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體育論文 > > 體育貧困的成因及突破
體育貧困的成因及突破
>2024-02-20 09:00:01



對普通大眾而言,中國的體育人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運動員和教練員,其二是明星運動員和明星教練員,其三則是大量的體育教師和體育理論工作者。從當下的經濟地位考量,明星球員和明星教練員并不屬于貧困者的行列,其余的體育從業人員也大體上屬于中國古代的士的范疇,尚不可列入低收入人群。較諸明星運動員和教練員,體育教師和體育理論從業人員的生活處境并不十分理想,體現出相對的貧困性,而體育界的貧困并不體現從業者的經濟狀況,而是一種物化的現象,即一種植根于體育學術精神的內在的貧困性。

1、體育的貧困體現出體育學幼年時期的生命形態

從秦漢時期直到現代,中國各種門類的學術發展一直受到整一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國在先秦時期一度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面停擺后,人文精神的發展一直處于一種輕度的沉降態勢。

雖然在各個王朝都出現了在某個文化品類的振作現象,但再未呈現出具有革命性、思想性和原創性意義的學術發展境遇。近代以來中國學術整體發展有復振趨勢,但終因抗戰而終止。建國后的中國學術僅在文革前維持過較高的水準,文革時期則是中國學術研究的停滯期,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的新時期,中國的學術研究才重新獲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由于歷史的欠債過多,致使現階段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水平和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歷史學家戴逸在1988年曾針對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狀況做出過一種描述,他認為中國當時的學術狀態是:“哲學的貧困、歷史學的危機、經濟學的混亂、法學的幼稚”.

中國法學幼稚論的命題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文化影響力,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法學界人士經常說起的口頭禪。對中國當代法學界人士而言,法學幼稚說猶如一把檢驗其發展水準的懸劍,逼迫中國的法學走向成熟。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相對落后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呈現出一種系統性、整體性和全方位性的落后狀態。這種學術滯后性還有一種聯動性、綜合性與互滲性特征。后來的學者在討論戴逸的學術命題時曾認為:“戴逸先生的上述命題,主要是用來概括我國整個哲學社會科學落后狀況的。就法學的落后而言,我認為還不僅僅是幼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同樣存在著貧困、危機和混亂。這幾乎是無需論證,人們只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一下我國法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的。當然,這一現狀的造成并不是法學界某一代人,更不是某一個或幾個人的責任,而是我國法學發展在近四十年來歷經的幾起幾落的曲折歷程所致。

中國的法學固然幼稚,而推及體育學,其狀態可能比法學還要嚴重??傮w而言,中國的現代體育學不僅具備戴逸教授所說的貧困、危機、混亂與幼稚之態,還兼有積重難返的特性??陀^而論,中國現代體育學一直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貧困綜合癥和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大環境有直接的聯系。研究體育學無法脫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生存與發展環境。

由于科研需要,筆者曾采訪過中國體育學界的三類人士,他們分別是高端學者、新銳青年學者和普通體育教師。這三類人士都認為中國當前體育學的學術水準不高,無法和傳統的文史哲等強勢學科對話,同時也都承認與國際體育學術界不接軌或不完全接軌。針對體育學學術水平滯后的原因,此三類人士的意見則有一定分歧。高端體育學者大多認為中國現代體育學的水平相對滯后的現象是歷史造成的,現今活躍在體育學界的高端學者的年齡大多在60歲左右,經歷過文化大革命,而文革耽誤了他們的最佳讀書年齡,由此導致體育學術發展有先天不足的劣勢。體育學界的新銳學者則更多地將體育學學術水平不高的原因歸咎于體育學科發展的時間較短等因素,認為中國當代體育學水準低下是體育學的幼年期效應所形成,而非從業者讀書總量不夠或其他原因所致。普通的體育教師則將體育學學術水平低下的原因歸結為體育學者的文化水平有限,認為體育學的落后性是體育學者先天的受教育程度不足所造成。

這三種觀點直接體現出了當代中國體育學術界對中國體育學術的總體看法。除卻體育學術界的意見外,非體育學者對體育學術的看法也值得關注。早在2006年,筆者曾經采訪過一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在讀博士生、廣州某大學中文系的副主任、副教授劉先生,他認為體育學尚不能算一種純正的學問,體育學者很難獲得體育學術界以外人士的認同,它甚至拒絕認可體育學者的學者身份。當然,筆者也采集到其他的非體育學界學者的意見,如現任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的教師朱博士則認為體育是一種值得研究的現象,但有其特殊性,應當和美術、書法、舞蹈、雜技、電影和戲劇表演等學科放在一起,是以“術”、“藝”見長的學科門類,而非以“道”見長的學術。

傳統中國學者重道輕器、重道輕藝、重道輕術的思想在現代人的心目中仍有殘留。不僅如此,即使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大家庭里,一些傳統學術的研究人員對新學科也不自覺地持有漠視的態度。一般而言,文史哲領域中的文學、史學、哲學大體地位相當。中國雖然有經史不分家的傳統,但漢代以前并無官方的哲學思想。經學統治中國的漢代出現了經學獨尊的局面,漢代五經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其中首選的《詩經》是文學,而《書經》以及《春秋》皆為史學典籍。五經中文學占一席,哲學和史學各占兩席,而《詩經》位列五經之首,地位高尊,為其他四經所無可比擬。以經學為主體的文史哲學科由此而確立了國家學術根基的地位,因此,從事文史哲等傳統學科研究的學人一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掌握著本國的文化命脈。在如此心理優勢的驅動下,其對其他學科的相對漠視幾乎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1999年,一位國內小有名氣的文學批評家曾對筆者一再表示,認為他所研究的當代文學不算學問??梢?,在一些研究當代文學的學者眼中,不懂得國學的人大體屬于非正統的學者,其研究者的身份很難高揚。而筆者的確見過一些研究國學的老先生對美術、書法、舞蹈、表演、體育等學科表現出一種漠視之態,不僅如此,這些學者甚至對新聞、傳播、管理、心理學等新興學科也抱有一種習慣性漠視心理。年屆百歲的國學大師姚奠中先生就曾經告誡過筆者,要全心全意研究古代典籍。從中可以看出,老一輩的國學大師大都有很深刻的國學至上的情結,體現出濃厚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學本位主義的思想。

在文史哲的領域里,一些國學大師從重道輕藝的觀念出發,對包括通俗文學在內的各種通俗藝術是否算得上一門獨立的學問一度心存疑緒。即便在中文學科里,理論覺醒較早的詩歌、散文的研究者對小說、戲曲學術地位的認可也較晚。如果沒有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國人仍然不承認戲曲是一門具有現代性的學問。如果沒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古典小說的學術地位同樣難以為人認可。在藝術的學科也存在同樣的現象。如果沒有劉海粟、徐悲鴻等現代美術教育家的著文立說、奔走呼號、鼓噪吶喊,中國的新美術運動也無從產生,現代美術學科也難以建立,美術家只能在民間畫匠的層次里長期徘徊。如果沒有宗白華、李澤厚對中國書法作為線條藝術的獨到闡釋,中國書法的藝術獨立性同樣無人認可,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為代表的專門研究書法藝術的機構也便無從誕生。而假如沒有楊蔭瀏對二胡的竭力推介,傳統音樂也很難走進音樂學院以及大學音樂系的深幽廟堂。

由此可見,體育學為文史哲等強勢學科人士的漠視只不過是新型學科遭受原初性學科的懷疑傳統的當代化再現現象而已,除此以外并無更為深刻的原理可供闡釋。

2、體育的貧困是東西方文化反復博弈的附屬性產物

新時期以來,體育學科取得了很顯著的進步,我國的各類體育學術刊物呈現出積極而活躍的態勢,為促進體育學術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其中《體育科學》雖然以發表理科論文為主,但以其高屋建瓴的統攝地位贏得業界人士的認可?!扼w育與科學》則以其開放而活躍的文章吸納做派長期占據著體育學術期刊的高端地位?!扼w育文化導刊》及其前身《體育文史》,尤其注重體育人文學科文章的吸納與傳播,它在推動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的成熟、建構中國特色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進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扼w育學刊》、《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刊物都較為重視文理學科的交融,展示出一定的思想性和積極的對大人文科學的參與意愿。然而,時代在發展,體育學科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中國學術的重大革命應當從近代算起。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人文學科逐漸失去了對世界的影響力,中國從原先的儒學、道家學術的出口國,逐漸滑落為西方強勢文化的進口國。中國文化出 現了純然的文化赤字,成 為 文 化 赤 貧國家。

2013年6月29日,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在清華大學曾演說道:“我見到各位清華大學的學子們,就想起了中國古典著作《管子》中的句子: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在座的清華學子竟然鮮人知道這句話是中國的《管子》中的名言。國學頹落,已成定局。時至今日,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與世界先進水準仍然差距不小,臺灣李敖曾不無感慨地認為:1949年以后,中國大陸除卻考古發現外,對世界文化幾無任何貢獻,根本談不上產生影響力,中國學者至今仍然在不斷地引述美國人、德國人、法國人甚至日本學者的言論,幾乎不引述中國當代人的言論。當代中國人的著述只會充當一種負面性、輔助性和融合性的文字資料,而無法展示其主體性、原創性和主導性的思想。中國至今無任何具有高端獨創性的學術開拓者,無世界級的文化巨匠,無獨立之思想家,絕大多數的中國文化人缺乏與西方文化巨人對話的能力。體育學科同樣如此。

從學術發展的一般性認知角度看,體育學的進步必然仰仗對其他強勢學科的高強度的借鑒,其中涉及到體育學者的知識結構態勢、高水平體育刊物的辦刊準則以及高水平體育院校與國際一流大學的接軌程度等因素。然而,中國的體育學科在經歷了新時期30余年的迅猛發展時段后,已經抵達一種發展的瓶頸,到達一種發展的臨界點。由于起步晚、底子薄,體育學的發展盡管進步飛速,但仍然難以與強勢學科對話,其整體性的學術思路不穩定、學術規則不統一、學術氛圍不醇厚、學術思想不純粹。存在的問題很多。

體育學的這種整體性滯后狀態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體育學科的整體水準較低。造成這種現象的最為主要的原因是體育學界一直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過度封閉的狀態弱化了體育學術的自我發展能力。具體而言,體育學的封閉性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學術規則自成一體,與文史哲的學術規則不接軌。出于研究需要,筆者近年來共閱讀過千余篇體育學的論文。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第一,體育學的論文有明顯的行政化傾向。許多文章潛在的對話對象一直是包括行政領導在內的行政人員,而非體育學的學者或其他的文科類學者。不少體育學的論文過于追求一種行政文章的體式,即使是體育類核心期刊中也時??梢砸姷酱祟愇恼?。第二,體育學的論文更多地闡釋一種當下性概念,尤其是對體制性、實用性乃至應用性的選題介入較多,這種現象在諸如文史哲的學術領域是絕無僅有的,但此類文章在體育學術刊物中則比比皆是。第三,體育學術界對其他學科理論的借鑒大體停留在表象階段,屬于一種簡單介紹、刻板套用、知識平移的低層次使用狀態,無法與其他學科的理論進行深層次、高強度、大范圍的平等式對話,更鮮見從體育現象中引發出獨特思想的好文章。而體育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也極為微弱。

時至今日,體育學術尚未與文學、史學、哲學等傳統強勢學科實現平等對話,體育學在這種較為封閉的環境中很難得到文史哲等強勢學科的全力援助。如果這種現象延續下去,有可能導致體育學的嚴重萎縮。

其次,體育學的學科滯后性還體現在一向缺乏具有自主性、自覺性和獨立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就當下情況看,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都來自文、史、哲、政、法、經等學科,無法產生屬于自己學科門類的獨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而目前的情況更令人擔憂,因為體育界各類研究人員有能力全力跟進文史哲等其他強勢學科先進性方法的人員不僅未見增加,反而有減少趨向。優質的研究方法始終難以順暢地流入體育學術界,導致體育學在方法論層面的近親繁殖現象日趨嚴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體育學術界存在的諸多弊端盡顯無疑。如體育學科的選題很多是重復的。體育史的研究幾乎和中國史學界無任何聯系。體育史的研究成果很難為中國史學界接納,體育史的研究幾乎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活動。綜上所述可知,優良的方法論基因無法占據體育學術界的最前沿陣地是體育學術界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

再次,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學科分類規則,我國的體育學已經劃歸人文社會科學,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引進強勢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規范與創新機能,營造更為通達的學術氛圍,吸納更為優質的學術基因,是新時代體育學術界必須面對的任務。學術發展有其規律性,并非以一種勻速遞進的方式呈現其價值。當然,體育學在短期內出現一種停止或倒退現象并不可怕,學術停滯不前的現象一度是一種國際性的現象,而非中國的特產,即便創新機制較為健全的美國也不例外。美國傳播學家凱瑞曾論述過杜威時代對傳播的傳遞觀的論述時說:“傳播的傳遞觀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直占據美國思想的主流地位。我剛涉足這一領域時,發現行為主義或功能主義術語對這一觀點的表達已經黔驢技窮,已經成為一種經院式的東西:一再重復過去的研究,對明確無誤的事加以驗證。盡管這也帶來了一些切實的學術成就,但即便沒有嚴重的學術或社會后果,它也只能裹足不前?!?/p>

目前,中國的體育學術界存在的問題是體育學術界內的一種整體性、歷史性和全面性的問題,而放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大環境中則是一種孤立性、獨特性和旁支性的問題。但是,體育學術界的革新方面的惰性任然很強,如果體育學術界仍然延續選題重疊、方法雷同、創新乏力之慣性,等待體育學術界的只能是一條更為狹窄的道路。學術的真正價值在于知識創新,而體育學術同樣無法回避這一普世的價值。

3、貧則思變是實現體育學科革命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直接影響體育學的發展方向、延續進程和行進節奏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體育學術界高層需要革新意識。因為體育學的年紀尚輕,需要更成熟、強大、有經驗的成年人去做出引領、督查與幫扶。中國體育學的成年化過程需要更為成熟的學術決策者去引領。其次,體育學術機構的人員構成必須進行合理調整。目前的體育學術界的從業人員有三類人組成,其一是體育院?;蚓C合類、師范類院校的體育院系的畢業生,這些學生大多受過碩士或博士的學術訓練,掌握了體育學術界的一些研究方法,但未必完全掌握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其二,本科階段為文史哲和其他非體育專業的人,但轉入體育學術界的時間較早,因此,更多地接受了體育學術界的學術訓練,而缺乏原先專業的完整的學術背景。其三是文史哲、心理、經濟、管理等學科轉移到體育學界的從業者,這些學者受到過嚴格的所在學科的學術訓練,具有文史哲或其他非體育學科的學術背景,思想上完全認可并接納了非體育學科的科研方法及其規則體系。

就目前的研究現狀看,三類學者在所屬的體育分支學術領域中各呈其能,各有千秋,但是,第三類學者的研究成果最值得關注。原因有三,第一,他們的研究方法與文史哲以及其它非體育類學科的方法完全接軌;第二,這些學者由于常年處在傳統學術領域,具有較為良好的研究習慣;第三,此類學者有更為雄厚的文化底蘊。第二類學者的研究格局介于第一類和第三類之間,而值得憂慮的恰是第一類學者,他們的研究方法在第三類學者的視野內有很多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違反規則的,第一類學者的某些研究習慣在文史哲和其他非體育學科中都是絕對禁止出現的。這里將其概括為五種積習。第一,體育學術界的很多學者經常在文章的標題里使用“研究”二字,而這種現象在文史哲的領域是違規的,因為只有專著才可以用“研究”來命名。第二,體育學術界的學者不太喜歡從體育本體中去抽繹或推衍思想,而更偏愛強行介紹一種其他學科的常識性理論,并借以來割裂和肢解體育學中的某種現象。第三,體育學術界的學者大多喜歡跟隨文史哲及其他非體育學界學者的研究思路,許多教材幾乎是其他學科教材經過零星更改后的直接翻版。

第四,體育學術界的諸多學術規范和文史哲等學科完全脫節,如在文史哲的領域,文章的起承轉合都要求以文字自身的意蘊來顯示,而在體育學術界,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以阿拉伯數字表示,這種在傳統學者看似丑文的文章,卻在體育學術界成為主流。第五,體育學術界已然是所有的學術分支結構中喪失學術獨立性的的典范,其中最為明顯的標志是體育學界的學者喜好借鑒或引述文史哲學者著述中的言論,而文史哲等學科的學者幾乎不閱讀體育學術界的任何著作。體育學術界已經成為一種只吸納而不輸出的孤立性的學科,其學術能量十分微弱,且一直呈現出一種輸出性逆差,很難對其他學科產生影響。

再次,體育學術刊物應當體現出更嚴格的規范性。就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體育學術刊物的欄目設置都以學科、專業來分類,這種辦刊思路基本上沿襲了體育院校學報的做派。這種思路有好處,如它可以為體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提供方便。但這種分類也有很大的弊端,其弊端是學術花邊化、學術行政化和學術僵硬化,其直接的結果則是導致選題的雷同化、自我論證化以及思想貧困化現象。

其實,中國體育學術期刊理應與國際體育學術期刊以及國內的文史哲等學科的學術期刊接軌,而這種接軌的方法應當體現在文化關懷和超前意識方面。目前國內的體育刊物普遍存在文化關懷意識薄弱的問題,這就導致了文稿選題深度不足、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和書卷氣之類的負面現象。但是,體育學的根基和其他任何文化品類的根基具有同一性,其終極的價值體現在文化關懷層面。換言之,文化性是包括體育學術在內的所有人文社科學術的根本。只有強化文化之根,才可以保有體育學術的本來價值。為此,體育學術界應當打破這種幾乎達到一種集體無意識程度的自我封閉狀況。如果無法堅持和大文化學界的持續對話,體育學術界則永遠也無法獲得大文化圈的接納與認可,其當下性的格局只能是自娛自樂,而其最終的結局可能是自生自滅??偠灾?,拆除體育學術圈自封的小文化圈子意識是擺在體育學術界從業人員面前的首要選項。體育圈內的這種小文化圈子意識有些是弱化或亞健康的文化,如果不突破這種弱文化或亞健康的文化,體育學術則無法突破發展瓶頸,體育學術很難獲得更大范疇的話語權。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體育學術界已經有人提出體育學要與文史哲等強勢學科對話的主張,但是,時過境遷,體育學術界距離當年的學術設想還有很遠的距離。這里需要指出,體育學術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點。第一,強化體育學術論文的書卷氣,盡可能讓非體育界的讀書人認為體育學的文章是一種頗具文化含量的必讀物。第二,堅持和大文化圈對話的信念和立場,以期獲得更多來自文史哲等強勢學科的學者和讀者群的認可。第三,恢復或重塑大體育觀念,走出奧運會模式、西方體育中心論以及行政體育中心論的圈子,重構大體育文化體系。

體育的貧困性體現在學術傳統層面,體育的幼稚癥狀則體現在體育學術的新生性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都力求在創新的層面上恢復傳統文化的既有價值體系,而體育學界卻仍然在三種困境或矛盾中掙扎,其一,文科規則和理科規則的矛盾。其二,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的兼容性矛盾。其三,術科語境與學科語境的矛盾。體育學在中國傳統學者眼中相對低端的地位并不能說明體育學本身的真實情況,這種對體育學科的自我貶低與盲目懷疑態度本身就值得人們認真反思。

2012年位列體育學術界科研前三甲的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以及并列第三的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都是積極引進非體育學術背景人才的典范。其實,強勢學科學者介入弱勢學科一直是一種學術發展的大趨勢。

如近代王國維進入戲曲研究領域,魯迅進入古代小說研究領域,馮友蘭以西方學術規則研究中國傳統哲學,都是一種弱勢學科獲得先進研究理念并取得里程碑成績的范例。先進學科介入后進學科并非一種簡單的扶貧現象,兩種學術基因的混合會產生更為優質的學術新品種,它一直體現出學術發展的純正路徑。其實,中國當代學術水平一直有一種失衡現象,其一,以文史哲為代表的傳統學科因為歷史悠久、大師輩出、學術傳統深厚而雄踞第一集團。其二,新興的政治、經濟、法律、心理、教育、管理等學科穩居第二集團。其三,后進的美術、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等學科的出現體現出學科發展日趨精細的大趨勢,此類學科由于從業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從事與藝、術相關的活動,其投入到理論創建中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相對匱乏,而讓這批從業者再從頭學起從事理論工作,其實會形成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現象。

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細致分工是一個國家社會進步的標志,學術界的精細化分工也是一種提升學術水準的積極舉措。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的分工問題是任何一門學科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出現的必要現象。在文史哲三大傳統學科中,文學更近于藝與術的范疇。在近代大學里,一流的大作家在大學擔任教職曾是一種常態,如魯迅、郁達夫、沈從文、朱志清、老舍、冰心等大作家都曾在大學擔任過教職。但是,這種現象在建國后就幾乎絕跡。雖然在新時期有王蒙、賈平凹、莫言等作家受聘于國內各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但他們仍屬不在編的教職,而非擔任常規教學的人員。作家不擔任教職的現象其實締造出一種更為優化的文化運行模式。時至今日,中國各大學中文系已經進入了文學實踐者和文學理論工作者的分工合作階段, 它標志著一種新的文化存在格局和文化運行形態的開端。中國的美術、音樂、書法、舞蹈等學科的理論工作者中也大量吸納了文史哲背景的研究人員,體育學術界的實踐者和理論工作者的再度精細化分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如日本書法界里從事書法實踐和從事書法理論工作的人分屬兩個陣營,彼此很少參合對方的事業,這種現象和現代中國的文學界大體一致。

4結語

中國當代體育學正步入一種大發展的關鍵結點,大量的高校體育教師和體育理論從業者需要發表優質的論文、論著以博取職稱頭銜,這樣的現實迫使體育學術期刊在短期內出現了膨脹式發展的格局。為體育學大躍進式的發展態勢所驅使,當代中國絕大多數的體育學術期刊都采取了加大出刊密度、增加刊物頁碼、提高版面費用等措施,體育學術刊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并構成一種體育論文、論著的井噴現象,這種井噴現象一直沖擊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倫敦奧組委在2012年接受到的體育論文中有一半來自中國。然而,中國的知識創新能力仍舊徘徊在世界主流國家之外端。由于多重原因,中國的體育理論從業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眾多的優質論文、論著,體育論文、論著以幾何級數字翻番發表并不能體現中國體育界知識創新能力的強大。體育學論文、論著的膨脹式繁榮同樣掩蓋不了體育學術內在的貧困性。體育的貧困體現在體育學術界的許多構件之內,而體育學術的虛飾的繁榮只能促使體育學術一步步走向一種更大的危機。而如何解決這種危機,仍是呈現在中國體育學界內的一道難題。

參考文獻:

[1] 沈宗靈.法理學與比較法學論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14.
[2] 龔津航.我國法學研究的縱向思考---與杜飛進一席談.法學[J].1988(7):15.
[3] 商西.樸槿惠清華演講 近20分鐘演講獲11次掌聲.京華時報[N].2013.6.30.
[4] [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1.體育與科學第6期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