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建筑論文 > > 老君洞主要建筑文化特征與設計要點
老君洞主要建筑文化特征與設計要點
>2024-02-15 09:00:00


1 老君洞建筑群概況與東山門現狀

重慶老君洞道觀建筑群歷史悠久。 道觀創建于隋末唐初時期,明代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重建。 萬歷九年(1574年)冬月拓建山門與三清大殿。 在山門上刻“上清仙界”四字,繪太極圖,更名“太極宮”,亦名“老君洞”. 老君洞坐落于南山之上,密林之間,道觀內外景觀優美,環境清幽,數百年間香火不斷,格局至今保存完好。 在山腰地段設置山門,觀內梯回壁轉,直至位于山頂的南天門,整個建筑群落差達80多m,主要殿堂空間位于老君山的西向坡,建筑多順應山勢走向、垂直于等高線布置,布局有機分散。 整個空間序列可以劃分為明代山門以前、香道為主的序幕階段,明代山門、三清殿圍合的過渡階段,以陡峭石梯聯系明代石刻殿、祖師殿、慈航殿的高潮段,以及以玉皇樓為主的尾聲段。 建筑單體不僅具有巴渝民間建筑清雅宜人的典型風貌,也體現了山地建筑的技術特征,其園林景觀也拙樸自然,特色鮮明,與山體融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思想的具體反映(圖1)。

現有的老君洞東山門作為景區東北側的入口, 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入口標識與配套服務問題:老君洞東山門是車行進入景區的主要入口, 現有的牌樓門與老君洞整體環境建筑尺度不協調, 服務設施也不完善, 不能滿足景區前區服務的需要。 二是集散空間與交通的瓶頸:由于東門廣場緊鄰交通干道龍黃路,廣場空間局促、缺乏停車停留空間,既不能滿足旅游接待需求,也對主干道交通產生不利影響(圖2)。 因而亟需新建的東山門以整合梳理現有入口空間秩序, 同時完善整個建筑群的文化形象。

2 老君洞主要建筑文化特征

老君洞建筑群依山勢而建, 沿石階盤旋而上依次為明代石刻殿、五路財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三清殿(又名玄武殿)、慈航殿(又名觀音殿)、呂祖殿、七真殿、五百靈官殿和玉皇殿等。 由于觀內建筑修建年代不一,建筑群呈現出豐富的宗教地域文化特征。

西山門建于明代,為隨墻式牌樓門,平面八字形,形成空間圍合,面闊11m,進深7m,高10m,墻頭呈弧線,俗稱“貓拱背”. 西山門靠崖而建,門前扇形石階如覆水般落下,別具一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圖 3)。 整體造型精美,色彩鮮艷,保存完好。三清殿建于明萬歷年,清乾隆年重建。 建筑主殿位于高臺之上,坐東朝西,中軸對稱(圖 4)。 主體建筑屋頂歇山,面闊3開間,24m,進深18m,前出抱廈。 兩側鐘鼓樓為重演歇山頂。 三清殿經過落架大修主體基本保持原樣。 采用穿斗式與抬梁式相組合的構架方式,抬梁構架直接采用原木,截面尺寸比方形梁要小得多,且不采用取直等工序,保持木材原有的彎曲度,用以抵抗梁的部分繞度,形成梁中高梁端低造型。 歇山頂做法與《清式營造則例》不同,其歇山構架不做收山處理 ,構造方式簡單,具有鮮明的巴蜀地域特色。 去掉了草架柱、踏腳木等構件,同時對結構進行了一定的簡化處理, 用山墻面的穿斗構架代替歇山構架, 用山柱或瓜柱代替草架柱。 大殿撐拱斷面呈矩形,采用雙面浮雕形式。 檐下柱枋之間用雀替進行裝飾,其上雕刻象征吉瑞的動植物圖案,大大增強了外檐的藝術效果。 木檻墻上雕刻了道教人物故事,有很強的宗教氛圍。 屋脊裝飾以灰塑屋脊為主,正脊、垂脊、翼角等部分的樣式富于地方特色,鴟尾、飛魚、龍鳳、卷草等脊飾生動活潑。 脊飾中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處理手法是將碎瓷片均勻貼于正脊表面, 從而構成灰白相間的圖案效果,極具巴蜀地方特色。 殿前有五龍捧圣浮雕石碑一塊,雕刻細致,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佳品。

明代石刻殿建于2003年,是典型摩崖建筑,崖壁上有明代雕鑿的巨幅石刻,內容有觀音救八難、文王訪賢等宗教故事,為市級文物。 建筑為保護崖壁石刻而造,主殿靠崖,面闊三間形似牌樓門,無門窗,屋頂歇山與崖壁相接,兩側有偏殿,中軸對稱。 建筑與環境關系處理得十分巧妙(圖 5)。

慈航殿始建于明萬歷九年,1994年重建,以洞為殿,洞外配堂,歇山頂,殿前平臺部分出挑,與地形關系密切。

總而言之,老君洞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色,綜合采用錯疊、吊腳、出挑、靠崖、架空、筑臺等方式與環境相生相長。 建筑不僅體現巴渝建筑清雅樸素的風格風貌,也體現了山地建筑的技術特征。 建筑類型多樣,屋頂形式豐富,另有大量保存完好反映道教義理的灰塑、彩畫、木雕、石雕等。 這些建筑與景觀共同構成了老君洞道觀完整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資源系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1].

3 東山門設計理念與空間布局

東山門設計注重與老君洞歷史建筑群及其環境整體風貌協調;挖掘巴渝地域建筑特色與老君洞道教建筑特色;利用老君洞道觀現有文物及自然環境優勢, 滿足文化旅游和道觀配套使用功能需求。

3.1 因勢利導的環境策略

東山門與廣場作為道觀景區門戶, 需滿足道觀對外服務、文化展示、紀念商品售賣、景區入口管理、停車、集散等功能。

為提升老君洞東山門整體形象,需拆除現有山門建筑,并在原址上擴大廣場范圍,形成與環境統一、協調,且具有道教風格地域特色的山門建筑空間 (圖6) .

擴大優化入口廣場,利用地形布置車庫。尊重場地環境,保留廣場標高,對東山門前區廣場進行擴建,并以標志性牌坊作為前區引導,形成有效的半圍合空間,起集散停留作用。 廣場下方布置兩層地下停車庫,融入自然生態環境中,滿足旅游停車需求,實現了人車分流,并緩解東門廣場的壓力,消除交通安全隱患。

道家文化與地域特色的環境整治。 廣場結合自然地形,運用吊腳、架空等方式與自然互動。 原有山體護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結合環境整治對護坡進行結構優化和表面裝飾,雕刻展現道家文化塑像,體現道家神韻。

3.2 層次分明的軸線序列

山林道教建筑中,山門是通向主體建筑群重要的“導引空間”,這一空間作為山林道教建筑整體序列的引子,好似樂章的前奏。 一方面培蘊香客游眾的情緒和興致;另一方面通過象征由塵至境的步道,循序漸進到達主體建筑群[2].

東山門空間布局理念強調人工與自然要素相結合, 營造出豐富的環境氛圍,使得自然與人文環境相得益彰。 強化原有軸線方向,整合地面建筑功能,布局合理規整。 建筑布局-橫-順,通過牌坊、門樓、歇山、自然山體等元素界定空間、豐富場景、強化層次;形成“前區廣場-牌坊-圍合廣場-門樓(靈官殿)-觀景平臺-蹬道”的空間序列(圖8、圖9)。

3.3 “起承轉合”的路徑導引

山林道教建筑的空間可分為導引空間和膜拜空間,從其結構章法來看,導引空間是由“起、承、轉”三部分組成的,是山林道教建筑的前奏;而膜拜空間(即主要殿堂)為山林道教建筑的高潮,也是整個序列中“合”的部分。 導引空間為到達主要膜拜間作情感上的渲染和鋪墊,起著由俗入清、漸入佳境的作用[3].

3.3.1 “起”---寓情于景的石牌坊

牌坊是種門洞式單體建筑,從建筑學角度上看,任何建筑都是空間和環境的藝術,牌坊作為建筑自然也不例外,它不僅本身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而且在創造空間和環境藝術價值上,也有獨到之處[4].

整個空間序列起于入口石牌坊。 巴渝地區道教入口牌坊運用并不多見,老君洞東山門原有牌坊在造型上頗具特色(圖10),新建的老君洞東山門延續了這一設計:三開間四柱三重檐石牌坊(圖11),于臺階之上,高10.9m,寬9m,結合地域特色軒棚屋頂,灰色素筒瓦屋面,整體樸素自然。 牌樓中間為“老君洞”牌匾,中間保留原有“道教川東第一叢林”十個大字,字跡遒勁有力,氣勢非凡, 兩側刻有楹聯《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體現道觀特色,突出人文氣息,又為香客游眾進入老君洞作了心靈上的渲染和鋪墊。

3.3.2 “承”--- 單一院落的內向聚合

山門多取諧音“三門”,意義是指進入山門之后,通過三界,才能真正成為道士。 這“三門”的設計使得道教建筑擁有了自己固有的風格和傳統布局格式的形成, 從而使道教建筑的布局圍繞“三門”展開,保證了建筑群體的整體性。

山門殿采用門樓結合, 重檐歇山形式, 結合自然地形布局。 山門北側附屬服務用房與主體門樓建筑,一橫一順的“L”型建筑布局, 與南面自然山體和山門牌坊共同圍合成山門殿廣場。 此廣場形成較為封閉的內聚環境,強調院落的內向聚合作用和公共性, 使人們在游覽之時能夠專心觀看在此之中的建筑與人工景觀,同時可以有效地組織各種文化活動。

3.3.3 “轉與合”---順應自然的觀景平臺、蹬道

山門廣場由于場地有限,為創造室外平臺活動空間,以吊層的形式形成后區廣場空間,提供視野開闊的觀景平臺。 同時在視覺體驗上,穿過門樓殿內空間,從狹窄幽暗到開敞明朗,形成開敞與內聚交替的空間序列體驗。 一覽山下景觀,豁然開朗,此平臺也是空間由人工轉向自然環境的重要節點。

道教建筑群以蹬道來承接空間:有的丹階千級,如登天梯;有的俯臨深壑,須循崖而上;有的山嶺相迭,要盤旋而登,全憑隨機應變,因境而成[5]. 山門殿后,地勢陡峻,以一條狹窄而陡長連續踏步來實現轉折,休整崖壁與原有山道相融合, 最小限度地改造場地。

游客在香道上或仰視道觀或俯視山景,氣勢宏偉壯麗,拾級而上經過一陣艱難的攀登頂峰,達到勝境。

4 結合道教文化與地域特色的建筑造型

采用傳統建筑形式風貌,是協調新老建筑特別是中國傳統建筑最為有效的方法。 在東山門建筑設計中,借鑒傳統建筑的形式特征,從空間形態、體量尺度、屋頂形式到建筑營造手法及細部裝飾等方面進行協調處理, 使得新建筑的風格風貌與老君洞整體環境協調、

4.1建筑組合與空間特征-門樓

門樓是城墩臺上造樓,有臺座、臺墩,主要用于城墻、宮殿或者關隘的入口、古代門樓具有防御功能,形成制高點,同時其威武的氣勢有標志與象征的作用、若將道觀與佛寺相比,其宮門相當于佛寺的三門或稱山門網、老君洞東山門創作采用門樓結合,重檐歇山結合自然地形布局、門樓依山崖而建,門樓正面開有三洞象征三界,進入此門即為跳出三界之意、門樓上方為靈官殿和觀景亭,對稱布局;屋頂重檐歇山,錯落有致,輕盈靈動.

4.2地域建筑形式-附崖、吊腳

山地的復雜性和脆弱性給建筑師帶來了挑戰與機會,只有充分尊重山地特征,并將原有場地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景觀優勢的建筑,才有了與山地共存的基礎17、東山門的主體建筑,借鑒老君洞明代石刻殿的建筑方式、山門殿一側緊貼崖壁,留出了殿前臺地空間,用作香客參拜、逗留觀景等、受場地條件的局限,采用附崖、吊腳等方式,把建筑主體貼在崖壁上,附屬部分吊JI}P到山崖,爭取最大的使用空間(圖12)、既滿足核心院落對場地空間的要求,又不拘一格借用地形關系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

4.3豐富多變的屋頂形態

屋頂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單體建筑三大構成中最具特色的要素,也是傳統建筑審美的視覺中心、通過屋頂的構造增大建1門在屋頂空間形態和組合設計中充分借鑒老君洞建筑群的屋頂處理手法,創造出與環境協調統一的屋頂組合形態、山門主體為歇山,兩邊對稱布局四角攢尖亭,中間以連廊相連、主體建筑突出威嚴對稱、另一附屬建筑也為歇山、向山坡披檐吊腳,附屬建筑融入環境,層次分明形成錯落有致的屋面組合(圖13).

4.4地域建筑的材料特征

東山門建筑主體為紅色,與三清殿色彩協調(圖14),灰色素筒瓦、原木色門窗,反映出巴渝傳統建筑雅致樸實的材料質感,門樓基座為灰色仿青石面磚,強調門樓基座的厚重、鋪地、臺階及??沧o坡等為采用青石板,其紋理自然、質感厚重,能很好地與自然環境取得協調一致、在建筑裝修和色彩的格調上,輕淡雅致,圖案及用色均較節制,體現了雅致樸實的地域文化風格、特別是變廢為寶的碎瓷片鑲飾表面的脊飾做法,更能看出樸實率直的審美意趣。 建筑結構形式采用鋼筋混凝土建構傳統空間形態,利用其高強度抗震等優點,建構山門主體建筑及吊腳部分,結構安全可靠;靈官殿兩側景觀亭為木結構,體現木材的輕盈靈巧(圖15)。

5 結語

重慶老君洞歷史建筑群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和環境具有巴蜀地區山地祠廟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通過挖掘老君洞建筑自身特點總結巴渝地區傳統建筑藝術手法作為設計創作的基礎、東山門的設計改造探索了新建建筑與歷史環境協調的方法,梳理整合原有建筑空間以滿足服務集散需求,利用宗教文化元素強化建筑群文化形象?!緢D略】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