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 仲夏夜之夢》初刊于 1600 年,而湯顯祖的《 牡丹亭》完稿于 1598 年,兩部喜劇均是以夢幻手法表現愛情題材的經典之作?!?牡丹亭》和《 仲夏夜之夢》中的人物歷來被人們稱道,而其中的女性人物更是作品的靈魂和藝術魅力所在。 杜麗娘與赫米婭,都是處于戀情中對愛堅貞不屈的少女,本文將從二人的思想與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進行比較分析。
一、杜麗娘與赫米婭的身世遭遇
《 牡丹亭》 女主人公杜麗娘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才貌端妍,聰慧過人。 杜麗娘出身于一個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充滿著濃郁的封建禮教氣氛,她的父親杜寶是個儒生出身的太守,而母親甄氏則是一個夫唱婦隨、賢妻良母型的女子。 他們對杜麗娘的愛帶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一個封建社會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然而杜麗娘作為一個晶瑩通透的純真少女,她愛自然、愛生命、愛自由,無奈卻被森嚴的禮教限制在深閨繡閣之中。
《 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是雅典城邦中伊吉斯的女兒,是一位上流社會中的年輕女性。她的父親決定將她嫁給狄米特律斯,而她遵從自己的心意,鐘情于拉山德。 在面對父親與忒休斯的強說時,她勇敢地說“: 我不愿意把我的貞操奉獻給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 ”她寧愿為著自己的愛戀,而做一只“ 孤獨地自開自謝”的玫瑰,寧愿“ 披上尼姑的道服,終生幽閉在陰沉的庵院中,向著凄涼寂寞的明月唱著暗淡的圣歌,做一個孤寂的修道女了此一生”. 她的勇敢和叛逆令無數讀者動容。
二、杜麗娘與赫米婭對自由愛情的追求
兩位花季少女,本應是天真自然、開朗活潑的姿態,而封建禮教卻將其生命本真的活力一點一點從她們身上剝離,再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鎖。 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所生活的時代理學盛行,她的父親杜寶對她管制嚴格, “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 整天只能繡花、看書,一言一行都要遵照當時社會要求女子遵守的道德倫理、社會規范。
古老的戀歌《 關雎》喚醒了杜麗娘的青春之情,大自然“ 春色如許”的爛漫春光進一步激起了她內心的情感波瀾?!?吾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呼。 ”深閨中的寂寞與青春的憂郁,反倒促使其萌發了情愛的沖動?!?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顯然,游園激發了她青春的覺醒,打開了她久錮的心靈,由此產生了對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對愛情的渴望。
與《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相比,《 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性格更為爽直、倔強、剛毅。她敢于反對封建禮法,掙脫羈絆,爭取自由婚姻。 她與拉山德相戀,但父親強迫她嫁給狄米特律斯。 根據雅典法律,女兒必須服從父親的旨意,否則父親可以將她處死或者送她進修道院讓她孤獨地度過余生。 在君命、父權、封建傳統和法律面前,赫米婭不甘心屈服,為了維護戀愛自由的權利,她決意反抗,與拉山德相約私奔。 赫米婭反對“ 選擇愛人要依賴他人的眼光”這一觀點,堅決要把愛情奉獻給自己心愛的人,“ 我情愿這樣開這樣謝,這樣地自生自滅,也不能把我寶貴的貞操奉獻給我的心所不服的人”. 這種在追求愛情、婚姻自由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大膽言行,是人文主義思想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具有勇敢叛逆性格的新女性的典型特征。
三、杜麗娘與赫米婭的反抗精神
愛情是人的天性之一,其生長是人為無法控制和限制的。 當它被束縛住時,便會與日俱增地產生強大的反沖力。 一旦沖破掙脫了束縛,其勢必將如決堤之水一般,不可阻擋。 湯顯祖曾在《 牡丹亭題詞》中寫道“: 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有情的人與無情的世界無形而尖銳地對立著,杜麗娘在“ 情”與“ 理”的矛盾中掙扎,逐漸形成了既反叛又壓抑、既熱情又矛盾的性格。作為名門閨秀,杜麗娘無法逃脫封建禮教的幽閉式教育,一舉一動都受封建思想的束縛;而作為青春少女,她內心又有抹殺不掉的天性, 對理想愛情的熱烈追求讓她的內心始終存有一股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叛逆。
杜麗娘的這種性格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又必然會同她所處的環境發生尖銳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她對理想愛情的追求與封建思想形成對立的矛盾。還魂后的杜麗娘已由一個“ 嫩臉嬌羞”的少女成長為一名為愛情抗爭的覺醒女性,展現出一個勇敢的女性形象。 她的性格塑造過程也正是在這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傳奇經歷中完成的。
與杜麗娘一樣, 對封建傳統和束縛具有反叛精神的還有《 仲夏夜之夢》中的女主人公赫米婭。 劇中赫米婭的父親伊吉斯將她許配給貴族狄米特律斯, 但是她卻鐘情于貴族青年拉山德, 而拉山德也深深愛著赫米婭。 這使得伊吉斯感到非常惱火,他企圖以封建家長的身份壓制赫米婭,但赫米婭并沒有畏懼。 于是伊吉斯把事情告知雅典公爵,請求動用國家的專制威力來制服赫米婭。 為了爭取婚姻自主,她不怕封建輿論的非議與責難,不畏懼父親的意志和雅典的法律,她敢于對簿公堂,公開為情人辯護。 她決定舍棄雅典城邦的繁榮富貴,跟隨著拉山德去到自由的地方,繼續他們的愛情,躲避法律的制裁。 她這種不顧封建禮教的束縛,無視封建法律而為自己的戀愛權利進行斗爭的大膽行為,相當突出地表現了一個膽識過人、敢做敢為的女性形象。
四、杜麗娘與赫米婭的特性比較
1. 杜麗娘的軟弱與妥協 女性的心態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文化傳承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出身、教養、職業、社會地位,都能成為影響女性心理形成的因素。 因此,當我們回頭審視杜麗娘所受的傳統教育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時,會發現外部因素對其性格形成的巨大影響。
杜麗娘性格的軟弱與妥協源于封建意識形態的壓迫和女性自身的弱點。首先,杜麗娘的生活范圍十分狹窄,僅僅拘囿于家閨房這個小環境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甚至連自家的花園都不敢隨意踏入。 這樣壓抑人性的封建束縛使她感情封閉, 缺少與人的正常溝通和情感宣泄;其次,女性內傾型的性格特點,使她更注重內心的情感變化,而輕視客觀理性的分析,容易產生怕羞、怯弱、依附的心理;再次,封建禮教傳統提出的一系列女性行為準則,要求女子“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提倡“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教條阻隔了她們對先進文化、先進思想的追求。這種歷史現實的局限與女性自身的弱點,直接導致了杜麗娘行動上的延宕。
一方面杜麗娘非常清楚她所處的冷峻現實,社會、家庭都不會容忍她追求自由愛情的, 所以她只能獨自悲傷,獨自流淚,選擇以廢寢忘食、苦苦思念來宣泄自己的不滿。 杜麗娘不敢以實際行動向強大的封建制度宣戰,因為在強烈的正常自然愛欲和強大的封建社會制度的雙重壓迫下,她畢竟是柔弱的,是無法與之抗衡的;另一方面杜麗娘又不能抗拒自己的天性, 此時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心是應該繼續遵守禮教, 還是應該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然天性,她找不到出路,于是便抑郁成疾,感傷而死。 或許這是她反抗現實的一種方式, 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杜麗娘是為了排解內心的矛盾才選擇了自我毀滅的結局。
2.赫米婭的潑辣與武斷 《 仲夏夜之夢》 中的赫米婭同樣是一個立體可感的女性形象, 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她純真、勇敢的一面,作品還對赫米婭性格中的另一面:盲目自信、武斷、急躁、易怒、悍潑、粗野等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生動刻畫。尤其是在第三幕第二場中赫米婭面對狄米特律斯的誤解時所說的話“: 現在我不過把你數說數說罷了,我應該更加厲害地對待你,因為我相信你是可詛咒的,要是你已經乘著拉山德睡著的時候把他殺了,那么把我也殺了吧。 既然已經兩腳踏在血泊中,索性讓殺人的血泊淹沒你的膝蓋吧。 ”由于嫉妒海倫娜,赫米婭說出“ 矮雖矮,我的指爪還挖得著你的眼珠哩! ”劇作中反諷手法的運用使得赫米婭這樣具有反叛精神的新女性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立體感。 赫米婭作為一個在那個時代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封建禮教和法律的女性叛逆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非常突出的個性特點。 這樣不完美的赫米婭反而顯得更具生活氣息,更加飽滿生動,更加真實可感,像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 牡丹亭》 和《 仲夏夜之夢》 都出現于 16 世紀末,前后相差只不過三年。 這兩部偉大的戲劇處處充斥著情與理、靈與欲的矛盾和斗爭。兩部劇作都貫穿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個性解放。 而促使個性解放所使用的武器,便是“ 情”,是女主人公為之奮斗、舍生忘死的美好姻緣。兩位女主角的身上既集中了當時女性的集體特征,溫柔、純凈、美麗、恬淡,又帶有鮮明的個人特點。 她們執著、堅定、勇敢,恰似一朵艷麗、柔弱的小花,卻頑強而自豪地要在巖縫中綻放。
參考文獻:
[1] [美]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 仲夏夜之夢》即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2] 徐慕云。中國戲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曹曉青。試論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主體意識[J].燕山大學學報,2001( 3)。
[4] 王瑾紅。淺析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形象[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