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003年頒布實施《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及其細則,人性化與專業化的救助制度從此取代強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城市收容所迅速調整為城市救助站[1].2006年民政部發布施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范》,各地相繼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分中心,及街頭服務點、社區服務點。近年來各地城市社會救助管理工作把對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婦女兒童的維權、庇護工作也納入工作范圍。因此城市社會救助建筑從救助功能方面可以分類為城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家庭暴力援助中心等。為方便管理與資源共享,這些建筑在實際選址與建設中常常形成了相對獨立又聯系緊密的建筑群體,救助建筑形成向功能復合型轉變的趨勢。隨著救助建筑由封閉式管理模式向服務性模式的轉變,救助建筑室外空間環境的設計方法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與提高;同時因為救助建筑沒有專門的設計規范,對救助建筑空間環境設計特征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建筑規模與選址的影響
1.1建筑規模對室外環境總體布局的影響
國內將城市社會救助站從低到高分為三個等級:國家三級、國家二級和國家一級。民政部2012年實施發布的《救助管理機構評定標準》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范》均涉及到救助建筑室外環境的規模核定問題,調研發現新建救助建筑的人均室外活動面積指標接近10㎡/床,改擴建救助建筑的指標則明顯偏低(表1)。因此設計中對建筑與室外環境的空間關系進行合理布局,充分拓展受助人員室外活動場地變得更為重要。救助建筑室外場地規模較小時,建筑形體與場地可呈嵌合關系,場地形成多個圍合或半圍合庭院,建筑底層可局部架空向場地延伸,同時通過場地的功能復合運用增加受助人員室外活動空間;救助建筑場地規模較大時,建筑形體布局可以相對松散,室外活動場地可較為集中,同時考慮根據受助人員類別對場地進行針對性分隔。
1.2建筑選址對室外環境總體布局的影響
救助建筑基地選址如位于城市環境中,基地不宜鄰近喧鬧的商業街區、城市重要標志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亦不宜鄰接即將開工建設或正在建設的開發地段。如遇上述情況,可采取綠化、水體等手段減少噪聲、揚塵對基地的影響,并進行一定的視線遮擋。在救助站附近有游樂設施、開放公園,則可適當減少兒童活動器械和活動場地面積并且組織受助者到開放公園等進行活動,在基地附近有停車場、停車樓等,可適量減少基地內的室外車位數量。
救助建筑基地選址如位于鄉村環境中,基地鄰近山體、丘陵時,要避免雨水匯集對室外場地的影響,場地設計和視線方向要配合山勢,避免山體對受助者產生過于封閉的體驗。救助建筑基地鄰近開闊水面、大型河流時,場地設計可以利用水面形成開放的景觀,但同時要注意設計中安全防護措施的完善。
2.室外空間環境主要構成要素及設計特征分析
2.1室外空間環境主要構成要素包括:(1)道路:包括車行道路、人行道路。(2)空間圍護界面:包括建筑外墻、欄桿、基地圍墻、綠籬、樹叢等。(3)室外場地:包括基地出入口廣場、室外停車場、庭院、室外活動鋪裝地面等。(4)綠化景觀:包括灌木、喬木、草地、水體、種植園地等。(5)景觀小品及活動設施:包括雕塑、景墻、亭子、花架、器械活動設施、戲水設施等。
2.2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室外場地圍護界面較為封閉;活動場地空間分隔不明確;不同人群使用的室外活動場地可識別性較低;場地內活動設施不齊全;室外空間形態過于單調等等。
2.3各個要素的設計特征分析:在室外環境功能設置與空間布局方面,有別于一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救助建筑在滿足被救助者基本生活需求與人身安全的同時,還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公共活動空間。救助建筑必須考慮救助對象的心理行為規律,在防傷害設計、無障礙設計、安全疏散設計等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
2.3.1道路:道路設計需保證救助車輛能在基地出入口就近???;道路系統應簡明通暢,具有明確方向感與可識別性,以便于受助者識別與記憶;道路系統應避免人車混行,車行道不應穿越受助者生活區。
2.3.2空間圍護界面:空間圍護界面不應使用有尖銳突出物的做法,構筑物陽角部分須做圓角處理;基地圍墻應具有一定的通透性,避免全封閉圍墻以減少場地的封閉感,基地邊界可以采取圍墻與綠化、水體相結合的形式;建筑外墻與場地宜設置一些過渡空間,如采用底層架空、柱廊等形式;可以采用坡道聯系建筑與室外場地,滿足各年齡層使用人群以及殘障人士需求。
2.3.3室外場地:基地出入口需保證其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靈活性,方便受助人員尋找;不同受助人群的室外活動場地應具有場所感與可識別性;小型活動場地應選擇運動強度較小、占用場地較少的項目(如羽毛球場、籃排球和網球等),主要以愉悅身心為目的,以避免劇烈運動帶來的身體撞擊。老年受助人員室外活動場地應有利于老年人的自然交往,適應老人強身活動和娛樂消遣,有良好的日照與小氣候環境,同時力求靠近老年受助者居住空間。未成年受助人員活動場地的位置應緊鄰居住空間或有直接而不受干擾的通道,應與其他運動項目的用地分隔開來,與機動車道保持一定距離,距離不夠時應加設圍護隔離措施。
2.3.4綠化景觀:綠色植物需選擇無刺、無毒、無刺激性氣味的品種,有彩化、凈化功能且富于季節變化,有助于緩解受助者情緒;為了夏季遮陰需要,可以在室外活動場地四周局部種植高大喬木,下層配置耐陰花灌木,從而形成一定的綠化密度與層次;可將綠化與水景相結合,利用噴泉的水聲可以起到掩蔽噪聲的作用,水體形式可以分為線狀與面狀,面狀水體可以分割場地,包括方形、弧形以及兩者相結合等形式,其中弧形更具有凝聚力,對受助人員的心理有較為積極的作用。
2.3.5景觀小品及活動設施:對于未成年受助人員,需要引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及對知識的興趣,可以采用知識型(例如木質音樂矮墻)、科技型(例如地球儀雕塑)以及趣味性的雕塑;固定的運動器械有助于促進平衡感與運動能力的提升,器械色彩以鮮艷醒目為佳,在布置時應注意器械之間的間距,間距太小可能會有危險;在光照充足的活動場地可以布置種植園地、玻璃溫室等,培養受助人員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室外活動場地配備必要的市政設備設施時,設備設施的尖銳、突出部分需做弧形處理,設備設施無裸露電線和危險懸垂物,場地周圍無明顯持續噪聲。
3.室外空間環境設計方法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對受助人員的心理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受助人員除流浪、乞討成年人外,還包括老人、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大多持有既尋求庇護又追求自由的心理狀態,有些受助者因心理、生理等各種原因,對工作人員提出無理要求或辱罵、毆打甚至進行自殘。
救助工作完成后受助人員離開時心理與情緒狀應該是穩定的,并且身體達到一定的健康標準,因此救助建筑需要創造多樣化的室外空間環境以適應不同受助人員的心理要求與環境選擇,需要室外活動場地動靜分區以適用于不同人群,減少建筑構件或構筑物帶給受助者的監禁感,通過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的更新給受助者帶來親切感,同時以促進受助者與社會工作者的交流為目的對場地進行合理規劃,靈活布置各種互動設施。
四川綿竹市救助站較好地體現了人性化設計的特點,室外空間環境設計較為出色。該建筑在平面功能上充分考慮受助者性別和年齡差異,將受助區的宿舍和餐廳按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未成年區劃分成相對獨立的庭院,通過建筑的圍合、庭院空間形態的變化、植株的配置、墻面肌理的搭配來豐富使用者的感官體驗。場地的圍墻和防護欄一改以往類似監獄一樣高墻鐵絲網的冷酷形態,采用尺度宜人的深色陶土磚貼面,防護欄采用扁鐵和不銹鋼圓管編織成富于格網韻律的防護花格窗,結合建筑白色粉刷墻面,庭院郁蔥的常青樹,入口小巧活潑的月亮門,使人立即產生親切感,體現了人性化的關懷。
3.2場地復合運用設計
當救助建筑室外場地較為緊張時,可以運用場地復合的方法達到提高用地效率的目標。場地功能的復合運用包括:消防回車場與室外活動場地的復合運用;消防水池與景觀的復合運用;屋頂平臺的綜合運用;露天活動場所與交流場地的復合運用;停車場地與綠地的復合運用等。 消防回車場在平時用作室外活動場地的典型案例有荊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屋頂平臺的綜合利用表現為利用低層建筑的屋面布置花壇、陽光房及休憩座椅,使受助者感受到類家庭式居住環境的親切氣氛。露天活動場所與交流場地的復合運用可以是以花架圍合的半圓形露天劇場,具有很強的向心性和凝聚力,同時劇場坡地上種植大片草坪可供受助者休憩并享受陽光,對受助者的心理康復有積極的影響,也可以促進受助者之間或受助者與工作人員的交流。
3.3創造多樣化的室外空間
在滿足空間功能要求的基礎上,空間的變化宜有一定規律;空間尺度宜分別適應老人、未成年人和成人的生理要求;空間界面的設計可以形成開敞與封閉的變化、豎向高差變化、空間連接與分隔形式的變化;室外場地空間形態的形狀不宜過于單一,空間形態組合可以形成疊加與交錯、集聚與擴散、分離與吸引、重復與韻律等多種變化,以求營造活潑輕松的空間氛圍,有助于安撫受助者的心理,空間形態也不宜過度地追求復雜的變化,避免使用者產生混亂感。
3.4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策略
在救助建筑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受助人員室外活動場地調整建筑形體布局,采用半圍合庭院、底層架空、淺水池等手段改善建筑的小氣候,也提倡采用一些被動式太陽能的處理方式比如蓄熱體、陽光房等。這些設計手法可以和救助建筑的具體功能結合起來,陽光房可以用作救助建筑的活動室,底層架空可以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留出大面積的場地作為活動空間,室外淺水池可以與建筑的景觀結合并緩和受助人員對建筑環境的心理感受。例如美國達拉斯救助站采用底層架空的連接體,既適應了當地氣候需求,又將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
4.結語
城市社會救助建筑室外空間環境的設計現狀并不容樂觀,分析其中的原因,部分是相關研究的缺失,但更多是建設過程中滿足于完善建筑主體的功能設置,而忽視室外空間環境對受助人員心理的積極作用,因此對救助建筑室外空間環境的研究還需要結合行為學、設計心理學進一步探索與總結其設計規律。
參考文獻:
[1]高中華。 從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的變遷[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27(06):86-93+127-128.
[2]殷偉韜,張宏。 綿竹市救助站的人性化設計[J]. 建筑與文化,2010,(09):90-91.
[3]鄧翔,莊程宇,劉偉。 狹處逢生--荊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設計[J]. 建筑學報,2010,(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