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集武術、舞蹈、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通過搭檔間的密切配合來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形”的同時“現意”,極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特色[1].2006年國務院對外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臨海市的黃沙獅子、山西省襄汾縣的天塔獅舞、河北省徐水縣的徐水舞獅以及廣東省佛山、遂溪等地的廣東醒獅有幸聯袂上榜,可喜可賀[2].然而,縱觀現有資料不難發現,四種舞獅運動中唯獨廣東醒獅倍受關注,憑借“黃飛鴻”效應一度成為當代獅舞的核心代表[3],其余三種獅舞雖歷經滄桑留存至今,但卻徘徊于遺忘的邊緣,舉步維艱。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看,舞獅這個凝聚著濃濃“中國味”的民族傳統體育大家庭中“獅群”的多樣性正急劇減少。有鑒于此,本文希冀能以“黃沙獅子”為例重拾這些不該忘卻的記憶。
1、黃沙獅子的歷史溯源
黃沙獅子,又名上桌獅子,因起源于浙江省臺州臨海市黃沙洋地區(現白水洋鎮)而得名。相傳北宋慶歷年間臨海黃沙洋楊岙村有一位名叫楊顯槍的拳師,自幼好習武功,不但拳術精湛、輕功高超,而且練得一手舞獅的好身手。早年學藝出師之后,曾投奔楊家將之楊充廣,有幸習得楊家槍法。北宋皇佑年間(即公元1041~1054年)返鄉于琳山九間洞開設武館教授武藝,閑暇之余為了貼補生計開始輔助教授舞獅。為了顯示自己舞獅技藝與眾不同,楊顯槍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把所學武術、輕功與舞獅相融合,創立了上桌獅子。所謂上桌就是指通過將八仙桌堆疊擺放,易者兩三層,難者五六層,最高曾以46張八仙桌堆疊到九層高,自下而上形成寶塔形,然后扮演者由地面一層一層躍上并做出一系列高難度、高技巧動作,有如獅入云天,又好似騰云駕霧,受到百姓喜愛[4].
斗轉星移、時代荏苒。黃沙獅子自創立以來先后歷經了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興與衰。南宋時期,朝廷偏安江南定都臨安,地理上的優勢使州治臨海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興盛和繁華,黃沙獅子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期。然而好景不長,黃沙獅子先前的昌盛在元朝幾乎化成灰燼。此后在宋末至明初近百年的時間里,戰爭不斷、社會動蕩、經濟衰落、人心惶惶,加之元朝統治者對漢人的歧視,嚴禁漢人習武,更不準持有武器,導致黃沙獅子逐漸遠離百姓生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徹底跌入了底谷,幸虧熱衷于舞獅的先輩們上括蒼(山)、躲禁令、偷傳技藝才使得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微息流傳。隨后元滅明起,漢族文化得以匡扶,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繁榮的經濟使得黃沙獅子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沉寂之后重出江湖,迎來轉機。尤其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在戚繼光率眾抵制倭寇入侵之時,黃沙獅子舞獅隊員爭相應征入伍,為保家衛國立下汗馬功勞。
步入清代,萬河倒流,天下易主,藝人們緊緊抓住寶貴的發展契機,融合南、北各獅所長,引入了上肩、疊羅漢、上竿、過梅花樁等特技動作,增加了表演的耐看性,兼蓄并收,黃沙獅子由此走向鼎盛。至清朝末期,整個黃沙洋已有獅子班30余個,徒眾500余人,一時名聲大作。民國時期,戰亂頻仍、民心不安,不僅學習黃沙獅子的人數少了,就連請去觀看獅舞表演的村莊、家戶也少了很多。不僅如此,由于能上桌隊員的日漸老去,加之新隊員補充不足,這項民間藝術又不幸落入了青黃不接的地步,幾近失傳。新中國成立后,殘存的黃沙獅子雖借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東風,曾暫時重歸時代文化大潮,聲名鵲起,但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終究還是曇花一現,再度陷入失傳危機。上世紀八十年代,掙扎中的黃沙獅子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老藝人們的帶領下重整旗鼓,再次回到久別的百姓生活。
2、黃沙獅子的表演形式
黃沙獅子有“三絕”:高、險、難,這在我國舞獅史上可謂絕無僅有。黃沙獅子文(獅)武(獅)兼備,不僅吸納了北獅的技巧,展現出“活、娛、美”的特征保證了形似,而且還保留了南獅“武”、“舞”結合的風格,顯露出“史、情、高”的特點,做到了神似,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5].與一般的舞獅不同,黃沙獅子不但能在地面上做翻滾、搶球、停立等動作,表演時還可在疊加的八仙桌上凌空跳躍、左右翻滾,極具觀賞價值。
2.1、黃沙獅子表演的分工及基本動作
黃沙獅子的表演除領班、配樂等成員外,一般需要三種不同分工,即獅頭、獅尾及耍球人(又叫引獅員)。所有成員中獅頭、獅尾者挑選最為嚴格,獅頭需身材瘦小、體態輕盈,體重多在一百斤以內,身高一米六五以下,以獅尾者能舉起為宜;而獅尾者需人高馬大、強壯機敏。耍球人作為舞獅表演中的引導者,可以通過操花球、耍肩球、耍腳下球以及上下左右溜球等動作來引獅或逗獅,從而引導獅子表達出或喜或怒、或驚或疑、或醉或醒、或動或靜、或怕或尋、或探或望等神態。舞獅者則能夠通過馬步、弓箭步、跪步、探步、碎步、立步、搶步、跳步等基本步型完成禮拜、站立、蹲坐、抓撓、舔、吃、抖毛、嬉戲、叼球、甩球、跳躍、翻滾、旋轉、搖頭、鉸子等基本動作,并以此為基礎完成上桌跳躍、穿越山洞、倒掛尋球等難度動作。自始至終,獅子的神態、步型和基本動作三者密不可分。
2.2、黃沙獅子表演的基本內容
據粗略計算,黃沙獅子表演全程歷時約一個半小時,在上桌表演前,會依次進行一些舞鋼叉、拳術(絕三拳)、棍棒等武術表演。地面獅子表演僅是黃沙獅子正式表演的第一個內容,由上半坦和下半坦兩部分組成。其中上半坦依次包括獅子原地舞、耍球人溜四角、獅子跳四角、獅子舞四角等,而下半坦則依次包括了獅子原地舞、獅子踞伏、獅子跳四角、獅子游球、獅子抓癢、獅子玩球等,至此滾地獅子單跳表演全部結束。緊接著進入地面下盤表演,即疊羅漢、騎人長、多人跳桌表演等。其中跳桌表演難度較高,整個過程囊括了十一種經典動作:過堂、下巴點、跨桌、桌上筋斗、桌角點頭、硬腰、鎖后、烏鴉插井、鉆圈以及雙八仙過堂,若非常年刻苦練習,根本無法完成。下盤表演結束后就是上盤表演,不僅是黃沙獅子最為精彩的部分,也是其精髓所在。上盤表演看點頗多,整個上盤表演依次由插蠟燭、懸桌角、蛤蟆吃水、仰撲翻、長蛇溜、拔倒蹬、豎頸行倒立(頸上插蠟燭、獨腳插蠟燭、桌腳插蠟燭、背部插蠟燭、腰部插蠟燭、仰天豎)、走桌腳、拜天地、脫鞋著襪、引獅上桌(獅子上山)、獅子吞人、引獅下桌(抲獅子)、獅子拜謝等14種高難動作組成,招招驚險、嘆為觀止。其中最為叫好的就是演員在九層高臺一張四腳朝天的八仙桌腳上脫鞋著襪,千鈞一發又穩如泰山,其表演技藝堪稱華夏一絕[6].
3、黃沙獅子的研究價值
3.1、黃沙獅子的歷史價值
中國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自形成以來始終伴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演進。與徐水獅舞曾號稱“北獅之宗”不同,黃沙獅子自創立之初即深深扎根于臨海這片故土,見證了臨海千年古城的歷史與興衰。不管是朝廷求全偏安,還是戚繼光英勇抗倭,黃沙獅子都如影相隨,簡直就像臨海千年歷史的一部縮影。歷經傳承,臨海人民始終未曾放棄那份勇于克服困難、崇尚英雄的民族精神。時至今日,黃沙獅子已成為臨海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方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與千年古城的新崛起緊緊聯系在一起。每到中國江南長城節、祭孔大典、元宵踩街等歷史性節日,總少不了黃沙獅子的身影。
3.2黃沙獅子的民俗價值
上至帝王將相,下迄僧俗黎民,獅子俱被視為祥瑞。黃沙獅子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當地民俗民風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農歷臘月二十至新年的二月二日是黃沙獅子表演的活躍期,舞獅藝人們走村串鄉,挨道拜歲賀喜。不僅如此,但凡附近紅白喜事、廟會、慶壽等黃沙獅子也會受邀前往助興。黃沙獅子因其良好的寓意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拜神、聯姻、跳郎、鬧婚床、送子、修譜等節日息息關聯。以鬧婚床為例,按照當地風俗習慣,在新婚當天新娘被花轎接出娘家,要由兩只獅子帶領新娘和花轎走出家門,在婚禮隊伍的后邊也要有兩只獅子舞動,保佑新娘一路上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到達新郎家,獅子們仍需繼續跳個不停,并按順序繞著院子里的每根柱子從下向上親吻移動,給新人們送去喜慶和祝福。新娘進洞房后,媒人須帶領兩只獅子鬧洞房,在洞房中四處舞動,并在紅燭即將燃盡之前跳上婚床,稱為“鬧婚床”,寓意“獅子送子”.這些看似簡單的民俗形式,因舞獅者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體現出百姓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將民間生活的精神之根融入了民族之魂。
3.3黃沙獅子的審美價值
亙古通今,獅子形象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被藝術化提煉與加工,漸漸地與中國古代神獸辟邪、貔貅等形象相混相融。臨海黃沙獅子造型慈眉善目、威而不怒、美觀大方、色彩豐富,所用材料多就地取材,整體色彩上多采用大紅、中黃、翠綠等對比強烈、色距較大的色彩形式,用黑、白、粉等色彩點飾和過渡,并繪制上各色紋樣,形成色彩鮮明強烈、鄉土氣息濃重的本土特色,使得這種表里俱美的民間藝術深深扎根于肥沃的美學土壤中,與當地百姓的傳統審美觀相吻合,可謂雅俗共賞。臨海地處水鄉,靈江上游,民間百姓愛水愛蓮,因此民間藝術在裝飾紋樣的設計與選擇上,很多采用與“水”有關的原生態圖紋,如黃沙獅子的胡須即為由蓮花演變而來的典型卷草紋[8].此外,黃沙獅子以其鮮明的表演動作為人們所珍視,通過表演者的各種姿態,在動態和靜態造型中體現出力與美的結合,將“亦晴亦雨”、“亦虛亦實”的獅形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具觀賞性,尤其藝人們在三丈余高的四只桌腳上閃轉騰挪、脫鞋著襪更是驚險異常,真可謂“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充分體現了黃沙洋人民對美的追求與熱愛。
3.4、黃沙獅子的文化價值
舞獅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文化,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靈魂。在黃沙獅子矯健威猛的外表之下蘊含著多種文化價值。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
的美譽,道教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臺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后,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加之我國歷來以農業為根本,農事生活常常需配合節氣變更,迎神慶典應運而生。舞獅表演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消災降幅的同時給百姓生活帶來許多樂趣,逐漸具有了祭神娛人的文化意義。此外,黃沙獅子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體育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尤其“舞武一體”更增添了不少地方文化特色。黃沙獅子堅持“舞獅先習德”、“德技雙修”的教育理念,倡導見義勇為、除暴安良。推崇舞獅者以禮待人、不恃武傷人、不爭名奪利、不欺世盜名、尊老愛幼、尊師重道。如在舞獅行進路線中經過武館必先向正門擊鼓行禮,以示尊重和友善;若經喜慶人家門口,須趨前敬禮慶賀;如遇喪家,則必停敲鑼鼓;如前往接洽村莊已有舞獅班在村,即使該村再三邀請,也不得再行表演,藉以貫徹道教文化中“無為而無不為”的和諧精神[7].
4、黃沙獅子的傳承發展
黃沙獅子由于其精彩、驚險、刺激的表演方式深受人們喜愛,成為臨海乃至臺州各縣民間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黃沙獅子的傳承多以村族為單位親戚之間師傳為主。一般前來學舞獅的人有兩種:
一是家境貧困,田少人多,藉以此養家糊口;二是本舞獅隊傳人少而鼓動青少年來學習,但所有舞獅隊員僅限于男性。一支獅子班一般由8~9人組成,1人領班,1人舞球,2人舞獅,4~5人敲鑼打鼓,若是會上桌的獅子班則一般人數需在25人左右[9].獅子班雖然招收學徒名額不限,但能隨舞獅隊外出演出者卻并不多,只有經過重重考核合格后,方才有機會得以入圍。黃沙獅子自北宋創立以來,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年代久遠,幾經波折,因此,1880年之前的傳承譜系已無證可考,只能從現在開始上溯七代排列譜系。至2006年黃沙獅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王曰友已是第六代。遺憾的是,如今能夠表演黃沙獅子的老藝人已不足10人[10].黃沙獅子的表演不同于雜技演出,表演者在兩三層樓高的地方表演各種桌上動作,沒有任何保護,驚險程度之高著實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如何將黃沙獅子這項民間瑰寶代代相傳成為困擾老藝人的首要話題。
5、結語
舞獅運動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門派不一,而流傳至今已種數不多。黃沙獅子作為舞獅運動的一個典型代表,它結合了南獅和北獅的優勢,在舞武一體的前提下,將中華民族民間風俗演繹得酣暢淋漓。
隨著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盡管政府和相關部門極力進行搶救性保護,組建了臨海市黃沙獅子表演藝術團,但黃沙獅子仍面臨著西方文化沖擊、表演隊伍老化、后備人才不足等多種困境。如何將先輩的這項“智慧絕學”在時代的變遷中傳承、演繹并發揚光大,如何在不斷的風雨洗禮中再次彰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挽救這只掙扎在遺忘邊緣的黃沙獅子將成為新形勢下一項迫切的民族使命。
參考文獻
[1] 桑全喜.獅崇拜與現代舞獅運動[J].體育文化導刊,2008(6):126-128.
[2] 盧珊,王茂煥.為了文化遺產不再流失---臺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記[J].浙江檔案,2008(10):36.
[3] 姜喜 平,黎 宇.“醒 獅”文 化 [J].搏 擊 · 武 術 科 學,2012,9(6):96-98.
[4] 鄭瑛中,沈建中.臨海黃沙獅子:金獅鬧春舞太平[J].浙江畫報,2010(11):36-40.
[5] 湯立許,梅林奇.南獅與北獅的文化比較[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25(4):32-34.
[6] 沈建中,李義金,馮郁青,等.鑼鼓聲中獅名揚[J].浙江檔案,2007(6):30-31.
[7] 沈建中,鄭瑛中,邵志根,等.臨海黃沙獅子[M].杭州:光明日報,20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