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較文學的作用和意義
縱觀文學的發展史,比較文學是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比較文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涉及多領域,多文化,在文學發展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研究的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學傳統。文學是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在一個國家產生的文學現象,在另一個國家也會出現,比較文學就是要將這兩者的異同對比出來,并具體研究是什么原因導致二者之間的差異和相同之處。比較文學首先發源于歐洲,到現如今,比較文學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在歐美等國家,已經具有比較完備的比較文學體系和理論。近年來,比較文學的國際性會議在亞非拉美國家舉行,表明比較文學已經逐漸國際化并擺脫了原有的文化歧視和偏見。比較文學有三大代表學派:包括以“影響研究”為方法的法國學派、以“平行研究”為方法的美國學派和以“跨文化研究”為方法的中國學派。中國學派為代表的學者既擺脫了“影響研究”的局限性,也沖出了“平行研究”的狹隘性,找到了適合比較文學研究的“闡發研究”的方法理論體系。
2 全球化對于比較文學的影響
全球化對于各個方面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對于比較文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全球化伴隨著全球文化交融的過程,在此背景下,文學領域出現更大范圍的融合,從而推動比較文學更高層次的發展。比較文學就是一門在全球領域對于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的學科,因而全球化真正推動了比較文學的發展。
2.1 全球化經濟對于比較文學研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給文學研究領域帶來不可磨滅的福祉,給比較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技術以及人力支持。經濟全球化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的發展也給比較文學帶來促進作用。比較文學的研究需要資金技術支持,只有具有足夠的資金才能促使全球比較學者更進一步的交流和探討比較文學的研究。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經濟全球化是促進比較文學發展的特快列車,給精神層面也增加了光輝的一筆。經濟全球化普及了各國比較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比較學者的先驅成果得到后人的認識研究。經濟發展也給比較學者的學術著作的出版提供了有利條件,可以使著作譯成各國語言,讓各國學者學生和廣大人士閱讀研究。各國經濟的頻繁往來,也使得各國文化交流頻繁。經濟全球化不僅是各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文學文化領域的推動力。
2.2 全球化政治對于比較文學研究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政治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也逐步加強,政治的開放性加強,對于比較文學的發展也具有有利影響。在文學起步初期,各國政治對于文學發展具有很強的阻礙和限制。全球化使得政治的局限性大大減小,對于文學的政策也相對寬松,更有利于比較文學在各領域發揮作用,為比較文學的發展和各國交流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政治環境的變化會促使文學發生不同的改變。眾所周知,以前政治對文學會有一定的打擊作用,大多數的文學都是為了推動政治的發展而服務的,這樣就會促使文學發生本身質的變化,不能真實闡述作家學者自身的思想觀念,也就阻礙了文學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文學作為文學領域的一支,同樣受到沖擊,不能突破重圍。全球化使政治放松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文學的開放性和作家學者的自由性增強,使比較文學可以自由全面發展,使比較文學被扭曲程度大大降低。
2.3 全球化文化對于比較文學研究的影響 全球化使各國文化交流大大加強,也讓比較文學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不再單純局限于歐洲和美國等地,也向亞非拉美國家大力傳播,讓世界學者對比較文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比較文學是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元研究學科,文化全球化無疑對于比較文學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化全球化讓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圍傳播和擴散,讓更廣范圍的世界人民知曉其他各國的文學,更深入促進對文學的比較,從而使比較文學在全球范圍發揮作用。全球化使得文化更加開放,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互相借鑒,互相交融,這其中比較文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較文學讓人們更加清晰不同文學作品間的內容、形式和文化內涵的異同,令比較學者分析本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優劣之處,以便取其優點,發揚優秀文學傳統,進一步完善比較文學的理論。
3 結論
全球化讓比較文學得到了廣闊的發展平臺,使比較文學真正發揮了其自身的作用。全球文學互動促進文學作品的比較,比較文學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比較文學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因而,比較文學的理論也更加趨于完善。比較文學的發展與全球化的世界密不可分,經濟為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物質保障,政治使得比較文學的發展平臺更加廣闊和穩定,文化對于比較文學中各國文學文化的對比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因而,全球視野下的比較文學才是真正的比較文學。反過來,比較文學對于全世界的文學以及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也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科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樂黛云,陳躍紅等編.比較文學原理新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樂黛云著.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薛曉源等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資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