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爾·金特》主要講述了一個心靈流浪者尋找自我的故事。自耕農的兒子培爾總是喜歡幻想自己當上皇帝,樹立了"人只要為自己就夠了"的山妖原則。
他放縱自己的欲望在家鄉犯下大錯,母親去世后不得不遠游海外,分別經歷了富商、先知和考古學家三個身份的自我追求,卻對自我依然一無所得。劇終在虔信上帝的圣潔愛人索爾維格的寬恕下得到了愛情和宗教的救贖,實現了自我。
"自我"是在戲劇《培爾·金特》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概念,培爾·金特一生的目標就是尋找自我,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自我的概念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類是單指自己的個性喜好,偏向感性、審美的意向和趣味;第二類是指自尊、私心、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指向人的倫理關系、倫理道德觀念;第三類則是指自己肯定自己、自我意識、指向人生歸宿的自我生存觀念。
這三大類分別指向自我的審美趣味、倫理關系和人生歸宿。根據培爾自我在三個層面表現出來的個性和特殊性,本人將分別從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特點、文學倫理學批評、克爾凱郭爾哲學思想對培爾的自我做逐層深入的探究,探究文學作品中關于文學人物自我的具體內涵,希望能夠比較細致的理解培爾這個文學人物形象,比較清楚的解釋劇本中文學現象和文學事件之后的文學倫理原因,初步揭示培爾的自我歸宿與克爾凱郭爾的人的生存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性。
本文除緒論和結語外,共分三章: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自我的概念,自我概念的分類,圍繞著培爾·金特的自我的概念,分別從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特點、文學倫理學批評、克爾凱郭爾哲學思想對培爾的自我做逐層深入的探究。
第一章,指明培爾·金特的自我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自我,首先對西歐和挪威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概述,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共同點是對自我的關注。接著從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點分析培爾自我的理想和想象,自我情感的自由抒發,自我熱衷于對大自然的欣賞和對異域情景的偏愛,自我對挪威民間文學的借鑒、繼承、提煉和升華。
第二章,首先指出培爾的倫理困境,提出應該用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來分析培爾的自我。其次解釋了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本原理和術語。再次先從培爾的自我是斯芬克斯因子的具體展現分析:獸性因子的恣肆張揚表現為"山妖--為你自己就夠了";"獅身人面像"和小妖勃格對人本質的叩問;人性因子的倫理回歸表現為"人--要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最后分析《培爾·金特》中的倫理線和倫理結及倫理結的解構過程:培爾自我對謊言欺騙的選擇和被欺騙者所拋棄;培爾自我對功利愛情的選擇和被功利愛情所拋棄;培爾自我對獸性、非理性的選擇和被理性所拋棄。
第三章,首先指出克爾凱郭爾"人的生存"的概念,然后從克爾凱郭爾的精神人性論分析培爾·金特的生存:存在的人先于自我而存在;精神運動的歸宿是單個的個人。最后從克爾凱郭爾的生存境界論觀察培爾·金特自我的生存:培爾·金特在美學境界的矛盾和上升特征;培爾·金特在倫理境界的模糊存在;培爾·金特在宗教境界的最終救贖。
結語部分,結合易卜生對培爾·金特自我的關注,說明易卜生的前期的創作思想具有自審和自省的意味。
關鍵詞:培爾·金特;自我;浪漫主義;文學倫理學;克爾凱郭爾的生存
目錄
摘要
緒論
第一章 培爾·金特的自我是浪漫主義的自我
第一節 培爾對自我的理想、想象是浪漫的
一 培爾對自我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 培爾自我想象的魅力
第二節 自我情感的自由抒發
一 培爾對母親的依戀
二 培爾對索爾維格的崇高之愛
第三節 自我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自我的異域情調
一 自我對大自然的喜愛
二 自我對異域情調的偏愛
第四節 培爾·金特是挪威民間文學孕育的精靈
第二章 培爾·金特的自我是文學倫理的自我
第一節 培爾的自我是斯芬克斯因子的具體展現
一 獸性因子的恣肆張揚:"山妖--為你自己就夠了"
二 "獅身人面像"和小妖勃格對人本質的叩問
三 人性因子的倫理回歸:"人--要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
第二節 《培爾·金特》中的倫理線與倫理結
一 培爾自我對謊言欺騙的選擇和被欺騙者所拋棄
二 培爾自我對功利愛情的選擇和被功利愛情所拋棄
三 培爾自我對獸性、非理性的選擇和被理性所拋棄
第三章 培爾·金特的自我是生存的自我
第一節 精神人性論中的自我
一 存在的人先于自我而存在
二 精神運動的歸宿是單個的個人
第二節 生存境界中的自我
一 培爾·金特在美學境界的矛盾和上升特征
二 培爾·金特在倫理境界的模糊存在
三 培爾·金特在宗教境界的最終救贖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