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解決農藥使用不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2015 年農業部提出了農藥使用零增長計劃,旨在通過"控、替、精、統"的綜合治理措施,實現減少施藥次數、施藥劑量、農藥流失,提高防治效果"三減一提"的目標要求,并明確到 2020 年,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均達到 40%以上,比 2013 年提高 5 百分點,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與此同時,江蘇省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提出的農業現代化指標中明確要求,到2020 年高效、 低毒、 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達80%,比 2014 年提高 10 百分點。 為貫徹落實農業部和江蘇省農藥減量使用計劃, 結合揚州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資源保護的內在需求, 揚州市提出了糧食綠色增產"1120 工程",明確了農藥零增長控量使用計劃,要求至 2017 年,全市農藥使用強度控制在2010-2014 年的平均水平以下,提前實現農藥使用總量零增長目標。 通過分析近年來揚州農藥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研究和探索農藥控量使用對策,合理控制農藥使用,減少面源污染,對推進揚州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揚州市農藥使用概況
1.1 農藥控害作用明顯
揚州市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中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東北部為里下河平原地區,中西部為緩崗丘陵山區,南部為長江沖積平原地區,轄屬邗江區、江都區、廣陵區、寶應縣、高郵市、儀征市 6 個農業縣(市、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 20.67 萬 hm2,小麥種植19 萬 hm2. 近年來,受生態環境變化、氣候異常及作物布局調整等因素的影響, 農作物病蟲草害發生趨重,突發性病蟲害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作物穩產、高產,農藥的使用,極大地挽回了糧食損失。據統計,觀測圃因對病蟲未采用防治措施, 糧食作物產量平均損失達三成,大面積生產中,通過農藥防治,平均損失率控制在 3%以下, 全市每年挽回糧食損失近70 萬 t,占總產 20%左右。
1.2 高效、低毒農藥使用率上升隨著農藥研發和引進力度的加大,一些有效含量低、 農藥毒性高、 殘留高的農藥逐步被淘汰,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成為主導。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農業部門加大了對安全、高效、環境友好型農藥新產品的試驗示范,公開向社會推介農藥品種及其應用技術。 2013-2014 年,揚州市主推農藥品種近 80 種,基本上是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據統計,2013、2014 年全市使用主推農藥品種分別占農藥總用量的 68.5%、80%. 另據統計,2014 年全市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量占農藥總用量的 75.3%.
2 存在問題
2.1 農藥使用量居高難下
分析揚州市近 20 年農藥使用量數據, 呈現出3 個階段:1995-2002 年,施用折百量年平均 874 t,2003-2008 年,施用折百量年平均 1 324 t,2009-2014 年,施用折百量年平均 844 t. 藥劑種類上,殺蟲劑占 69.1%,殺菌劑占 15.4%,除草劑占 13.4%.
近 5 年逐漸呈現殺蟲劑用量下降、殺菌劑用量上升的趨勢, 與 2009 年相比,2014 年殺蟲劑用量減少了 55%,殺菌劑用量增加了 136%. 農藥的使用量與本市病蟲草害發生程度一致。 2003-2005 年,灰飛虱、水稻條紋葉枯病大發生,2005-2008 年水稻"兩遷"害蟲重發,因此農藥使用量大,殺蟲劑占比也高;2012 年小麥赤霉病大發生,2014 年水稻稻瘟病重發。 因此殺蟲劑用量下降,殺菌劑用量大幅度上升。
2.2 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難度較大
一方面,農民的長期用藥習慣難以糾正,他們認為"農藥毒性越高越好",要求農藥噴施后幾分鐘見效,而對一些低毒農藥、生物農藥和昆蟲生長調節劑之類的農藥,他們感覺效果慢、打不死,因而不愿意接受。加之農藥銷售市場混亂,假冒偽劣農藥魚目混珠,農民上當受騙后只認老品牌、憑老經驗,對新農藥持懷疑、抵制態度。另一方面,一些新研制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其生物制劑品種,雖然劑量足、藥效好,但相對價格偏高,農民存在惜本思想,購買意愿不高,推廣難度大。
2.3 農藥有效利用率不高
施藥器械的滯后, 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藥劑的充分利用和防治效率的提高, 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問題。目前,本市主要使用的植保機械仍然以小型電動噴霧器及背負式機動彌霧器為主, 使用面積占全市防治面積的 80%左右,施藥不均勻,農藥浪費現象普遍。 近年來,隨著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的推進,一些大型植保機械在專業合作社、 種糧大戶中逐步得到應用,農藥利用率有所提升,病蟲防治效率也大幅提高,一臺擔架式彌霧機日防治面積達百畝,自走式噴霧機、小型飛行器日防治面積 20 hm2,分別是背負式機動彌霧器防治效率的 4 倍、12 倍。 盡管如此,植保機械化在整個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中仍處于落后狀態,植保機械亟需更新升級,才能適應農業規?;l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4 農藥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1) 農作物藥害問題。 不正確的用藥方式和盲目用藥常常會對作物生長產生藥害, 這一現象在生產中屢見不鮮。 據統計,2014 年揚州市因除草劑使用不當產生的藥害面積約 4 hm2, 其他藥劑使用不當產生藥害約 1.33 hm2.
2) 環境安全問題。 一方面,由于農藥使用技術水平普遍落后, 使用的農藥只有少部分能沉積分布到靶標生物上,70%~80%的農藥流失到土壤、 河流及空氣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也加重了農作物的農藥殘留。 另一方面,一些農戶環保意識薄弱,施藥后,隨意丟棄農藥包裝等廢棄物,造成農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農民往往看重自身經濟利益,普遍心態是只要用藥后產品耐看價高,不管毒性高不高、殘留重不重,不科學用藥,有時會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亂打保險藥,甚至在作物收獲期用藥,從而造成農作物農藥殘留超標,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構成威脅。 同時,也限制了高效農業、創匯農業的發展。
2.5 農藥包裝等廢棄物污染治理相對滯后
農藥包裝廢棄物包括塑料瓶、 玻璃瓶、 鋁箔袋等。廢棄農藥包裝物上殘留的農藥具有潛在的危險。
近年來, 揚州市針對農藥包裝廢棄物中農藥殘留污染以及包裝袋面源污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邗江區植保部門與環保部門合作, 連續多年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有償回收,以 5 元/kg 收購;儀征新集、高郵界首、寶應曹甸、柳堡等植保專業服務組織采用農藥大包裝, 在部分地區對控制農藥包裝廢棄物污染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目前本市大面積農業生產仍然是一家一戶小農種植居多,農民環保意識缺乏,被隨手丟棄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在田邊、溝邊、塘邊仍隨處可見。
3 實現農藥控量使用的對策措施
3.1 強化病蟲預測預報,科學指導農藥使用
病蟲預測預報是病蟲防治的前提和基礎, 只有準確的監測預報才有精準的防治, 才能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
1) 提升病蟲測報手段。 加強區域測報站、病蟲測報觀測圃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田間病蟲監測設備投入與應用。示范應用"農作物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構建農業有害生物監控預警網絡,逐步實現病蟲測報監測智能化,管理數字化,預報可視化。
2) 完善病蟲測報網絡。 穩定縣、鄉兩級植保專業人員隊伍, 每 5 000~6 667 hm2配備一名專業測報人員。 發展聘用已退休的縣、鄉農技人員、基層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等為病蟲測報信息員,充實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絡, 力爭至 2020 年全市培植基層測報信息員 60 名以上,逐步完善"縣測鄉校"的測報體系。
3) 提升病蟲信息發布手段。 加強與媒體、氣象部門協調,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和手機短信、微信等平臺,強化預警和病蟲防治信息的發布,向農戶及時發布防治信息, 提高病蟲防治信息的入戶率和到位率,避免盲目用藥。
3.2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因地制宜地推廣應用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相配套的防治技術,開展農作物病蟲草綜合防治,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的關鍵技術路徑。
1) 農業防治。 種植抗(耐)性品種,預防水稻條紋葉枯病、小麥白粉病等病害。 科學管理水漿,適期擱田,保持田間干濕交替,控制紋枯病發生發展;合理施肥,促使植株長發育健壯、整齊和適期成熟,提高耐病、耐蟲力。
2) 物理防治。 推廣應用防蟲網、無紡布籠罩育秧,阻斷灰飛虱與秧苗接觸傳毒,有效控制水稻病毒病發生。應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應用黃板防控煙粉虱等。
3) 生物防治。 選用高效生物農藥控制病蟲,如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甲維鹽、乙基多殺菌素防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寧南霉素防治水稻條紋葉枯病,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等。 應用性誘仿生防治技術誘殺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試點生物生態控害技術,采用稻鴨共棲治蟲、除草、防紋枯病。
4) 科學化防。 選用江蘇省農委主推農藥品種,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優化配方,科學用藥,提高農藥應用效率。應用藥劑浸種、拌種技術預防苗期病害,采用秧田"送嫁藥"預防分蘗期病害,推廣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藥保穗技術等。
3.3 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升安全用藥水平
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可有效提高防治技術到位率,提升農藥利用率和防治效果。持續深入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向多元化、綜合化、規范化發展,是推進農藥減量使用的重要組織保障。
1) 促進組織形態的多元化發展。 發展以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業企業為依托的各類服務組織,提升專業化組織的市場競爭與運營能力。
2) 促進服務內容的綜合化延展。 引導和扶持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病蟲全程承包服務及以病蟲防治為主體的農業綜合服務,鼓勵機插秧、機耕、機收等農業服務組織或個人,拓寬服務項目,延伸服務產業鏈,開展病蟲全程防治等一系列農業綜合服務。
3) 促進服務組織的規范化運行。 引導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因田、因苗、因情制宜的精準防控,逐步將綠色防控技術納入專業化統防統治內容,做到防治策略、防治藥劑、防治措施三優化,提高病蟲防治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4) 促進以點帶面的示范化帶動。 在全市建立病蟲害防控樣板田,在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時期,組織現場觀摩,展示統防統治效果,提高科學防控意識,引導大面積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 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3.4 推廣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使用效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效植保機械是提高農藥利用率的基礎。 通過廣泛宣傳、示范應用,引導農用藥械及時更新換代。加快引進對靶性強、農藥利用率高的新藥械,用 3~5 年時間強制淘汰技術落后、"跑冒滴漏"的劣質噴霧器,選用一批具有控滴噴霧、循環噴霧、反飄噴霧等新技術的施藥機械,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減少環境的農藥負擔。扶持應用大型自走式噴霧機、 高地隙噴桿噴霧機以及適用于稻田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示范應用低空無人施藥機,實現施藥機械的更新換代, 提高施藥機械的作業效率。 爭取政府專項補貼, 加大高效植保機械補貼力度,確保到 2017 年全市大、中型植保機械應用覆蓋率提高 10 百分點以上。
3.5 加強農藥使用監管,提高安全用藥意識
一方面加大對農藥使用者的宣傳指導。 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多種形式,提高農藥使用者正確識辨、合理選購、科學使用農藥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安全用藥意識,減少農業生產中因盲目用藥、錯誤用藥而產生的危害和事故。規范處理農藥施用后瓶、桶、罐、袋等廢棄物,以及變質失效無法使用的農藥,嚴格控制其對環境的危害。另一方面,加強對農藥經營者的管理。以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 嚴格執行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和農藥經營人員資格考試制度。農業、工商等部門密切配合聯合執法,對不符合經營許可條件的,吊銷經營許可證,促進農藥經營市場進一步規范, 推動農藥市場持續好轉、 農民的安全用藥意識和農藥安全使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