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自 20 世紀末開始,山東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面積出現了急劇增長的情況,到 21 世紀初期已經呈現出成倍增長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全省相關部門開始實行森林病蟲害防治目標管理,病害的發生面積有了顯著的降低。但由于近幾年冬季偏暖,害蟲越冬死亡率低,加之木材流通帶來的病害,使病蟲害的發生面積又有所上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加大。
1.2 病蟲種類增加 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 20 世紀 80 年代初的 37 種增加到 53 種,其中有一部分是外來傳入,很多是過去從未發現的,或者是在過去就已經造成了極大危害,但目前依舊無法有效控制。如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春尺蠖、楊小舟蛾、天牛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形成危害的病蟲類型越來越多,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對于森林的生態與社會效益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1.3 對病蟲危害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 由于森林病蟲造成的危害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不是很明顯,所以人們常常忽略了對病蟲害的管理工作,同時人們大多把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中來,對出現的一些環境問題不夠重視。很多地區對病蟲害的防治還僅限于噴灑有機農藥,這樣不僅增強了病蟲的抗藥性,還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引起病蟲的天敵大量死亡,不但沒有限制害蟲的滋生和蔓延,反而助長了害蟲的危害程度。
2 防治森林病蟲害的主要對策措施
2.1 提高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認識 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林業生態系統的大力支持。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工作,就是為經濟建設提供寶貴的森林資源,保證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減少病蟲害對當地居民的危害。所以提高對病蟲害的認識和重視,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沒有清晰的認識就不會有清晰的措施,更不會制定正確的方法,達到病蟲防治的目的。
2.2 加強植物檢疫和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植物檢疫是預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險性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對發生植物檢疫對象地區,應劃為疫區進行封鎖,對種子、苗木、其它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調運加強管理,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確保營造健康森林,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另外,要針對主要病蟲害做好調查工作,努力積累相關資料,建立完善數據庫,積極運用高新技術以及監測預報系統來實施病蟲害防治工作。
2.3 加強人工林的防御 對具有一定生態系統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調控病蟲災害的能力,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態和經濟效益可接受的范圍內;對不具有生態系統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為主的技術措施,培育適應立地生態環境的抗性樹種,逐漸取代現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喪失的樹種。對于將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態控制的策略,從造林開始就將病蟲災害的自我控制作為和高質高產同等重要的目標,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態和經濟效益都接受的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病蟲災害的生態防御策略貫徹到生產實踐當中,從根本上防治病蟲害。
2.4 保護害蟲天敵 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是森林害蟲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環境中任何物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許多物種集合組成群落的特殊的森林生態系統,其中生存著很多以林木害蟲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蟲、微生物,益鳥等有益生物,它們對抑制害蟲的發生和繁殖起著重要作用,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這些有益生物。在森林生態系統中,通過移植、引進和助遷等各種方式增加天敵種群,增加森林生態系統中天敵的多樣性,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對于有效控制害蟲種群的密度,維護生態平衡,實現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