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有機會從事一個涉農調查,在河南省林州市在走訪調查幾個自然村的過程中,今年農田棄耕現象再度升溫,如何解釋在農業補貼政策持續,國家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業糧食安全問題,卻依舊出現農田大面積棄耕,甚至棄耕面積超過出臺農業補貼政策之前。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當下農民收入呈現日趨多元化的趨勢,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得比例越來越小。
深究不難發現,當前農田棄耕問題只是困擾農村,農業發展綜合問題的表象之一。當前新型城鎮化與農業深化改革存在矛盾利益沖突與矛盾,農民對深化農業現代化改革缺乏動力。未來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怎樣的?如何在發展新型農業過程中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在調查的63家農戶中,農業性收入在家庭經營總收入中,平均占比為2.3%,在談到為什么農田寧可選擇棄耕而不種小麥時,農民普遍表示,持續上漲的化肥,農藥灌溉價格,加上小麥管理繁瑣,而小麥的收購價并不高導致種植小麥幾乎無利可圖,辛辛苦苦管理一畝田能賺到的錢也不過500元,相對于每天近200元的外出務工,棄耕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在被問到如果有人想要承包土地,愿不愿意把地轉讓出去時。令人驚訝的是好多農戶表示寧可土地荒廢,也不愿意將土地轉讓出去。他們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大多農民從事的行業缺少穩定性,他們外出打工沒有固定的單位,也缺少我們所謂的五險一金的各種保障,所以農民還是擔心失去土地后,也失去了自己作為農民的最后保障。
而另一種更令人擔憂的現象則是城鎮化過程中好的耕地被用于城市產業聚集區建設,而一些并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田地則被重新化為耕地。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關于農村土地的流轉方案后,各地對于農村土地未來的流轉,發展方向有了不同的探索。
以調查的村莊為例,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農業大戶來承包土地,然而他們承包土地后的用途不由讓我們擔心,現在這些探索者大多傾向于做水果,林木,特色養殖等附加值高的產業。調查中沒有發現承包土地者以種植糧食作物為未來發展中心。然而2014年國家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農業,強調糧食安全問題。未來高附加值農業是農業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這是否會威脅到糧食安全問題,是否會造成這些新型高附加值農業產業產能過剩。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為什么農民承包了土地卻不愿意種植糧食作物?
顯然種植糧食作物利潤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未來如何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又不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解決。
一是改變現行的農業補貼政策。當前的農業補貼政策對于新形勢下農業發展刺激乏力,農田再度棄耕升溫是最好的證明,那么未來農業補貼政策該怎樣?應該分程度,分種類補貼,對種植糧食作物的大戶,要加大補貼力度,在糧食作物利潤較低的情況下,這些種糧大戶也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而對于發展非糧食作物的農業產業則可分情況,少補甚至不補。充分發揮補貼這一杠桿作用,保證未來農業改革方向仍然能保障糧食安全。
二是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2014年國家出臺的涉農一號文件,也提出要保障在此次農村土地改革中農民的利益。而未來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是方向,只有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農民才愿意把土地轉交出去。如何解決?①嘗試農民可以土地為資本入股這些現代化的農業企業,每年分紅,而不是一次性的將土地出讓出去。②深化農業產業鏈,解決失地農民沒有穩定工作的現象。③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機制。讓失去土地的農民能夠有穩定的工作,并且失業后也能獲得一定的補貼。
三是以城鎮化促農業現代化,以農業現代化促城鎮化。人多地少的現實局面決定了農民不可能從農業中獲得可觀的利益。而城鎮化仍然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城鎮化與農爭地的局面難以短時間改變。那么我們就應該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積極作用。城鎮化過程中可以使更多的農民遷移到有更多機會和更好的保障制度的城市中去,而農村的剩下的一部分農民則可以以農業為生。而農業現代化又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促進城鎮化。
當前農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農田棄耕現象再度升溫只是表象之一,如何解決,有待更多專家學者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