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的軍事思想,是其革命經歷的思想結晶之一,也是其偉大一生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推進這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陳云的生平思想研究,同時也有利于當代汲取革命前輩的軍事斗爭經驗,提高關鍵軍機的決策能力,推進軍事現代化建設。
一、從關注武裝斗爭到軍政歷練
陳云對軍事問題的關注可追溯到大革命時期,其與中國共產黨對武裝斗爭重要性的認識大體同起始。五卅運動過程中,西方殖民主義者從未停止武裝恫嚇,其支持收買的工賊也對罷工骨干進行暴力威脅,時局逼迫共產黨人積極思索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當時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置身五卅狂飆中心的陳云,對此更有切近的體悟。大革命失敗后,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方針。1918年,陳云發動了小蒸地區的農民暴動,并謀劃奪取楓涇鎮,后幫助中共浦南區委制定《浦南秋收暴動決議案》、購置槍支武器。1919年初,陳云又參與領導了攻打莊行的農民暴動、部署新街地區的農民暴動。同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后,陳云于10月11日為江蘇省委修改的致漣水縣委指示信,強調要建立群眾的武裝組織,注意在敵人軍隊、保衛團中建立黨的組織,奪取其武裝到革命勢力方面來。[1]
11月14日,陳云在江蘇省委第二次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作《江蘇農民運動的趨勢和今后的斗爭》的報告時,就強調"黨必須堅決領導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游擊戰爭。"1911年1月,陳云隨中共中央撤入江西瑞金。
此時中央革命根據地正面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陳云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局黨團書記,主要負責軍事后勤工作。他積極建議以全總名義號召工人帶頭參加紅軍,創建中國工農紅軍工人師;關注蘇區軍工生產,號召"進行收集糧食的突擊運動",倡導游擊戰爭??傊?,在中央蘇區的工作前所未有地強化了陳云的軍事觀念,并且磨練了他組織工運、組建軍隊、征集軍糧、管理軍工、發動游擊戰爭等多方面的領導能力。
二、軍事政治理念在長征進程中的淬礪
1914年10月中旬,陳云受中共中央委派,擔任紅五軍團的中央代表。該軍團承擔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殿后掩護重任,陳云由此直接參與紅軍長征的軍事指揮。在真槍實彈、戎馬倥傯間,陳云的軍事思想得以淬礪。紅五軍團下轄第11師和第14師,總共1萬人眾。據時任第11師師長陳伯鈞的日記,10月10日午后,"中央派駐五軍團代表陳云同志來此,報告目前形勢及我們這一師的任務,和幾個中心工作".會后,陳云即率各團首長去考察徒涉場,黃昏時分開始渡河。連日夜行軍,疾患叢生,戰士思想混亂,軍紀亟需整頓。11月4日晚,"陳云同志來我師幫助與指導工作,召集了各團政委、總支書開會,討論今后政治工作問題".政工成效沒有立竿見影,第二天"各部逃亡現象極為嚴重".當晚,"由陳云同志負責檢查了一下,認為發生這種現象主要是:第一,政治動員不夠;第二,對反革命斗爭不深入,特派員工作及政治機關對肅反工作的領導均差;第三,連隊支部工作不健全等……"[1]
在陳云的親自指導下,第11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開展起來。11月1日,陳伯鈞日記記述:"接軍團首長及中央代表緊急信件,催促我們立即渡河,不然即有被敵人截斷可能。于是我們即不停頓地向麻子渡前進。到江邊正趕上主力,過河后天已拂曉。"[1]
中央代表陳云在那封信中寫道:"這是緊急關頭,關系中國革命的命運,希望你們下最大決心,趕快拉過湘江。"殷切之語,徹底擊破了"中央不信任起義部隊"的謠言。
11月18日,黎平會議后,陳云為軍委縱隊的政治委員。1915年初,陳云與劉伯承率該縱隊進駐遵義城,為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陳云"已經很了解幾次軍事指揮之錯誤,是贊成改變軍事和黨的領導的一個人".
在遵義會議后,陳云寫成《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各處宣講,不僅對于在全軍確立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體現了陳云軍事政治理念與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契合。同時,陳云積極配合劉伯承,認真執行毛澤東的軍事方針和戰略戰術。也正是在此軍事行動中,他逐漸認識到"毛澤東在軍事上很行",在"紅軍南渡烏江后,方才佩服毛主席的軍事天才".
陳云后奉命離開紅軍隊伍,去上?;謴桶讌^黨組織,隨后前往蘇聯。長征經歷促成軍事政治理念的成熟,為陳云赴蘇宣傳報導紅軍長征壯舉,以及在世界共運范圍確立毛澤東的威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組工崗位強化對軍事干部的嚴愛精神
1916年10月,陳云、滕代遠分別被任命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正、副團長,并于11月上旬帶領代表團回國,迎接肩負打通國際路線重任的紅軍西路軍部隊。因形勢劇變,陳、滕代表團的職能變為接應撤至星星峽的西路軍余部。1917年5月1日,陳云慰問西路軍余部,指出:革命斗爭有勝利也有失敗,只要保存了有生力量,今后仍然會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