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建筑空間設計中暴露手法的運用
【引言 第一章】建筑空間創新設計探析緒論
【第二章】 “暴露”手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建筑空間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現實意義
【第四章】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結語/參考文獻】空間設計中建筑材料暴露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語
建筑空間的設計語言需要通過強有力的媒介表達出來,“暴露”作為建筑空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應該得到設計者的重視和關注。當然,作為現代設計的代表之一,人們對于“暴露”這種建筑空間設計手法的表現形式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
如果這種表達方式能夠在設計中盡可能的摒棄突兀和另類,進行設計系統內的優化整合,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具備了代表兼具傳統與時尚的特點。只有這樣,這種設計手法才最終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并欣賞,與社會歷史文化融為一體,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使建筑空間的設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那么,這樣的設計表達方式就有著其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成為建筑空間設計中的一個無法取代的表達方式。面對同樣的設計,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暗示?!氨┞丁钡脑O計表達方式能夠更直接更大膽的展現出設計效果,通過建筑材料的運用、特殊的設計和施工工藝在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目光,滿足不同的建筑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展示和表現出不同的設計效果。
同時,隨著建筑行業的日趨完善和發展,這種表達方式通過設計思維的調整,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設計的表現形式本身,更多的是設計觀念上的轉變和設計思維上的創新。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樣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中也對其有著可持續性的要求。這樣的設計表現手法能夠使材料達到經濟與美觀相融合的效應,使建筑空間的設計有更多的創新點和發展方向。這就要求設計師們要在充分的理解建筑空間設計的前提條件下,充分的尊重社會文化發展歷史,根據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情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分析建筑空間的設計如何滿足需要,在系統的建筑空間設計中找到符合其本質的創作規律。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建筑材料“暴露”手法是一種在設計思維上促進創新與發散,從而達到設計觀念上發生轉變的設計形式,能夠通過設計手法的表達來滿足不同的空間使用者的需求。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設計手法,這樣的設計手法必將傳承和發揚現有的建筑空間設計理念,為建筑空間的設計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沈福煦。建筑設計手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楊秉德。建筑設計方法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張楠。當代建筑創作手法解析:多元+聚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劉松茯。李靜薇。扎哈·哈迪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劉松茯。孫巍巍。雷姆·庫哈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6]劉松茯。程世卓。理查德·羅杰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7]劉松茯。李鴿。弗蘭克·蓋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8]劉先覺主編。當代建筑理論:建筑結合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新成就[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9]曾堅。當代世界先鋒建筑的設計觀念--變異、軟化、背景、啟迪[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10]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11][日]小林克弘。建筑構成手法[M].程志華,王小盾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12][英]布萊恩·勞森。設計師怎么思考--解密設計[M].王小東,段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13][德]史帝希。建筑表皮[M].賈子光,張磊,姜奇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14][美]朱瑞克。建筑表皮:設計師與藝術家的設計元素[M].劉冠男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15]丁治宇。當代動態建筑設計手法研究--基于外部環境中的分析[D].南京:東南大學,2006.
[16]張欣。黃瓊。醫療建筑環境的藝術性趨向與商業化設計手法的運用[J].建筑師,2005(10)。
[17]李艾芳。趙晗。褚童洲?!盎铱臻g”在建筑中的應用及設計手法[J].熱帶建筑 2006(12)。
[18]劉虎。意境與空間[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9]鄭嘉寧。當代建筑立面形象設計中的新手法[J].建筑學報 1998(1)。
[20]阮忠。從邊緣說起--略論當代建筑立面設計的幾種手法[J].世界建筑,2006(6)。
[21]丹納、博雷譯。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子藝出版社,1991.
[22] 田自秉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5.
[23] 楊東江。中國室內設計師年鑒[G].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4] E.H·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D].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
[25] 洛倫佐主編。家庭工作室的設計與裝飾[J].周瑞生譯。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6] 王福川編著?,F代建筑裝修材料及施工[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7] 扶國。當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感情特點及設計手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1.
[28] 祝崢。陳綱倫。高技派建筑之蛻變[J].中華建筑,1998.
[29]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后記
三年前,我懷著對東北師范大學的向往與期待再一次踏入校園。三年后,伴隨著“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鞭策,我即將從這里走向社會,走入工作崗位。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給了我非常多的幫助,整個論文從收集寫作素材開始大約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對于我來說每前進一步都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收獲了豐富的知識、積累了寫作經驗,讓我受益匪淺。三年的碩士學習教會我很多道理,為我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在今后走入社會時增添一份自信,能夠更加有底氣。
在此,要對我的恩師--劉學文老師,致以最深的感謝。三年的時間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您的教誨將助我我今后的人生路程更加平坦,這將是我人生中最為寶貴的一段學習經歷。
即將結束這寶貴的學習生活,相信等待我的是一片充滿機遇、風險與快樂的土地,帶著母校賦予我的一切,我將不畏艱難,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