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發電、供水、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長效管理是工程長久運行,發揮功能、效益的根本保證。如何實現“長效管理”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值得思考和探討。
龍游縣地處浙江中西部的錢塘江流域,縣域面積1143km2,轄 6 鎮 7 鄉 2 街道,總人口 40. 2 萬。境內有較大的溪流 17 條 ( 集雨面積 5km2以上) ,河流總長402. 1km; 有山塘水庫736 座,其中大型水庫1 座、中型水庫 2 座、小 ( 1) 型水庫 8 座、小 ( 2) 型水庫 103 座、山塘 622 座、水電站 29 處; 有標準防洪堤 93. 321km; 有飲用水工程 158 處; 有電灌機埠 550座; 有堰壩 207 處; 有渠道 1523. 1km; 全縣蓄、提、引總水量 3. 19 億 m3,有效灌溉面積 2. 14 萬 hm2.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運行,發揮了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龍游縣從水利工程管理機構、模式、權責、經費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創新工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長受益。但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水利工程長效管理仍存在機制體制不順、保障不足等方面問題,須進一步分析、研究和解決。
1 存在的問題
a. 管理單位力量薄弱。對于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來說,崗位設置和人員配備還沒有達到 《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要求,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還不夠明確,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明顯不足。
b. 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脫節嚴重,如小型水庫、山塘、支渠及以下渠道、機埠、堰壩等,大部分失管現象普通,長年失修、功能喪失,難以發揮作用,制約了農業生產、農民增收。
c. 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人員業務、技能等綜合素質普遍不高; 小型水利工程管護人員普通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只能停留在 “看和守”水平,難以滿足管理需要。如全縣現有的 500 余名山塘水庫巡查人員,平均年齡在 55 歲以上,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小學,難以滿足管理需要。
d. 管理設施不足。近年來水庫除險加固建設中雖然逐步加大了對工程安全監測、監控等設施的建設投入,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水利工程缺乏管理房、防汛道路、基本監測設施等,已有的監測資料不齊全且缺乏分析,總體管理水平較低。
e. 維護不到位。小型水利工程觀測和養護維修沒有按有關規定進行,觀測項目缺少,觀測頻次不足,觀測成果失真。工程養護維修不及時、不到位,如小型水庫迎背水面雜草叢生、啟閉設備銹蝕嚴重;水閘的閘墩、大梁等部位混凝土脫落,鋼筋外露銹蝕,金屬構件、電氣設備養護不到位等現象在水利工程中較為普通。
2 原因分析
a. “重建設輕管理” 思想普遍。近年來水利建設規模大、投入大、速度快,全社會都在關注水利建設。而對長效管理支持力度要明顯弱勢,同時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員、資金投入相對不足和滯后,管理標準及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后于建設速度。
b. 群眾主體意識薄弱。水利工程的受益主體大部分是農民群眾,但鄉、村兩級意識淡薄,農民主體意識缺乏,“等、靠、要”思想嚴重,總是認為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都是政府、水利部門的事情,上級有資金補助時才去興修水利。如不進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改革,極有可能走上 “新建、失管、癱瘓、再新建”的老路,難以適應民生水利發展的要求。
c. 管理機制體制不活。大部分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采用 “計劃式”管理模式,機制體制不活,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人員專業化素質低,參與進修培訓機會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不明晰,主體缺位。
如不進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改革,也極有可能走上“新建、失管、癱瘓、再新建”的老路,難以適應發展民生水利的要求。
d. 管護經費不足。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財政對水利的投入不斷加大,但主要用于工程建設方面,在維修養護上投入不足,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投入保障少、運行入不敷出,設施老化,效益衰減,運行難以為繼。
e. 限權劃界不明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保護范圍的限權劃界工作,受政策處理難度較大、決心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被侵占、破壞等現象普遍,劃界工作沒有得以推行。
3 對策措施
a. 明確權責,解決管護體制問題。按照 “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進一步明晰水利工程的所有權,落實工程管護責任,做到建管并重、權責明確。大中型水利工程由縣級以上政府成立專門管理機構,負責工程日常管理。招商引資類水利工程,由項目業主作為工程管護主體。小型水利工程由所在鄉鎮或行政村作為工程管理主體,同時結合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的明晰工作。產權歸屬已明晰的工程,維持現有產權歸屬關系。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逐步登記確權,向明晰產權的工程所有者頒發產權證書,載明工程功能、管理與保護范圍、產權所有者及其權利與義務、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b. 創新思路,解決管護模式問題。針對不同類型工程特點,因地制宜采取專業化集中管理及社會化管理等多種管護方式,積極探索工程長效管理新機制。對于大中型水利工程可成立水利工程養護公司,走物業化管理之路。對于小型水庫、水電站等水利工程,推廣 “以大帶小、小小聯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小型水利工程區域化集中管理。對于農村飲水工程、小水電等小型水利工程,在確保工程安全、公益屬性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合作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實施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搞活經營權。對于小型灌區等工程,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立專人管理制度,實行自主管理,促進工程良性運轉,努力實現 “以水養水”目標。為破解小型水利設施管護主體缺位問題,落實村級水務員制度,整合全縣山塘水庫巡查員、重要堤防巡護員、小流域預警員、河道保潔員等資源,選擇一批責任感強、積極性高的群眾,組建全縣村級水務員隊伍。
c. 建章立制,解決規范化管護問題。在水利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的基礎上,推行規范化管理工作試點,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擬出臺 《關于加強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工作的意見》、《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考核辦法》、 《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考核驗收細則》等文件,明確規范化管理工作的目標原則和措施方法,通過以點帶面,迅速推進,著力從規范化管理入手,全面提升全縣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建立考核機制,加強技術指導,宣傳經驗做法,同時擬將水利工程長效管理納入縣政府對鄉鎮年度目標考核,加大督促檢查,確保水利工程長效管理取得實效。開展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評比活動,每年對水利工程長效管理工作先進鄉鎮 ( 街道) 、先進村、先進個人進行評先獎勵,增強職工工作積極性。積極研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水利工程管護。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人員培訓制度,分期分批有計劃地對水利工程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他們系統地學習工程管理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提高業務水平,并通過參加水利部組織的崗位培訓考核,逐步實現持證上崗。
d. 多方籌資,解決管護經費問題。管護經費是水利工程實現長效管理的重要保證,采取上級補助一點、地方配套一點、主體自籌一點的方法,千方百計、多渠道籌措工程管護資金。要通過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以及其他水利規費收入,安排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要積極探索完善 “民辦公助”、“一事一議”等機制,引導受益主體參與水利工程管護。
e. 加大宣傳,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加強水利工程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通過發放宣傳資料、信息報道等形式,廣泛開展水利工程維護、水庫巡查等知識宣傳教育,進一步改變干部群眾 “重建輕管”思想,增強干部群眾主體意識,自覺參與水利工程管理與維護。加強水利執法力度,水利部門切實履行依法行政職能,加大涉水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全力配合公安部門打擊偷盜水利設施行為,確保水利設施不受人為因素破壞。
4 結 語
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是工程建成后發揮長期效益的根本保障。要通過推行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改變水利工程 “重建設輕管理”思想,使水利工程長久發揮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敏,趙恩靈,呂素萍。 淺談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J]. 水利建設與管理,2007( 1) .
[2] 陳利國,屈磊飛。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實踐與體會[J]. 水利建設與管理,201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