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Capsicum annum L.),又叫辣子、海椒、番椒、秦椒、辣茄等,屬于茄科辣椒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辣椒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明朝末年傳入我國,距今已有 300 多年歷史。 辣椒的果實因含有辣椒素而具有辣味,可以增進食欲。 辣椒中維生素 C 的含量高居蔬菜之首。此外。辣椒還含有辣椒紅素、胡蘿卜素、維生素 B2、維生素 B1、礦物質及鈣、鐵等元素,因此,辣椒因特殊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據統計, 我國辣椒種植面積 145 萬 hm2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產國和消費國。 近幾十年來,我國科研工作者已經培育出大量雜交辣椒新品種, 不斷滿足了市場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目前, 生產上使用的辣椒品種中雜交種占90%以上。 我國也是世界上辣椒種子生產基地最大的國家,主要分布在西北、海南、東北、華北、華東等地,生產技術也取得一定突破,每 1 hm2產量在 600~1 200 kg。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甘肅河西地區從事辣椒制種工作,通過總結經驗,我們對雜交辣椒種子生產環節,比如,在辣椒制種基地的選擇、育苗技術、授粉技術、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希望對廣大辣椒種子生產者有所幫助。
1 制種基地的選擇
1.1 選擇合適的良種繁育基地
基地是種子生產的基礎,也是種子繁育的重中之重。 因此選擇適宜的種子繁育基地必將關系到種子生產的成敗。 甘肅河西地區全年無霜期 140 天以上, 日照時數 3 000 h 以上, 夏季日平均溫度在30℃以下,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100 mm,灌溉便利,自然隔離條件好,病蟲害很少暴發,土壤肥沃,適合雜交辣椒種子生產,是全國最理想的制種基地之一。
自然條件對辣椒良種繁育起著關鍵性作用,而制種基地的建設對制種的成敗同樣起著決定性作用。 要建設一個穩定、可靠的制種基地,離不開對當地風土人情、農業結構、農民收入等的了解。 同時,當地勞動力是否充足,制種戶是否友善,農戶知識素養的高低,都將關系到種子生產的成敗。
1.2 種子生產模式
長期以來我們采用的都是“單位+‘中間人'+制種戶”的生產模式。 為保證種子生產的順利進行,我們在制種基地選擇比較有威信、懂農業、懂技術的知識農民作為“中間人”,與他們簽訂合同,用合同來約束“中間人”,再由“中間人”與制種戶簽訂合同。 “中間人”的處是可以解決種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比如,溝通、技術指導、糾紛問題等,能確保種子生產安全進行。
2 雜交種子生產技術
河西地區一般采用露地生產辣椒雜交種。 近些年來,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且需要隔離條件,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 我們一般采用大棚或網室生產,以便種子生產順利進行。
2.1 育苗
父、母本早些年都采用苗床育苗,缺點是定植時父、母本過大,緩苗較慢,不易成活。 現在一般采用日光溫室基質育苗,時間在 2 月中下旬。 育苗前準備好基質, 每 0.05 m3育苗基質中加入 8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5 g 左右,用清水拌勻,基質用手緊握有水溢出,但不流水為宜,過夜備用。每 0.05 m3基質可裝 72 孔穴盤 12 盤, 每穴點入 2 粒飽滿種子,播種后澆透水(母本推后 10 天澆水),提高棚溫,出苗后正常管理。
辣椒出苗后,依土壤墑情和天氣情況,每天澆水 1~2 次,基質營養易隨水流失,因此辣椒出苗 15天后配制營養液噴施,具體配制方法:0.2%尿素+0.2%磷酸二銨+0.1%磷酸二氫鉀。 噴施營養液應在上午進行,同時注意通風,避免病害發生。
2.2 定植
河西地區一般在 4 月 25 日左右定植父本,母本一般在 5 月初晚霜結束后定植。 父、母本定植比例一般為 1∶4(視父本花粉量)。 定植時,667 m2定植父本 700~800 株 (雙株定植), 株距 25 cm, 母本3 200 株(單株定植),株距 37 cm,壟間距 1.1 m,先栽大苗,再栽小苗,每穴 1 株,注意定植深度不超過子葉節為宜,讓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觸。 定植后,晴天每天 10:00 揭棚,17:00 蓋棚,注意通風,保持棚溫不超過 30℃,以利于緩苗[1]。
2.3 授粉技術
辣椒可全天授粉, 一般 6:00~12:00 或 16:00~20:00 進行。 從對椒開始門椒全部摘除, 雄性不育系,待花苞完全展開再授粉,不用去雄,但必須作標記,以防與授粉花混淆[2];普通株系,去雄、授粉、做標記過程一次完成。 授粉合適,花苞的形態特征是燈泡狀未開,花冠發白,手指輕捏時手感松軟,徒手或用鑷子去雄授粉, 去雄時小心不要碰傷柱頭,授粉時將花粉輕輕涂抹在柱頭上。 用不同顏色的細線拴在花梗上、涂抹印色或剝取萼片區別。
2.4 田間管理
①合理安排肥水時間 開始長新葉前,適當控水促進根系發育,一般不進行追肥,防止燒根影響生長。 辣椒追肥一般分 3 次,第一次在辣椒授粉開始前,667 m2用尿素 5 kg、磷酸二銨 10 kg、硫酸鉀5 kg。 第二次在辣椒授粉結束后,每 667 m2按磷酸二銨 15 kg、硫酸鉀 10 kg 進行追施。 第三次在辣椒轉色前,以少量磷鉀肥為主。 每次追肥應結合灌水進行,其他澆水時間應視土壤墑情隨時補充,每次澆水量以不漫過定植穴為宜。
②疫病防治 辣椒疫病屬真菌性病害,母本極易感病,一般在雜交授粉后期發生。 主要為害植株地上部,在葉片、果實蒂部或莖上易產生暗褐色且邊緣不明顯的壞死斑,潮濕時病斑易擴散。 莖基部發病時容易造成全株或部分枝葉萎蔫,發病嚴重時在病部可見稀疏的白色霉層[3]。
辣椒母本授粉前, 在苗莖基部撒上 4%疫病靈顆粒劑 2~3 g,防治疫病,藥效期可以達到 1 個月,或用 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和 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混合進行噴霧或灌根,或交替用 58%雷多米爾·錳鋅 500 倍液、70%代森錳鋅500 倍液、64%殺毒礬 500 倍液和 72%克露 (霜脲·錳鋅)800 倍液或 30%綠得保(堿式硫酸銅) 300 倍液等進行藥劑防治。
棚室可用煙熏法或粉塵法,于發病初期 667 m2用 45%百菌清煙霧劑 300 g 或 5%百菌清粉塵劑1 kg,10 天 1 次,共 2~3 次,或用甲霜·錳鋅、安克·錳鋅、疫克靈、普力克(霜霉威)、撲海因(異菌脲)等防治, 但要注意每種藥劑最好不要連續多次使用,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③白粉病防治 白粉病主要為害辣椒葉片,葉面生黃綠色斑駁,葉背有白色粉狀物,易落葉。 防治時應根據其發病規律、發病時間和發病條件采取適當方法。 河西地區 7 月下旬 8 月上旬為白粉病高發期,須重點防治。
a.化學防治。 授粉結束后,采用 3%多氧清水劑600 倍液和 40%杜邦福星 (氟硅唑)6 000 倍液防治,或交替用 20%粉銹寧(三唑酮)乳油 2 000~3 000 倍液、15%三唑酮乳油 1 000 倍液等,7 天左右噴 1 次,直到控制發病為止。 河西地區一般 7 月下旬至 8 月中下旬為白粉病高發期,應重點防治。
b.物理防治。 授粉結束后將植株底部老葉全部打掉,深翻水溝,打頂,營造一個良好的通風環境,按時澆水,防止干旱引發白粉病,特別應注意立秋前后(7 月 20 日至 8 月 15 日)高溫干旱容易引發白粉病蔓延,造成大量落葉、減產。
2.5 種子采收
母本授粉后 70 天左右, 辣椒變紅且頂部稍稍萎蔫時辣椒種子已正常成熟,應及時采摘,用辣椒取籽機進行取籽,清水漂洗秕籽和雜質,切不要過夜發酵,以防種子發暗失去光澤,在漂洗結束后可進行染色處理或包衣,種子色澤鮮亮且不影響種子發芽率,曬干或烘干,精選,分裝保存。
參考文獻
[1] 常宏.農作物種子生產技術[M].蘭州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陳建忠 ,洪名慶.辣椒雜交制種的授粉技術[J].長江蔬菜 ,2007(2):23.
[3] 王久興.辣椒病蟲害及防治原色圖冊[M].北京 :金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