個青蘋果。原來果園的收成直接關系到村里買電視機的事情,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紅著臉向金大伯主動承認錯誤并當起果園小衛士。作家筆下的毛毛機靈可愛,犯了錯誤又敢于承認并及時改正,還原了一個真實健康的兒童形象。
二、父親母親形象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現在的子就是將來的父”,“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想以此來呼喚處于強勢地位的成人世界能夠更為關懷兒童身心發展,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的日后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啟蒙作用。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影響是絕對的,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對于父母的描述也是極為重要的,然而在中國當代兒童小說創作長河中,對于父親、母親形象的塑造嚴重失衡,“父親缺席”的現象屢見不鮮。母親形象成了主要的表現題材,而兒童文學作家們也似乎特別鐘情于母親細膩、溫厚的形象,從而忽略了父親的形象塑造。究其原因,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中“老者本位”、“祖宗崇拜”、“父為子綱”的長久熏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語境。婦女、兒童作為弱勢群體,老人、父親則成為其對立面。于是,在讀者們的印象中,“父親”這一角色的呈現較為模糊。
在許多兒童作家的筆下,“母親”形象成為兒童生命自始至終最親近的角色,母親的溫婉慈愛注定是童年不可缺少的部分。作家李鳳杰同樣沒有放棄對于母愛小說的敘寫,在他的中篇小說《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就塑造了一位讓人難以忘懷的母親形象,她溫柔賢惠、勤儉持家。為了維持生計,她一邊在家操持家務,一邊出門攬活兒賺錢,還要想方設法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由于孩子們的父親經常外出,她時常還擔當起父親和母親的雙重角色??吹胶⒆釉谕獗蝗似圬摃r,她拿起一根木棍就追過去趕走惡人,一邊將孩子抱在懷里一邊唱著兒歌哄他。冬日里,母親將孩子冰涼的小手捧在手心不住地哈氣為他取暖。母親雖為農村婦女,但自幼個性不凡,她勇于反抗婦女裹腳的封建余毒,即便被旁人侮辱性地稱為“大腳”,她也依然甩著大腳板下地干農活,毫不示弱,母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昂揚的生命贊歌。然而生活的重擔并沒有疼惜這位瘦小的女人,常年的病痛使得母親終于倒下,病床前,她為了不讓孩子們為她傷心,還強忍病痛給孩子們唱民歌小調,撫慰孩子幼小的心靈。母親去世時年僅二十九歲,一顆年輕的生命之燈就這樣永遠地熄滅了。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作為母親無私偉大的母愛,也看到了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對于封建禮教和精神枷鎖的頑強反抗,她不甘壓迫、勇敢堅貞的性格讓人為之動容。小說《鬧鐘》中也描繪了一位守寡育子的慈母形象,在那樣一個連吃頓飽飯都成奢望的年代,母親憐惜兒子上學遲到受罰,便開始省吃儉用并變賣了家中唯一值錢的銀鐲子,給兒子買了一個鬧鐘。
李鳳杰對于母親形象深切刻畫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對于父親形象的塑造。在《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李鳳杰不僅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親,還刻畫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父親形象。在妻子因病去世后,他身肩家庭重任,一邊贍養雙目失明的老母親,一邊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他性格堅韌,勤勞樂觀,從不向命運屈服。他擔負沉重的生活重擔,辛勤勞作養家糊口,又從不忘記對孩子們的教育。父親對孩子做人方面更是嚴格要求,一次,兒子偷拿了家中的鹽。父親知道后二話不說,直接讓兒子下跪認錯,并教育說“做賊說謊”是世界上最壞的事情,讓兒子一定改過。父親作為一名北方地地道道的普通老農民,他的身上卻顯示著中國人做人的原則與態度,讓人欽佩?!端楹退娜欢洹分幸部坍嬃艘晃涣钊穗y忘的父親形象,他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熠熠生輝,也是水祥學習的榜樣并給予他強大的內在精神動力。在《鐵道小衛士》里,小主人公鐵雄的父親見義勇為,身肩道義,令人尊重,也是小鐵雄成為鐵道小衛士的精神榜樣。父親在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思想動力是無比強大的。
兒童心理學上顯示,在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中,母親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從他們的性格成長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上來說,父親則起著較為關鍵的作用。父親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未來,品德高尚的父母能引導他們邁入人生正軌,而道德敗壞的父親則可能將孩子引入歧途。父親影響著孩子們的心智,更易成為孩子們心中模仿的對象。李鳳杰兒童小說中塑造的這些父親母親的美好形象,既是對當時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也是對崇高的父親之愛的一種贊揚與歌頌,也是作家對家庭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三、教師形象
學校是兒童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主要生活環境,教師則是校園環境中影響孩子們的主要人物,他們扮演者除家長之外的另一教育啟蒙的角色。李鳳杰在其兒童小說中也不忘對于教師和學校教育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小說《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教師劉先生為人慈善,勤勉好學,對待學生猶如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平日里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還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懷備至。當旁人看到“我”頭上的黃水瘡都唯恐避之不及時,劉老師卻主動過來關心“我”,他耐心地幫“我”擦藥水、包紗布,替“我”醫好了黃水瘡,讓“我”重燃自信。劉先生的善良與慈愛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與劉先生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教師形象楊先生,則是一個內心丑陋、行為猥瑣的假道學。在舊社會的教育體制之下,他打著尊師重道的虛偽謊言,干著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丑惡行徑。他藐視窮人家的孩子,對他們采取不公平待遇,在他們身上肆意發泄著他人生不得意的憤慨。在他的教學信條里,貧窮學生可以任意打罵,對待富裕家庭的學生則是百般討好。楊先生不學無術,沒有將精力放在嚴謹治學和關懷學生之上,而是成天混跡度日。他只在乎自己的大背頭是否整齊油亮,眼鏡片是否明晃干凈,制服是否精神整潔。他是舊體制下典型的“教育痞子”,作家李鳳杰通過對他日常生活的特寫以及對待不同家庭學生的天壤之別的態度描寫,揭示了舊教育體制下一位不合格教育者給學生們身心健康帶來的巨大破壞。
小說《我是個笨孩子》中,語文老師粗暴嚴厲地批評挖苦著一位學生犯下的小小造句錯誤。他專橫無禮地對學生進行打擊傷害,使孩子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創傷,在苦痛的精神壓力之下他變得反應遲鈍、笨拙不堪,遭到了同學們的恥笑和欺辱。直到學校來了新的語文老師張老師,對于同樣的造句,它給予學生們的是不斷的鼓勵與肯定,在張老師的教誨下,“笨孩子”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懷和疼愛,張先生十分注重孩子人格尊嚴的保護。漸漸地,“笨孩子”變得快樂聰慧起來。兩位老師不同的教育方式帶來了不同的教育結果,引發人們對于教育問題的不盡思考。
《信從老山來》中的班主任老師是個有著強烈責任心和工作熱情的好老師,她夸贊擔當生活委員的陳小鳳好學能干,對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是她的教育觀和審美觀較為傳統。當劉小艷等學生對陳小鳳與老山前線戰士通信的事情進行無端猜測與妄想,并傳入她的耳中時,班主任并沒有進行認真調查和給予當事人小鳳解釋的機會,便魯莽地用處理早戀的條規來對待這件事情。她嚴厲拷問小鳳與戰士之間的通信內容,一面批判戰士居心不軌,給小鳳的內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原本是孩子與朋友之間正常的書信交流卻被其冠以“不可告人心思”的惡名。班主任思想中殘存的“思想掛帥”“師道尊嚴”的陳舊教育理念令人深思。
李鳳杰在他的兒童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多種教師形象,在他們的身上表現了作家對傳統教育體制以及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李鳳杰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校園環境的關注。
四、父老鄉親形象
李鳳杰的兒童小說中大多數的父老鄉親形象都是以配角的形象出現,但他們的生活內涵以及文化沉淀都極為豐厚,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也給予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豆砀G記事》中刻畫了一位“討飯婆婆”的形象,她沒有家人,無依無靠,為求生存只能討飯過活。然而她心地善良,面對不懂事孩子們的譏諷嘲笑,她不但不生氣反而對他們喜笑顏開,還和他們聊天逗趣?!夺樠劾锾映龅纳分绣幟娼巢彩且晃华毺氐泥l親形象,他智慧幽默,面對財主東家的吝嗇行為,他用嘲諷的語言有力回擊和反抗。他擅長說書,被大家稱為民間藝人。雖然無兒無女,但他把聽他說書的窮孩子們當成自己的娃娃一般疼愛,從鍘面匠伯伯的身上也體現出西北一帶鄉民的生命特質。兒童文學評論家王泉根曾經評論:“他(李鳳杰)的創作琴弦撥響在堅實的黃土高原之上,跳躍在渭河的每一絲漣漪之上?!雹俟枢l成為李鳳杰創作源泉噴涌的根基,故土中的父老鄉親又是其創作中情感能量最強,文化內涵最深的形象。
第二節 苦難意識的深刻表現
苦難塑造出具有非凡品質的人物,這些優秀品質都是歷經苦難與挫折才可打磨出來?!拔膶W的苦難意識是與文學的社會良知、善良心和同情心聯系一體的?!雹谖膶W對社會苦難和人類苦痛的關注是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人基本權利之尊重。新時期以來,許多作家開始關注民族的苦難經歷,他們緊握筆桿勇敢揭示愚昧黑暗的封建意識和極“左”思潮等對國家對人民的重大傷害,反映了作家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體現出文學的人文精神與憂患意識。
李鳳杰的兒童小說創作深入農村生活,將農村少年兒童在貧困落后的艱苦環境中仍然自強不息、勤勉刻苦的奮斗精神渲染紙上。李鳳杰敢于正視人生的苦難,小說中他極力張揚人道主義并贊頌人性之美,他筆下的苦難意識是現實生活中,包括童年時代親身經歷的切實存在的生存困境與苦難體驗。命運遭遇、疾病災難、貧困落后等等,而非童話故事中類似公主遭遇惡毒皇后等的象征性苦難。
代表作《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李鳳杰以自己童年的苦難經歷為題材,將農村孩子所經歷的人生艱苦一一展現。小說主人公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舊中國,整個農民階級是社會的最底層。主人公一出生就在疾病的死亡線邊掙扎,農村搞封建迷信的硬說他是來討債的“冤孽”,好在父親母親并沒有放棄他。父親拼命攬活兒賺錢為他醫病,母親日日夜夜不辭辛勞地守護在其身邊,婆婆不間斷地為他祈禱,可憐的小主人公終于從病魔的魔爪下逃生了。小主人公和哥哥十分渴望讀書,夢想能坐上一次綠皮火車,最后在全家人的省吃儉用中,小主人公被寄予“改換門庭”的期望如愿上了學堂,卻慘遭教書先生種種不公待遇甚至痛打。與此同時,還遭到富人家孩子的百般嘲弄與大學長的欺辱栽贓,如此種種卻并未打消主人公立志讀書的決心。在剛從國民黨監獄出來的劉老師的幫助下,小主人公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隨著新中國的誕生,農民的地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翻身成了新生活的主人。小主人公努力學習,汲取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力量,勇敢地面對人生,努力前行。作家通過對小主人公命運轉折與性格特點的刻畫形象地展示了作為社會底層的農民群體的命運變化,也是特定歷史時期農民群體在政治變革中的縮影。
堪稱新時期兒童文學中的“反思文學”,《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同樣展現了農村少年兒童的苦難生活,這部作品寫了一個殘疾少年水祥的苦難人生與奮斗經歷。水祥出生于三年困難時期,十二歲時被醫療站誤用獸用鏈霉素導致雙耳失聰,可憐的水祥從一個有聲世界突然跌落死寂無聲的深淵之中。然而悲痛才剛剛開始,一起長大的哥哥開始嫌棄他、打罵他,母親也因照料艱辛的生活而忽略了他,中考成績遠超錄取分數線卻又被拒絕錄取,因為并非商品糧戶口出身而失去進入聾啞學校的資格。在這無數次的打擊過后,他重返生產隊想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卻又因沒巴結生產隊長被倒扣一半公分,他熱愛文學書籍,卻因家庭貧困沒錢買書遭到母親的極度反對,甚至將他心愛的書本變作廢品賣了換鹽,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水祥傷心不已。他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殘障人士的艱苦與不易,但他仍然堅信通過努力一定可以迎來希望。作品也引發了社會對殘障兒童的同情與關注,他們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更加需要家庭的溫暖與社會的關愛。
小說《月兒》中的可憐女孩月兒因親生母親去世的早,父親又給她娶回家一位后娘,從此月兒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頻繁遭到后娘的打罵與責難,后又被后娘做主賣給一個老男人作媳婦。母愛的缺乏加上父愛的丟失,月兒無力把握自我悲劇式的命運,她兼具婦女、兒童的雙重弱勢身份,遭受命運的捉弄,飽嘗生命的苦難,作家在此也表達了對于舊社會輕視人權忽視人性的控訴。
李鳳杰在兒童文學作品中還刻畫了這樣一群遭受精神折磨的孩子,他們雖然沒有農村少年的溫飽之憂、皮肉之苦,但卻遭受著精神上的束縛與壓抑,完全失去自我的思考空間與決策意向,在思想和精神上被奴役與控制,他們渴望自由與解放?!端议T上有個洞》里,家長們把孩子當成囚犯一樣關在屋內,成堆的家庭作業壓在他們的身上。孩子們失去自由的假期,失去了歡樂的童年,活動空間僅限教室與書房。他們成天被逼著學習,腦海里滿是課本和練習。在他們的臉上早已看不到笑容,有的只是疲倦的面容和呆滯的目光。作品中表達了李鳳杰否定應試教育,反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提倡平等的家庭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培養孩子創造力、想象力,主張孩子人格獨立的思想見解。李鳳杰認為,在視分如命的教育理念之下,孩子們更加需要老師與家長們的理解和關懷。
精神上的苦難除了應試教育的殘害,還有成人世界對少年兒童的誤解與責難。孩子們一個無心的過失不僅得不到大人們的包容和諒解,反而遭致怒罵與嘲諷,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無法彌補的苦痛。小說《一聲嘆息》中,村里的幾個孩子因為看見放電影的手扶拖拉機開進了村頭,便以為馬上要在村里演電影了,于是便大聲呼號村民們出來看電影。但是電影只是在鄰村播映,從此這幾個孩子便遭到了家長們的痛罵責備,還時常被鄉親們奚落諷刺,也得不到老師們的信任。這樣一個小小的無心過失竟讓孩子們遭受到了如此的誤解與偏見,在巨大的精神壓抑之中,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沉重黑暗的暑假,只留下一聲莫名的嘆息,引發人們無盡的感慨。這些作品直面教育現實,呼吁廣大家長教師多多關注孩子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社會、家庭、學校到底該用什么標準去衡量一位孩子的好壞,對一群年幼無知的孩子采用這樣殘酷的方式是否為教育界的一種悲哀,而這樣的方式又會在孩子們的心里產生一種怎樣的傷害?這都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李鳳杰對于當今中國教育的反思與探討,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過程中,文化課教育被視為重中之重,而挫折、苦難的教育內容卻很少被人提及。老師家長們希望給孩子們營造出一個充滿陽光、較為正面的教育環境,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自信開朗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然而,“溫室花房”式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孩子們更深刻更正確地認識現實社會。與此同時,也降低了孩子們承受苦難生活和挫折人生的能力。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想見彩虹就必須先經歷風雨。如果忽視挫折和苦難教育,當他們面臨人生挫折之時就可能因無法承受而誤入歧途。近年來,新聞媒體上無數則關于報道少年兒童因為升學壓力大、考試受挫抑或難以承受家長教師的責備而輕生的新聞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然而,李鳳杰的兒童小說也并非一味地展現苦難意識,他意在通過對苦難經歷的描寫喚起新時代少年兒童勇敢拼搏、奮發圖強的精神。正如《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呼吁了對殘障少兒的關注以及對人生苦難的反思,從中傳遞出比快樂更為珍貴的人生內涵。他沒有向生活屈服,依舊懷抱熱情。值得水祥驕傲的是他還有著自己的朋友,他們能夠讓他享受到至純至真的友情。好朋友錄懷,是和水祥一樣的殘障少年。困難的時候他們相互幫扶,相互鼓勵,一同前行。從小一起長大的小女孩芳芳也一直關懷著水祥,她和錄懷經常用筆記錄生活并與水祥分享趣事,久而久之他倆成了水祥傾聽外部世界的兩只耳朵了。青皮是一位善于傳遞改革信息的小靈通,他也被水祥的善良友好所感動,也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并成了水祥的第三只耳朵。這些友誼給予了水祥無窮的力量,在他們的幫助下,水祥成為生產隊里的辣椒高產戶,他利用閑暇時間寫的小說《唱給湋河的歌》在省電臺的文藝節目中連續播放,這讓一路艱辛走來的水祥終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這部作品飽含人生的艱辛苦楚,但仍然洋溢著主人公對人生不盡的追求,作品中蘊含著社會舊體制的批判之情并兼具深刻的現實意義。小說《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李鳳杰借助小主人公的苦難人生來表現奮斗自強、光明希望。因此,李鳳杰的兒童小說不僅是剖析苦難,還是借助苦難來建構更新更好的人生。仔細審讀《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便能發現,它述說的不僅是黑暗與苦難,難能可貴的是,它能讓讀者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苦難中嘗到歡笑,它承載著一股美好向上的力量。作品中的苦難意識在啟發少年兒童讀者理解人生、關心生活的同時,更能培養自我獨立向善的思想品格,陶冶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
“表現‘活人難',并不是把作品當成展覽苦難的畫布,文學創作也絕不是寫控訴狀,而是以豪壯、崇高的情懷,通過真實的社會生活的描寫給讀者傳達倔強的生命意識和不息的奮斗精神?!雹倮铠P杰在其兒童小說中對于苦難的詮釋,意在教育少年兒童能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經受得起磨難與挫折,勇于挑戰自我,完善自我,并鼓勵弱勢群體要敢于同命運作斗爭,他筆下那個從針眼里逃出的小生命,便是這樣的形象。他不甘當下的命途多舛,多次與之相抗衡,他敢于追求光明與希望,從不放棄理想,在無數次命運的打擊中仍然堅定“我要讀書”的信念。殘障少年水祥,被誤用獸藥導致失聰,不僅遭到旁人的愚弄還被親哥嫂視為家庭累贅,因為貧困,他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他信念堅定,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在突破種種艱難險阻之后最終實現目標、成就自我。
“這兒,每一篇,每一行,都飽含著作者的血和淚,屈辱和抗爭,然而又不僅僅是哀哭和呻吟。它還處處有愛撫和歡笑,智慧和頑皮,遐想和追求,縱然那安撫和笑聲也浸透著心酸和悲痛。大概正因為如此,人才能活得下來;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會發展到今天,而且還要無限期地發展下去?!雹诶铠P杰通過描寫對于苦難的經歷,切入兒童的精神世界,觸摸他們的心靈成長。確立兒童應有的尊嚴,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人生應對挑戰,把兒童的精神導入獨立自強、追求美好的精神航道,最終實現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