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自“感恩”一詞最早出現于《三國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币詠硪延薪鼉汕甑臍v史?!冬F代漢語詞典》中把“感恩”定義為“對別人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文化在西方也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甚至形成了關于感恩的宗教儀式以及相應的節日等。
一、感恩與感恩心理結構
1. 感恩的內涵。英文(Gratitude)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本義是人應該感謝上帝賜予人類賴以生存的面包和水,解釋為恩惠、令人愉快的?!杜=蜃值洹钒选案卸鳌倍x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對感恩的闡釋也很多,在哲學上,亞當·斯密將其定義為報答別人的情感,康德認為是贈與別人榮譽。在人類學上,人類學家解釋其為“禮物的本質”.在社會學上,社會學家認為感恩是一種道德強化物和人格財產。心理學對感恩的定義雖各有側重,但是主要傾向于從意識、情感和行為這三個方面來理解感恩心理。
所以,要搞清楚感恩的內涵,首先要弄清楚感恩是如何產生的。
感恩的源動力來自于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個體的宗教信仰。世界主要的幾種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給信徒傳遞感恩的信仰,使之成為信徒對至上至圣者敬仰崇拜的宗教感情,也是宗教信徒感恩意識普遍強于無信仰者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個是個體的自我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感恩思想形成的動力。當個體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感恩行為帶來的良好社會評價效果使得個體可以獲得更大的精神滿足,這就使得個體在主觀上萌發感恩情緒。第三個是受惠所產生的積極后果,受惠者在獲得他人的幫助之后有了積極的感知結果,把這種積極結果傳遞出去就成了感恩產生的基礎。綜合起來,本研究認為感恩是個體對給予自己恩惠的外界產生積極情緒體驗的認知過程和反饋過程。
2. 感恩心理結構三元素?,F有的感恩理論主要包括社會認知理論、拓展建構理論、道德情感理論等,綜合眾多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從感恩認知、感恩情緒、感恩行為三個方面研究感恩心理結構。感恩認知。Lazarus(1994)的感恩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感恩是一種人際共情情緒。個體感恩的形成與發展取決于其自身的共情能力。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的社會認知理論研究者們提出個體會對感恩認知做出三方面的評價:
(1)施惠者做出此項施惠行為付出的代價多少;(2)該恩惠的價值大??;(3)施惠者行為是真誠無私還是另有所圖。感恩情緒。Fredrickson(1998,2001)提出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指出感恩作為個體的積極情緒特質對感恩認知具有啟動和拓展效應。Fredrickson等人(2004)及McCullough等人(2002)支持的積極情緒理論認為,感恩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積極情緒特質。
感恩行為。McCullough等人(2001)提出的道德情感理論認為,施惠者對受惠者的親社會行為使受惠者產生積極的感恩情緒,這種情緒促進受惠者的親社會行為,并加強施惠者的親社會行為。因此,本研究把個體由感恩情緒所誘發的親社會行為稱為感恩行為。
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結合該理論,本研究認為感恩心理結構的三個元素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個系統。據此,我們提出感恩的結構模型假設(圖1):感恩認知是對環境的認知評價;感恩情緒是個體對感恩認知的具體表現;感恩行為是行為的具體行動。
綜合來看,感恩認知是指主體已有的價值觀念在感恩事例刺激下所產生的效價反應,也就是對施惠、受惠過程中的人際關系、感恩價值進行評判做出選擇的過程。感恩情緒是主體在認知過程中對感恩行為(事件)所引起的情緒體驗,包括引起積極行為的情緒正能量和引起消極行為的情緒負能量。感恩行為是指主體根據價值判斷做出的行為選擇,即感恩實踐行動。
3. 感恩心理作用機制。一個完整的感恩心理和感恩行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但其內部具體的運行關聯機制卻各有不同。在特定的感恩條件下,感恩心理三角模型主要沿“感恩認知--感恩情緒--感恩行為”的一元決定模式進行;在連續感恩情境條件下,三角模型將主要沿循感恩意識、感恩情緒和感恩行為三者交互作用的模式。
因而,在感恩三角模型里,三個元素是相互影響的,可以從任意一個元素出發沿正反方向運行,和人的思想行為模式一樣是復雜的,而不是單向進行的。根據感恩主體角色不同,受惠者的感恩心理機制是感恩認知--感恩情緒--感恩行為的動態過程,施惠者的心理機制是感恩行為--感恩認知--感恩情緒的動態過程。
從受惠者作為感恩主體的角色來看,顯然,感恩認知是感恩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主體內心產生了因受惠而愿意尋求報答的心理要求和趨向,才會萌發感恩意識,才能進一步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最終實施積極的感恩行為。感恩情緒是感恩行為的直接動力,主體如果能在感恩中獲得內心的喜悅和滿足,在積極的心理感受上就會產生更加認同感恩價值的情緒并付諸行動。感恩行為則是感恩認知和體驗情緒的載體。
二、感恩教育及其作用機制
感恩不只是對父母撫育之恩的回饋,更是一個人應當具有的健全人格,是立足于社會的自尊意識和責任意識。
因而,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有助于啟迪大學生的回報意識,發展健全的人格品質,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1. 感恩教育的內涵。感恩雖然根源于人的本質規定性,但感恩并非是與生俱來的顯意識和行為,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從而使感恩成為人的一種心態、一種品德、一種責任,并且外化為感恩的行為。因而,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從人的本質屬性出發,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引導受教育者在從自然、他人和社會那里獲得便利或幫助之后,在其內心燃起真誠感激的道德認知,并希望采取一定形式予以回饋的行為。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開發大學生情商的教育,是一種尋求共鳴的情感教育,是樹立人格品質的道德教育,回歸人性本真的人性教育,是情感、道德和人性三者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教育。
2. 感恩教育對感恩心理的作用機制。感恩教育對感恩心理的干預,主要是通過引導大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建立感恩價值觀、鼓勵實施感恩行為這三種形式完成的。目前,學界對感恩教育的層次認可差異不大,一般認為大致可以分為認知層次、情感層次和實踐層次。那么,根據這三個層次,可以歸納出感恩教育干預感恩心理的三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引導主體形成感恩認知階段,因為只有主體在內心認可受到來自外界的恩惠,才能在其靈魂深處打下感恩的認知基礎。第二個階段是塑造主體感恩情緒階段,在認知的基礎上給主體帶去情緒上的快樂幸福的享受,才會使主體樂于接受和實施感恩行為,因而也是感恩教育能否成功最關鍵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鼓勵實施感恩行為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成功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主體有了正確的感恩認知,體驗了積極的情感享受,可以產生積極的感恩實踐行為。
三、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心理干預途徑
通過對感恩心理以及感恩教育對感恩心理的作用機制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縱向上應在三個階段實施感恩教育:第一形成感恩認知,第二強化感恩情緒,第三促成感恩行為。具體而言,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需要構建一個統籌協調的立體式教育網絡,需要學校、社會以及個人共同努力而形成感恩教育體系,需要教育者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
1. 形成正確的感恩認知。大學生處于從少年轉向青年的重要人生階段,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感恩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大學生的感恩認知。作為大學生,應該有比較明確的自我觀念,同時也要知曉自己獲得的哪些是來自他人的幫助。那么,只要是他人出于真誠或者無私的幫助,不管其對自己的價值有多大,都要予以感謝,一定要形成對他人幫助的真誠感激的道德認同。通過有意識地形成感恩認知,使大學生認識到并肯定外界給予的幫助,為感恩行為奠定情感基礎。
2. 強化積極的感恩情緒。感恩情緒是受教育者一種積極的主觀的情感體驗,但是如果這種情感體驗轉瞬即逝,則基本不會引起進一步的行為。在實施感恩教育時,要強化大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使他們體驗到這種得到他人幫助之后的快樂感受。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因為自己得到他人或外界的幫助,感到十分幸福,那么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人,那同樣會給其他人帶來快樂與幸?!,F在我們所欠缺的正是這樣的情感體驗,很多大學生在接受他人或外界的幫助的時候,只停留在感恩認知的階段,這樣就難以進一步付諸感恩行動。因此,學??梢圆扇”容^多樣的形式,比如召開感恩主題班會等,讓大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另外在大學生感恩情緒體驗上,社會也應該發揮積極作用,大力弘揚感恩正能量,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3. 促成適當的感恩行為。己所欲,施于人,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有活力的青年群體,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他人,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價值。參與志愿者活動、組織圖書義賣、義務支教等等都是促成大學生感恩行為的具體方式。在促成大學生感恩行為的時候,還要注意適度原則,畢竟大學生還沒有走出社會,所實施的感恩行為要在大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
通過對大學生感恩心理的干預,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效果,但同時也要注重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是受教育者在社會環境和教育者的影響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提升自身品質和素養的活動。因而,應鼓勵和刺激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感恩教育中來,通過感恩實踐主題活動等激發大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能動地把外在教育要求內化成內在需要,進而使他們養成感恩意識,并通過積極的行為回報社會,回饋他人。
參考文獻:
[1] 敖 霜。重慶市企業員工感恩心理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8.
[2] 莫 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 徐怡亭,劉利才,李學龍。感恩的心理結構研究[J].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11,(3)。
[4] 蒲清平,徐 爽。感恩心理及行為的認知機制[J].學術論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