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又稱秋幕毛蟲,屬鱗翅目燈蛾科的一種嚴重危害林木的食葉性害蟲,具有傳播速度快、繁殖力強、防治難度大等特點,被列為國際性第一號檢疫對象,也是我國僅有的一種被農業、林業共同列為檢疫對象的害蟲。美國白蛾在我國可危害果樹、林木、農作物等300多種植物,取食量巨大,特別是幼蟲進人五齡后,食量劇增,能在2~3d內把樹葉全部吃光,既嚴重危害了森林資源和生態景觀,也嚴重影響到當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1].美國白蛾在安徽危害的常見樹種主要有楊樹、楓楊、桑樹、構樹、泡桐、梨樹、桃樹、柿樹、國槐、苦楝等數10種。全椒縣位于安徽東部,轄10個鎮,7個國有林業單位(5個國有林場,1個苗圃,1個林管站),有林地面積2.79萬hm2,四旁林地折合面積2.27萬hm2,且96%以上的林分為人工林,主要造林樹種為楊樹和松樹,除松樹外,全縣有2萬hm2森林植物絕大多數為其喜食品種。近年來,隨著全縣大力推進“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美好鄉村建設,大量從外地引進了白蠟、法梧等美國白蛾寄主植物,無形中也增加其發生的危險頻率。由于美國白蛾寄主植物面積巨大,加之交通便利,為美國白蛾的傳播與生存繁育提供了天然條件。2013年以來全椒縣也先后多點發現美國白蛾,雖經積極防治,但由于寄主面積大、林權分散、防治難度大等原因,美國白蛾發生形勢十分嚴峻。如不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旦暴發成災,對全縣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建設將造成巨大破壞。為使美國白蛾對全椒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筆者就美國白蛾在全椒發生現狀、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進行了系統性調查研究,并結合已采取的防治辦法,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措施,以期為廣大受災區域的防治工作提供技術參考。
1 全椒縣美國白蛾疫情的發生經過及其原因分析
為了全面系統地掌握美國白蛾的發生情況,根據規劃,從2013-2015年分別在22個美國白蛾監測點設置誘捕器懸誘捕、監測,同時,結合沿鐵路、公路、片林或果園、四旁植樹進行人工調查美國白蛾成蟲、幼蟲、網幕等發生情況,再進行綜合分析,最終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1.1 2013年美國白蛾疫情發生及原因分析 通過定期監測與調查,截至2013年5月中旬,全椒縣在二郎口鎮和六鎮鎮2個監測點首次發現美國白蛾越冬代成蟲。其中:二郎口鎮發生點位于鎮南邊約3km的寶塔村,誘捕器懸掛在寄主植物楊樹上,伴生少量桑樹等,林地周邊有養鴿場和廢棄養雞場;六鎮鎮發生點位于距鎮南約1km的小集村,誘捕器懸掛在寄主植物楊樹上,周邊伴生有構樹,新栽的樸樹、無患子等,靠近路邊有臭水溝。2013年6月份于第1代成蟲羽化期,分別對襄河、古河、大墅、二郎口、武崗、馬廠、石沛、十字、西王、六鎮10個鎮進行監測與調查(調查面積0.52萬hm2,調查株數153萬株)。誘捕到28個成蟲,其中,襄河鎮南屏山3個,武崗鎮10個(造紙廠2,中心村8)、馬廠鎮黃庵村3個,二郎口鎮寶塔村6個,六鎮鎮平塘村2個,石沛鎮1個,十字鎮陳淺村3個。最先發現越冬代成蟲的六鎮鎮小集村監測點沒有再誘到成蟲,7個鎮監測點周邊也沒有找到幼蟲,表明蟲口密度較低。
2013年8月14日再次在對上述已發生的7個鎮的調查點進行調查,沒有發現第二代成蟲。本年度美國白蛾疫情發生主要由于疫情點地處交通便利,人員、車輛來往平凡,加之調運苗木檢疫沒有到位造成的,后期沒有再發生是因為防控及時有效。
1.2 2014年美國白蛾疫情與原因分析 由于2013年多個鎮監測誘捕到越冬代和第1代美國白蛾成蟲,2014年加大美國白蛾監測防治力度,全縣設立20個監測點。在美國白蛾幼蟲期組織人員對公路、鐵路及沿途村莊的樹木及苗木栽植地開展了3次普查,調查面積1.55萬hm2次,調查寄主植物131萬余株,沒有發現美國白蛾幼蟲。成蟲羽化期,7~10d對誘捕情況調查1次,全年沒有誘捕到美國白蛾成蟲。究其原因可能是:(1)2013年楊樹食葉害蟲危害嚴重,食物短缺,后期天敵增加,種間種內因素造成越冬基數銳減。(2)2013年在誘捕到成蟲的監測點周邊進行了森得保粉劑防治。(3)2014年夏季雨水偏多,不利美國白蛾繁殖。(4)從美國白蛾疫區引進苗木數量減少。
1.3 2015年美國白蛾發生及原因分析2015年以來,全縣在美國白蛾幼蟲期組織人員,對公路、鐵路及沿途村莊的樹木及苗木栽植地開展了3次普查,出動人員159人次,調查面積2.22萬hm2次,調查寄主植物215萬余株,發現幼蟲網幕10個,其中:第一代幼蟲期發現幼蟲網幕3個(馬廠鎮2個,危害白蠟樹,面積1.33hm2;六鎮鎮1個,寄主植物為櫻花,危害面積1hm2)。第二代、第三代幼蟲期僅在六鎮鎮吳山林場發現第1代幼蟲的同一地塊發現4個和3個幼蟲網幕。全年監測誘捕到成蟲33個,其中:越冬代在六鎮、二郎口、馬廠和武崗鎮發現6個成蟲;第一代在大墅鎮、六鎮、二郎口、馬廠和武崗鎮發現27個成蟲;第二代沒有誘捕到成蟲。
2014年沒有監測發現美國白蛾成蟲與幼蟲,但經過1a的短暫潛伏,繁育增殖,2015年發現美國白蛾成蟲的鎮已占50%,發現幼蟲的鎮已占20%,發生面積迅速擴大,危害顯著加重。究其原因:(1)美國白蛾幼蟲極易粘附到人們衣服、其他物品上被人帶到遠方;成蟲有趨光性,受燈光引誘可遷飛到居民住宅附近或因汽車車燈照耀引誘而落到車輛上進行遠距離傳播,造成急劇擴散蔓延的最主要原因[2].(2)近年來“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美好鄉村建設,從外地引進了大量苗木,美國白蛾可能通過苗木土球攜帶傳入。(3)美國白蛾自2013年首次發現已有3a,符合有害生物擴散蔓延規律。
2 近3a美國白蛾的防治實踐與效果分析
美國白蛾在全椒每年發生2~3代,以蛹越冬。近3a來,全椒縣對受美國白蛾危害的林木采取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藥劑防治相結合,其中人工物理防治包括剪除網幕、圍草誘蛹、燈光誘殺等,具體是在幼蟲期采取人工定點查找網幕,第1代、第3代幼蟲網幕集中在樹冠中下部外緣,第2代幼蟲集中在樹冠上部外緣;成蟲期在林間使用誘蟲燈和性誘激素[3].
2015年度分別對馬廠、六鎮2地輕度發生美國白蛾危害的林木進行了綜合防治,其中,對馬廠鎮受害白蠟樹1.33hm2及周邊200m范圍內進行人工物理1.33hm2,藥劑防治16.67hm2;對六鎮鎮受害寄主櫻花1hm2及周邊200m范圍,進行人工物理3hm2,藥劑防治50hm2.對其他相關鎮村受害寄主林木均采取了類似的綜合防治方法,其中對發現幼蟲網幕立即進行摘除、燒毀,防治率均達到100%.由于監測布點合理,疫情掌握到位,防治及時得當,全縣美國白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成蟲少、網幕少,達到了預期的預防效果。
3 全椒縣美國白蛾可持續防治措施
3.1 廣泛開展美國白蛾宣傳培訓工作,力爭最快時間掌握其疫情 (1)電視臺現場采訪、播放美國白蛾危害特性、幼蟲及成蟲形態,介紹識別方法及前期監測預防工作。(2)制作宣傳展板,介紹危害性、關鍵識別特征、傳播途徑、防治措施等內容,公開電話,方便群眾自主參與。(3)召開防控業務培訓、工作現場會,對全縣10個鎮94個村有關人員普遍培訓1次,印發《全椒重要林情》分發各鄉鎮及相關苗木實體,普及美國白蛾防控知識。(4)通過新聞網站發帖,發布美國白蛾危害照片,向廣大網友、攝影愛好者和支持森防事業的心群眾征集線索,爭取第一時間發現美國白蛾疫情。
3.2 推行綜合防控技術,優先防治受害林木,確保最佳防治效果 抓住第一、二、三代幼蟲危害期和成蟲羽化期、卵期、幼蟲網幕期和老熟幼蟲下樹化蛹期4個環節,力推人工摘網、捕捉成蟲、摘卵塊、捉蛹,以及噴灑無公害制劑等進行綜合防治[4].著重抓好越冬代成蟲和第一代幼蟲的防治,適時開展第二代成蟲期監測。一旦發現成蟲或幼蟲網幕立即摘除燒毀處理,組織技術力量對重點區域、重點地段進行拉網式排查。同時,責成林權人對寄主植物周邊200m范圍內的林木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化學防治,并迅速封鎖撲滅第一代幼蟲。
3.3 健全監測網絡,充分發揮監測預報作用 在全縣范圍內設立了22個監測點,配齊各種監測設備,通過性誘、燈誘等多種形式開展全方位監測活動。每年4月至10月,在幼蟲期對全縣范圍內的林木,尤其是路邊、養殖場周邊等易發生區域林木,組織3次疫情調查,準確掌握疫情動態。每個鎮規劃落實至少建立2處監測點,來監測美國白蛾成蟲發生期的消長動態,并根據蟲情發展變化,適時發布預報和防治警報。鼓勵林業大戶自建監測點,融入全縣監測網絡,及時報告監測數據。
3.4 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強化應急防控設施建設 美國白蛾寄主植物種類多,涉及林權主體分散,防治成本高,根據《安徽美國白蛾防控應急預案》要求,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應急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及時向縣政府匯報災情,爭取將美國白蛾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同時,建議由政府組織,開展社會化防治,提高防治效率。
3.5 加強苗木檢疫管理,確保工程用苗健康安全 加大本地種苗繁育推廣力度,提高種苗自給率;嚴禁從疫區調入調出苗木,開展產地檢疫,把疫情撲滅在苗木調運之前。實行苗木檢疫備案制度,加強新造林地苗木復檢工作,發現帶有美國白蛾疫情的苗木依法扣留,及時作除害處理。對未按時報檢、補檢或未經檢疫造成疫情擴散的,要求森防檢疫部門要依法處罰,同時扣減造林補貼;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3.6 堅持聯防聯治,開展責任追究制度 縣政府與全縣10個鎮、5個國有林場分別簽訂了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目標責任書,明確了防治責任人,并將防治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鎮政府年度目標績效考核范圍。在美國白蛾防控關鍵時期,縣政府要派出督查組,對各鎮村及相關部門防控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及時通報防控工作落實情況。對造成疫情嚴重擴散蔓延和重大損失的,要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推行聯防聯治機制,財政部門落實防控專項資金,林業部門負責普查監測,發布預報,提出防治方案,做好培訓和指導,交通、郵政、城建等部門加強宣傳,嚴格查驗《植物檢疫證書》,對無證苗木不予承運、使用,各鎮村對本行政區域內美國白蛾防控負總責,協助開展監測普查工作,組織發動林權單位落實具體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張乃芹,耿建芬,王金梅。魯西北地區美國白蛾的發生規律及綜合治理[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4):109-112
[2]李淑賢,高寶嘉,張東風,等。美國白娥危險性評估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0)z202-206.
[3]張向欣,王正軍。外來入侵種美國白蛾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215.219.
[4]姚章軍,宋永春。美國白蛾的綜合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