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不僅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貢獻, 而且在長期領導我國國防科技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前行,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和論斷,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國防科技思想, 指導我國國防科技發展和武器裝備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
一、 在國防科技地位作用的認識上,強調國防科技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又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戰勝擁有現代化裝備的強大敵人, 有效維護國家安全, 必須建立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革命軍隊, 而建立這樣一支軍隊需要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作支撐。 國防科技的發展和國防工業體系的建立是武器裝備建設的關鍵, 能夠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支撐。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曾多次對我國進行核訛詐, 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 對此,聶榮臻深刻指出:“帝國主義敢于欺負我們,就是因為我們落后。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我們就得盡快地前進,這就需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1]. 他還認為,中國人民有了核武器、火箭武器,就會發揮更大的威力,就會成為保衛社會主義、保衛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敵人的核訛詐就徹底地破產了。
新中國成立后, 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聶榮臻的直接指揮下,我國積極發展國防科技事業,在較短時間內突破了“兩彈一星”技術,有效維護了國家的安全,顯著增強了國人的自信,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同時, 國防科技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國防現代化和國家的科技進步, 而且能夠帶動現代工業技術的提高,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正如聶榮臻指出的那樣:“現代國防技術……不僅限于國防, 而且可以帶動和促進各門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2]. “國防工業的發展,對一切工業部門,特別是冶金、化工、機械等部門,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促進國民經濟中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 實踐證明,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有力帶動了信息工程、系統工程、遙測遙控、復合材料、能源資源等一大批相關領域學科的崛起,極大促進了冶金、機械、能源、交通、電力、化工等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二、在國防科技的發展道路上,強調既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又要力爭外援和充分利用國外科技成果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國防科技工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法寶。 聶榮臻多次強調:“我們歷來做任何事情, 都是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在科學技術上也應該如此”[2]. 他曾經對一些搞國防科研的同志說:“誰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東西交給別人, 這一點不但應該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而且應該成為我們制定國防科研方針、政策、任務的依據”[1]. 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防科技發展,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把立足點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 正因為如此,在蘇聯停止援助、撤走專家的情況下,我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仍然得到較快發展, 并逐步建立起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 不僅成功研制了令國人揚眉吐氣的尖端武器, 許多常規武器的性能也得到較大提高。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閉關自守,也不是排斥外援,而是要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爭取外國的支援和幫助, 吸收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發展經驗。 聶榮臻在寫給周恩來、彭德懷《加強我國研制導彈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我們對導彈的研究制造應采取自力更生為主, 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2]. 一方面,他緊緊抓住中蘇關系融洽的有利時機,親自率領代表團赴莫斯科與蘇聯談判,積極爭取蘇聯的先進技術、 關鍵材料和設備以及專家援助。 另一方面,要求相關部門利用各種途徑,廣泛搜集外國研究資料,購買技術專利、元器件和先進設備。 所有這些都對我國國防科技發展和武器裝備建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國防科技力量的管理上,強調既要堅持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又要大力加強協作,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國防尖端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特別是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新中國來說, 必須堅持集中領導、統一指揮。 在聶榮臻等人的建議下,中央決定組建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 成立火箭、原子能、飛機、艦艇、電子設備、各種常規武器等研究院,建設一批尖端和常規武器的試驗基地,以及情報資料、計量、標準、儀器儀表、化學試劑、圖書、計算機中心、風洞試驗中心等服務機構[1]. 在當時導彈、原子彈、現代高性能飛機和艦艇、復雜的電子設備等完全處于空白狀態的情況下, 這些機構的成立, 不僅加強了國防尖端技術的研究力量,提高了對國防科技力量的管理效率,而且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國防科研、試驗和生產體系,為國防尖端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 聶榮臻指出:“國防科學技術有它的特殊性, 但它同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分不開的,不去動員使用全國的技術力量,好多技術問題都解決不了”[2]. 他還多次強調,在國家人才、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要像軍事上的多兵種協同作戰那樣進行研究、設計、材料、工藝、試制、試驗、組織生產等武器裝備研發環節之間的大范圍協作,并采取適當的組織形式和措施, 保證協作的順利實現。 為此,他積極主張調整力量,改變“廣種密植”的協作方法,在中國科學院和五院、二機部分別組成導彈、原子能兩個核心協作網,加強尖端技術攻關。 實踐證明, 在國防科技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適當集中力量,進行全國大協作,充分發揮制度的優越性, 就能夠實現許多國防關鍵技術的突破。
四、在國防科技發展重點上,強調既要把國防尖端技術作為軍隊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又要堅持尖端與常規并舉
把國防科技發展的重點放在哪里, 事關國家科技發展的方向,對軍隊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中央根據我國國情作出戰略部署, 堅持把發展國防尖端技術作為軍隊現代化的重中之重。60 年代初國家經濟極其困難之時,有人主張只搞飛機和常規裝備,不搞導彈、原子彈等尖端武器,但聶榮臻仍然力主發展“兩彈”. 他認為,雖然國民經濟遇到暫時困難,但是發展導彈和原子彈的決心不應改變。 “我們國家人才、物力還很困難,更需要集中力量突破一點”[2]. 針對國防尖端技術發展過程出現的戰線太長、 力量分散的問題,他及時提出要以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并親自領導尖端技術攻關。 在物質資源缺乏、技術基礎薄弱、科研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克服重重阻礙,短短幾年內,成功試射了第一枚近程導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 創造了我國國防尖端技術發展的奇跡。
聶榮臻認為,在國防尖端技術尚未突破之前,“無論應付局部戰爭或世界大戰,我們還只能靠常規裝備”[2],并提出“突破尖端,加強常規,建成一個獨立完整、配套齊全的國防工業體系,這是今后國防工業建設的主要任務”[2]. 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在重點發展尖端武器的前提下, 大力加強常規武器裝備的配套建設,堅持尖端與常規并舉,不僅使尖端武器取得重大突破, 而且常規武器裝備技術和戰術水平也得到顯著提高, 走出了一條從仿制改造到獨立設計再到自行研制生產的發展道路,我軍武器裝備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有效滿足了各個時期對武器裝備的需求。
五、在國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強調
既要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又要為科技人才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環境人才是國防科技發展中最寶貴和最關鍵的資源。 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科技素質高、 獻身意識強、結構合理并充滿活力的國防科技隊伍,對于推動國防科技事業發展極為重要。 在長期領導我國國防科技工作過程中, 聶榮臻始終高度重視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工作, 把能不能培養出大量又紅又專的優秀科技干部作為我國發展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的一個根本問題。 為了培養更多的國防科技骨干,他主張在當時的軍事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學院、 清華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設立與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相關的急需專業, 同時選派數千名優秀學生分批送到蘇聯和東歐國家學習深造,并要求錢學森等老科學家盡可能為技術骨干授課,大力加強崗位培訓。 通過這些措施,國防科技戰線培養出了一批科技精英, 為攻克國防科技難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堅持大力培養的同時,為了吸引、保留優秀國防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聶榮臻倡導要為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他強調, 在政治上要把廣大科技人才作為推進國防科技事業最可依賴的基本力量, 各級領導和管理人員不能干擾和影響他們的專業研究, 要保證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 在業務上要全心全意依靠他們,既要鼓勵成功,更要寬容失敗。 “凡有發明創造和研究成果,都要登記匯集,對于做出這些成果的集體和個人,要給予獎勵”[2]. 對遇到挫折的技術人員和工人, 要鼓舞他們的信心,“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教訓,支持他們繼續進行新的嘗試,一直到技術難題解決為止”[2]. 在生活上要時刻把科技人才的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做好業務工作。 在國防科技事業初創時期和“兩彈一星”攻關階段,正是這些政策措施激勵著數以萬計的頂尖科技人才響應黨的號召,默默投身于戈壁沙漠、邊遠山區、茫茫草原,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參考文獻
[1] 聶榮臻元帥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2] 聶榮臻科技文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