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農業論文 > > 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體系特點及政策建議
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體系特點及政策建議
>2023-06-08 09:00:00


1 引言

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資源約束、環境破壞和病蟲害加劇的問題,許多國家紛紛采取增加投入、改革體制和組織重大科技行動等措施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 借此契機,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運而生,其中,農業轉基因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農業轉基因技術為解決農業生產中一系列挑戰提供了一條選擇路徑;在某個程度上,它甚至可以說是現代農業競爭的關鍵。

然而,農業轉基因技術在給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的風險:是否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 是否危害生態環境? 是否破壞生物多樣性? 轉基因種子涉及的專利較多,是否會導致我國種子產業為他國所控制? 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因此,針對農業轉基因技術而做出公共決策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常態科學,它具有科學事實不確定性及價值判斷多元化的特點,是一種后常態科學(陳玲,薛瀾,趙靜等,2010)。 農業轉基因技術應用的收益和風險來自未知領域,難以獲得充分、準確的具體信息,故難以科學判斷,取而代之的是價值規范的選擇判斷。 鑒于轉基因技術在農業應用中收益和風險的不確定性,規范后常態科學下的公共決策行為, 對農業轉基因技術的應用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實現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這需要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為行動的準則。 為此,我國針對轉基因技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 這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是否完善? 是否滿足當前轉基因技術運用的需求? 國內各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他們首先從分析《生物安全議定書》 中轉基因農產品的貿易措施以及 WTO 相關協議 (丁曉陽,2003)入手;接著深化分析國際法和國內法關于農業轉基因生物越境轉移的問題,并強調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環節的管理(操小娟,2004);而后從應急處理制度著手(王洋,曾文革,2006)探索完善的應對措施;此外,還有學者從概念的界定來論證界定概念的重要性(付文佚,王長林,2010)。 可是,當前的學者僅從側面來分析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僅不全面,還忽視了農業轉基因技術的公共決策是一種后常態科學這一既定前提。 因此,只有在肯定后常態科學這一既定前提的背景下,系統梳理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所涉及的法律規章才能很好地回答現行的法律法規是否完善這一問題。

2 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體系

為加強農業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公眾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研究,我國先后頒布了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盡管這些法規中涉及到一些針對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技術的規定和條例,但還缺乏專業、系統性的條文和管理規范。 為彌補這一空缺,我國頒布了一些與轉基因生物安全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 2001 年 5 月 23 日,國務院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條例》是我國進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準則, 它授權農業部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部門,并建立了由農業部、發改委、科技部、衛生部、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和環境保護部組成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條例》從安全許可制度、生產與加工許可制度、經營許可制度、標識制度、進出境管理制度和行政措施這六個方面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監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 在《條例》的基礎上,2002 年 1 月 5日農業部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 和 《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三個配套規章;2006 年 1 月 27 日農業部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 至此,我國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出口、監督檢查、責任追溯等等環節進行監管的相對完善的法規體系。

3 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規特點

通過對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建設的綜合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3.1 單一部門主導
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運輸經營、進出口管理、監督檢查、責任追溯及懲罰機制等各個過程均由國務院授權農業部負責。 農業部接受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試驗、生產運輸經營、進出口單位或者個人的申請,對他們進行安全評價、監督管理,審批其行為的合法性。 這一點和其他政策領域各個政府部門職能交叉的情況差異極大。 甚至是以前參與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一些部門如科技、衛生主管部門也先后退出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領域。 例如,2001 年國務院頒布的《條例》實際上弱化了我國 1993 年由原國家科教委頒布的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中的由科委主管全國基因工程以及科委牽頭組織成立國務院層面上的“國家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的相關規定。 除此之外,2007 年衛生部頒布新修訂的《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規定轉基因食品管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由此可見,衛生部實際上是廢除了其 2002 年出臺的《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的管理規定。 即使是與轉基因生物安全密切相關的其他監督管理部門,如環保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也沒有具體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規定及措施,僅僅援用農業部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相關的規章制度。

3.2 專家委員會是決策主體
根據《條例》的第九條規定,農業部設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工作是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生產、經營等環節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故農業轉基因生物委員會是農業轉基因技術安全管理的核心。 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由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以及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組成。 因此,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審批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技術官僚為主體的內部決策模式。

3.3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不同于歐美在評價審批階段各個環節頒發的許可證,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規制強調了最終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條例》明確規定轉基因植物種子、利用農業轉基因生物生產的或者含有農業轉基因生物成分的種子、 農藥、獸藥、肥料和添加劑等,在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審定、登記或者評價、審批前,應當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從《條例》的整個法律內容來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基礎性要求,無論是本國的自主研究、生產,還是從國外引進,都必須獲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才能開展下一步的工作。 以我國的轉基因棉花及水稻為例,轉基因棉花和轉基因水稻只有經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安全評價合格后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才能獲得生產、加工及銷售的批準。

3.4 監督處罰機制等同于普通物種
《條例 》 授權農業部及地方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權行使監督管理和處罰權。 《條例》規定,農業部責令從事Ⅲ、Ⅳ級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或中間試驗而未向農業部報告的研究單位暫停研究或者中間試驗,限期改正;如違規進行農業轉基因的研究試驗,根據情節輕重,農業部及地方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條例》 授權按照條例規定對研究試驗單位進行責令停止生產以及罰款。 但是,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監督管理和處置力度基本等同于普通物種和食品的監督。 例如,未經批準擅自從事環境釋放、生產試驗,獲批準未按規定采取安全管理、方法措施或者是超過批準范圍進行試驗的,責令停止試驗,并處以 1 萬元以上 5 萬元以下的罰款。 如果發現農業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動植物和生態環境存在危險時,農業部有權宣布禁止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口,收回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銷毀相關的存在危險的農業轉基因生物。 緊急情況下,農業部對于非法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實施封存和扣押。 由此可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試驗的懲罰機制難以到達后常態科學下所需要的力度,基本等同于普通物種和食品的監管。

3.5 缺乏事前預警和事后處理機制
近年來,我國經歷了一些突發事件,如非典(SARS)、禽流感、地震等,相應的也建立起相關的預警救濟機制。 相比較而言,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過程中的預警救濟機制卻是缺失的。 《條例》第五十四條指出,在研究、試驗、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銷售或者進口、出口農業轉基因生物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造成損害,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但是《條例》并沒有對于出現事故前的應急預案措施以及出現事故后的救濟和處理方式做出明確的規定。 農業轉基因生物所帶來的影響是否有利來自未知的領域,沒有確定的科學事實,也缺乏充分的信息,難以預測。

另一方面,沒有發生既定事實的危害,則事故后的救濟和處理方式難以確定。 這些不確定性因素,構成了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事故前的應急預案措施和事故后的救濟與處理方式的法律規章缺乏的原因。

4 完善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法律法規的政策建議

首先,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與溝通。 我國監管體系不同于歐美的多部門監管,缺乏多部門監管下的相互交流和監督。 我國單部門主導的管理體系有其優勢,也存在一定缺陷。 我國需要借鑒歐美經驗,加強部門間的合作與溝通,從而完善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體系。

其次,促進信息公開透明化和公開渠道多樣化。 無論是在轉基因管理較為寬松的美國還是最為嚴格的歐盟,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是其共有的特征。 而我國傳統上將科技決策局限于很小的科技精英和技術官僚范圍內,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也堵住了公眾參與的渠道。 相關的學者提出建議,需公開科技報告,不僅給其他科學家,也給公眾以知情權。 我國應該也需要參照歐美的做法, 公示申請單位的產前通告和評估意見公布于網絡,為公眾快速、廣泛進入轉基因產品的健康和安全鮮明的元素,經過創意升華,提煉成打造品牌的關鍵材料。 筆者認為,論經濟發展程度,舟山還趕不上上海、杭州、寧波等周邊城市,因此,舟山節慶旅游的品牌定位除了“?!迸c“佛”,應該再加上一個“農”. 既然周邊都是大城市,那么舟山就發展具有特色的農業類的節慶,吸引大城市的旅游者來舟山旅游。

3.3 轉變政府角色,采用市場化運作
政府機關直接包辦旅游節慶具有諸多弊端,例如,政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等各方面資源來支持節慶的舉辦,宣傳方面大多注重公益性,不考慮效益和實際回報,巨大的消耗使原本比較好的節慶活動逐漸停辦。 在節慶旅游中,政府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如確定活動的主題,制定保障措施,加強部門協調,擴大宣傳,但不能干涉節慶旅游的具體細節,應將節慶活動的策劃與舉辦交與市場來運作。 規范的市場是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只有加大市場的規范運作、完善監督機制,才能繁榮節慶旅游市場。

3.4 做好市場宣傳,加強網絡營銷
節慶旅游不僅是舉辦節慶活動,更是對目的地旅游城市的宣傳。 舟山目前舉辦的一些節慶活動,雖然本地居民參與較多,但外來旅游團體參與并不是很多,說明市場宣傳、營銷做得還不夠。 在當今社會,宣傳和營銷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網絡營銷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統計,目前舟山市 14 個旅游節慶中僅有中國海洋文化節、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文化大會這 3 個節慶建立起了專門的網站。 利用舉辦大型活動(體育賽事、商品展銷)的時機設立宣傳牌,打出旅游口號,分發紀念品等形式。 在高速路口、公路兩側、機場候機室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設立旅游標志。 密切各個旅游機構、酒店賓館以及旅游景區的合作,全方位地進行宣傳,互利共贏。 另外,將舟山14 個 旅游節慶中舉辦超過 5 屆 的已初步形成規模的旅游節慶建立起專屬網站,進行有力的宣傳。

3.5 抓住機遇,可持續發展
2009 年 舟山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 ,2011 年 舟山群島新區的設立,這都是機遇。 跨海大橋的通車從根本上改變了舟山的可進入程度,舟山至寧波車程僅為 1 個小時,這就意味著舟山與長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 另外,要想實現節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管理體制上、運作模式上以及開發思路上等有所創新和發展,發動全社會的力量,讓各部門緊密配合,廣大群眾踴躍參與其中,真正把節慶活動辦成一個人民大眾的活動,這樣才會更有利于節慶旅游活動的發展。

4 總結

從目前舟山節慶旅游的發展狀況來看,那些歷史較長的節慶活動至今還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舟山市的節慶旅游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十分棘手,想要在與周邊城市的節慶旅游的較量中脫穎而出,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科學的開發管理、堅持創新、揚長避短,將舟山市的節慶旅游繼續做大做強,帶動旅游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舟山旅游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鳳英。甘肅省節慶旅游發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2] 黃翔。中國節慶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科學,2006,20(1):45-49.
[3] 彭嫦媚。深圳南山節慶旅游品牌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
[4] 戴瑞敏。濰坊市民俗節慶旅游開發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 ,2011.
[5] 周國松。河南省節慶旅游發展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2.
[6] 潘盛俊。河南省節慶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9):60-62.
[7] 吳 倩妮。荊州市節慶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J].長 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8):27-30.
[8] 朱佩軍。旅游節慶是都市旅游的生力軍[J].桂林旅專學報,1998,09(3)。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