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是衢州市春季最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隨著近幾年氣候變暖,倒春寒災害導致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倒春寒是衢州早稻播種育秧期、春茶生長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是造成早稻爛種爛秧、春茶嫩葉受凍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前期溫度偏高,后期溫度比常年偏低,會使農作物遭受更大危害。為提高倒春寒預測預警水平,作者通過衢州市 1981 年 ~2010 年觀測資料和 1990 年 ~2013 年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 MICAPS歷史資料,對其天氣氣候特征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所用氣象資料為衢州市全市 5 個縣(市)氣象部門自1981 年~2010 年的 3~4 月日觀測資料;1990 年 ~2013 年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 MICAPS 歷史資料。
1.2 研究方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7959-2011 南方水稻、油菜和柑桔低溫災害]中,雙季早稻倒春寒標準:雙季早稻播種至育秧期間旬平均氣溫低于該旬常年平均值2℃或以上,并低于前旬平均氣溫,則該旬為倒春寒。倒春寒等級分為三級:
輕度倒春寒:-2℃>△Ti>-3.5℃,且 Ti\\(平均值\\) (△Ti 表示旬平均氣溫與歷年同期旬平均氣溫的差值。Ti 表示旬平均氣溫。Ti - 1 表示前一旬平均氣溫。)本文根據上述標準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倒春寒 從圖 1 中可以看出,以衢州本市為例,90 年代發生倒春寒次數最多,其次為 80 年代,2000 年以后發生次數相對少。發生倒春寒概率平均 3 年一次。3 月中旬、下旬發生倒春寒次數最多,4 月上旬、中旬發生次數最少。有的年份一年出現 2 次倒春寒,1987 年 3 月下旬、4 月中旬出現倒春寒;1988 年 3 月上旬、3 月中下旬出現倒春寒;1996 年 3 月中旬、3 月下旬出現倒春寒;2010 年 3 月上旬、4 月上旬出現倒春寒?!緢D略】 分析衢州市 5 個氣象觀測站的氣象資料,統計倒春寒發生頻率,開化縣雖地處山區,但倒春寒發生次數最少,并且 80年代以后沒出現過重度倒春寒,發生輕度倒春寒概率為 58%,發生中度倒春寒概率為 42%;常山縣發生倒春寒次數最多,發生輕度倒春寒概率為 65%,發生中度倒春寒概率為 29%,發生重度倒春寒概率為 6%;江山市發生輕度倒春寒概率為 69%,發生中度倒春寒概率為 25%,發生重度倒春寒概率為 6%;龍游縣發生輕度倒春寒概率為 60%,發生中度倒春寒概率為 33%,發生重度倒春寒概率為 7%;衢州本市發生輕度倒春寒概率為67%,發生中度倒春寒概率為 27%,發生重度倒春寒概率為 6%。 2.2 倒春寒大氣環流特征分析 通過普查倒春寒出現一旬的天氣現象的資料,發現一般情況下,出現倒春寒一旬,至少有 8 天以上為降水天氣。 對 1981 年 ~2010 年衢州市倒春寒的天氣形勢大氣環流分析,從 500 hPa 高度場和溫度場分析,可以看出,倒春寒出現的一旬,(圖 2)高緯地區亞歐大陸上環流較平直,而種地為地區連續受西南氣流的控制,北緯 30 度以南的地區測站風速達12 米 / 秒。低緯地區副熱帶高壓較強,有利于副高西北側西南氣流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輸送。而冷空氣活動頻繁,雖然輕度不強,但冷空氣滯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西南氣流勢均力敵,往往在 850hPa 圖上形成少動的切變線,導致衢州地區維持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天氣?!緢D略】 90 年代發生倒氣候特征春寒次數最多,其次為 80 年代,2000 年以后發生次數相對少。發生倒春寒概率平均 3 年一次,3 月中旬、下旬發生倒春寒次數最多,全市各站輕度發生輕度倒春寒概率為 58%~69%,發生中度倒春寒概率為 25%~42%,發生重度倒春寒概率為 6%~7%。倒春寒出現的一旬,衢州地區維持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大氣環流表現高緯地區亞歐大陸上環流較平直,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氣流強盛,冷空氣活動頻繁,滯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在 850hPa 圖上形成少動的切變線。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作物物候期提前,倒春寒的出現給農民帶來的損失顯而易見,如王春乙等研究發現, 1993 年以來,江南等地早稻低溫爛秧冷凍害面積有所增加。雖然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日益提高,但針對農業氣象災害指標的預報研究還處于起步當中,因此,針對多樣化的農業氣象災害,深入開展災害指標、評估模型、預測預警方法的研究,對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保障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