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性別敘事視野下的金庸小說探析
【第一章】男權烙印下的金庸小說
【第二章】 “雙性同體”的性別敘事
【第三章】傳統與現代碰撞下的性別表達
【第四章】影響性別敘事的因素
【結語/參考文獻】金庸小說性別敘事特征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摘 要
性別敘事最初由女性主義學者提出并專門用來研究女性作家的創作。近年來這種研究方法也被廣泛應用到男性作家的文學創作的批評研究當中。
本文以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性別敘事為研究對象,試圖從性別敘事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兩性形象塑造及兩性關系,并研究各方面因素對小說性別敘事的影響。論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對比金庸武俠小說中男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命運設計、價值內涵等,論述了小說文本中的男權烙??;第二部分論述金庸小說在男權基調下呈現出的“雙性同體”的性別敘事:一是江湖與愛情二元敘事模式,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現出“男性女傾傾向”和“女性男傾傾向”的“雙性氣質”;第三部分論述盡管受到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兩性觀念的影響,金庸仍以現代文明觀照了書中的女性命運,在性別敘事中表現出對女性情感需求的正視和女性命運的同情;第四部分從金庸思想和現實生活以及大眾文化商業化影響的角度分析影響小說性別敘事的因素。
關鍵詞 金庸 性別敘事 雙性同體 傳統與現代 大眾文化
引 言
研究背景
1955 年,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橫空出世,這篇小說最初連載于《新晚報》,一經發表便引起巨大反響,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自此以后,金庸便一發而不可收,陸續創作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佳作,其中包括合稱為“射雕三部曲”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以及封筆之作《鹿鼎記》等,為了使讀者易于分辨,金庸還將自己的十四部代表作品的第一個字作成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自從有了金庸武俠小說,“金庸熱”便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獨特的一個現象。
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金庸把武俠小說這一傳統的通俗文學形式推向一個高峰,他的小說貫穿古今,博采眾長,既有傳統古典雅韻,又有現代進步革新,并通過對精英文學的借鑒和吸收,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武俠小說的觀感,使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俠小說變得雅俗共賞,受到各個階層的歡迎。北大教授嚴家炎先生就曾撰文指出: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以精英文化去改造通俗文學所獲得的成功”,“使得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可以說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①.
金庸的小說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風靡整個華人界,其影響甚至跨越了國界,傳播到了全世界。在金庸廣泛的讀者群中,有普通百姓,有學者教授,有商界大亨,也有政界精英,包括鄧小平、蔣經國、李政道、楊振寧、華羅庚、陳省身、黃昆、王選、夏志清、余英時、李歐梵、劉紹銘,還有中國學者程千帆、馮其庸、章培恒、錢理群、陳平原等在內的知名人士,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嚴家炎先生在談到金庸龐大的讀者群時談到,“金庸的武俠小說最初在報紙上連載,就已擁有大批的讀者。自出版三十六冊一套的單行本以來,到1994年止,正式印行的已達4000萬套以上。如果一冊書有五人讀過,那么讀者就達兩億”,他還提到“金庸小說無論在臺灣還是在中國內地,都有許多盜印本。這些盜印本的總數,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數以下”②.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說金庸作品暢銷,不大正確。金庸是一個現象。他的小說平均每本超過一千版(最多是二千一百二十四版),總銷量(連收不到錢的)達一億!然而,金庸現象的重點,不單是一億這個數字,而是他的作品幾歷半個世紀而不衰”①.
金庸的小說傳播如此之廣,受眾如此之多,流行廣泛且經久不衰,這不得不說是現代文學界的奇跡。隨著“金庸熱”的持續延燒,金庸及“金庸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學術界無法回避的課題。正如著名學者陳墨所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如此暢銷于世且經久不衰, 構成了一道‘凡有華人居住處,就有金庸在流行’的奇特文學及文化景觀”,“將金庸與二十世紀文學史結合起來看,不僅對金庸小說‘金庸現象’的研究大有必要,而且對二十世紀文學的研究與理解亦大有啟發”②.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金學研究”就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由臺灣的沈登恩先生首先提了出來。此后,盡管“金學”這一說法未必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更多的學者開始研究金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擴展,對金庸小說的論述也從最初對情節人物的感性賞析延伸到了作品雅俗品性論爭、文化內涵解讀、與大眾傳媒的關系的思考、傳統醒與現代性的矛盾解析以及武俠小說的文學史境遇和未來發展等問題,部分學者還另辟蹊徑,試圖從作家對比研究、小說版本流變等角度對金庸小說作出新穎解讀。
進入二十一世紀,伴隨著女性主義文藝理論的再次興起,文學研究越發難以回避“性別”這一重要視角。在筆者看來,性別與文學有著緊密的黏著關系,性別作為人類生命個體的本質屬性,與作者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情感、觀念等各個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金庸每一部武俠小說都融入了豐富的愛情元素,本文選擇從性別敘事的角度出發,探析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性別建構,或許更能接近作家的思想和探析作品的本質,從而更好地審視金庸的作品,進一步拓寬“金學”研究視野,也更加符合研究的縱深性。
研究現狀及意義
性別敘事來源于女性主義敘事學。西方女性主義敘事學最早由美國學者蘇珊·蘭瑟(S Lanser)提出,之后另一位美國學者羅賓·沃霍爾·唐(Robyn Warhol Down)對女性主義敘事學作出了進一步的界定,認為女性主義敘事學主要研究性別與敘述的關系,研究性別意識形態對敘事形式的影響,研究作者的性別化寫作行為。性別敘事的概念自從被引入國內學術界之后,就被廣泛的應用到文本的研究中來。隨著女性主義研究的不斷深入,性別敘事不光用來研究女性作家的創作,同時也被實踐應用到男性作家筆下的性別描寫分析中。尤其在當今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女性意識不斷覺醒的背景下,通過性別敘事研究重新審視文本中的兩性關系和更新性別內涵的認識,無疑具有重大的社會研究價值。正是基于此點,本文選擇從性別敘事角度研究金庸武俠小說。
在金庸小說研究中,性別是一個廣泛討論的課題。然而現有的與性別相關的金庸小說研究,要么是從作者的愛情觀出發,論述作者徘徊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愛情觀,要么從傳統女權主義的男女二元對立立場出發,更多地是關注“女性”,較少關注“男性”和“性別敘事”.例如:王維燕在 2005 年 4 月《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金庸筆下的性別烏托邦--論《神雕俠侶》中的兩性世界”,通過比較《神雕俠侶》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在成長歷程、人格特征以及愛情命運等層面的差異,認為金庸筆下的性別世界是作者從自身的價值觀出發,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想象和建構的烏托邦世界。由于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自我性別的認同, 在金庸筆下的性別烏托邦世界中, 女性形象雖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然而缺乏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足,仍未擺脫對男性的附庸。因此,作者認為,金庸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很多方面體現出對傳統武俠小說中女性形象塑造模式的突破, 然而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南開大學教授陶慕寧在《談金庸小說的女性形象》中,將金庸筆下的女性形象分類歸納,總結為六種形象,認為這些女性形象還不夠豐滿,不夠復雜,還未能全然消除“尤物”的痕跡, 還缺乏相應的當代意識的觀照;黃志剛、黃凌云在《烈日下的芙蓉--從金庸小說看男權意識影響下的女性命運》中,通過對《神雕俠侶》中黃蓉和郭芙的情感生活進行了分析,揭示出金庸武俠小說文本中存在的男性話語,認為正是由于傳統男權話語的存在,在男性中心意識的不自覺籠罩下,即便如黃蓉這樣聰明機智的女性,也不得不服從社會的俗規,而郭芙也未能成為成功挑戰男權的特例;王惟、池麗君在《金庸武俠文本中的女性》中將金庸筆下女俠的江湖游歷總結為“從出走到回歸的幸福之路”、“失貞之后的悲慘境遇”、“女性非凡力量的封禁”三個模式,認為她們只是一群異質異在的江湖客, 她們只是一種“次男俠”, 只是一群有閹割焦慮的男俠, 就像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菲勒斯作為君臨一切的化身,把女性貶為一個他者”;陶群在《女性自我的古墓--從女性意識分析金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中,從男性對女性的容貌期待、男女主人公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以及作品情感構架等方面論證了金庸小說文本中的男性話語特征,認為金庸筆下的女性形象還沒有擺脫傳統男性敘事的影響,看似完美,但恰恰缺少女性最為寶貴的自我,缺少女性作為一個人的自我認證,仍不免淪為“第二性”,成為男性的附庸品。熊婕在《論金庸小說言情話語中的男權思想》中認為金庸言情話語中反復書寫著男強女弱愛情范式、貞潔意識,以及“眾星捧月”愛情模式,體現出金庸對傳統男權文化的無意識認同和有意識張揚。
通過以上觀點的梳理,不難看出,無論是單純的評判金庸所持兩性觀、愛情觀的落后性,還是極力贊揚金庸進步的性別觀,視角都相對比較單一。本文立足于文本,對文本中所反映的性別敘事進行深入發掘和原因探析。以期為后來的金庸作品研究者提供嶄新的視角和有益的啟示。
目 錄
引 言
第 1 章 男權烙印下的金庸小說
1.1 金庸小說的性別想象
1.1.1 金庸小說中的男人形象
1.1.2 金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1.2 男性中心意識下的性別建構
1.2.1 主客體地位的對比
1.2.2 不平等的愛情地位
第 2 章“雙性同體”的性別敘事
2.1“雙性同體”概念簡述
2.2 江湖愛情二元敘事
2.3 性別隱喻
2.3.1 男性形象的女性潛傾
2.3.2 女性形象的男性潛傾
第 3 章 傳統與現代碰撞下的性別表達
3.1 “一男多女”愛情模式和“一夫一妻”結局
3.2 “失貞”女性的復雜命運
3.3 自由意志下的康敏命運分析
第 4 章 影響性別敘事的因素
4.1 作家思想及婚戀生活
4.1.1 金庸思想探析
4.1.2 金庸婚戀史
4.2 大眾文化與金庸小說中的性別敘事
4.2.1 金庸武俠小說的大眾文化屬性
4.2.2 大眾文化下的性別建構
結 語
參考文獻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