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由于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復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大學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本文提供幾篇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范文一:
當代石油高校大學生心理壓力溯源及心理教育新探
[摘 要]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受到教育界持續關注。心理教育具有普適性、實用性、時效性等三大特性。本文通過對當代石油高校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溯源分析,找出五大壓力源。繼而從教學實踐的視角,對當前國內心理教育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就石油行業有效心理教育做出一定的創新性探索。
[關鍵詞] 石油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壓力 ;壓力源
旨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來國內教育界探討的熱門課題之一,其教育價值與重要意義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也高度重視,明確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1]而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也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準確定位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盵2]
針對心理壓力及其有效管理進行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普適性、實用性、時效性。首先,大學生遭遇的各種心理問題,最終反映為生理機能紊亂與行為失常,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與工作,往往都會伴隨心理壓力持續升高、高位運行的過程。因此以心理壓力及其有效管理為著力點,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高的普適性。其次,雖然心理問題的種類很多,國內外學者也從不同層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把握住壓力干預與有效管理,就能夠對深層次心理問題轉化為生理機能紊亂和行為失常產生阻斷作用,從而抑制心理問題對學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的危害,以此為柄可謂千頭萬緒的心理教育研究中的“一把金鑰匙”,足見其實用性。最后,傳授學生壓力管理的良好技能與有效方法,較之于某些學派致力于深層次矯正人格與重塑心理,具有見效快、易操作的特點,也更符合學校教育的客觀發展規律,因此具有明顯的時效性。
國外許多社會心理學者,將壓力又細分為“優壓力”(eutress)和“劣壓力”(distress)[3]。筆者認為,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高度發展的社會,壓力在人生命周期的每一階段都無法避免。
而事實上,處于產生于特定場合、持續一定時間的適度的壓力,能夠幫助學生集中精力、高效學習與工作。因此,本文進行溯源分析的壓力,指的是喪失調節機能、持續時間的過激壓力,即“劣壓力”(下文簡稱為“壓力”),這種壓力會損耗人的精力,并導致人的生理機能失調,舉止行為失常。
一、對當代石油高校大學生心理壓力現實進行的溯源分析
當前,各種研究性組織與機構都從不同的方面運用各自的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v觀此類研究報告,結合筆者切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將當代石油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源宏觀分為 :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情感生活壓力、前途和未來的不確定感壓力、社會環境壓力。而且,這五大壓力源在生成心理壓力的過程中,帶有明顯的挫折、沖突、變化、強迫這四大特征。
1. 學業壓力
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在進入大學階段以后,這一首要任務并未改變。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業壓力主要源于學生在群體中憑此獲取的榮譽感及升學擇校。而在高等教育階段,上述兩項壓力來源并未消失,學生在人群中憑借優良的學習成績獲取榮譽感和因保研、考研而產生的升學壓力依舊伴隨大學教育始終。同時,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成績特別是專業排名對今后求職應聘的影響顯著提升。與學習成績直接掛鉤的獎學金對學生產生新的壓力。相較于由科任老師、班主任規劃好的學習進度與訓練教程,大學教育的自主自由讓許多學生茫然無措,進而也會產生新的壓力。一旦在學習上遭遇挫折,部分學生反應過度的傾向十分明顯。其他學生因害怕學習挫折而在內心基于自我驅動而產生持續性的壓力。認真審視在學生中流行的一種觀點,即到了大學,學習壓力就沒有之前那么大。筆者感到學業壓力減輕的趨勢并不明顯。而之前相關學者在南開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廣泛調查也表明,“在大學生中,學習壓力是普遍存在的,是大學生主要壓力來源之一,它對大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排在首位”[4]。
2. 人際交往壓力
學生的人際關系特征隨著升入大學發生了急劇變化。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人際交往的對象較為單一,主要對象無外乎父母、老師、同學。而大學教育承擔著讓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職能,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明顯趨于多元。除了先前的父母、老師和同學外,在從事學生工作的經歷中需要與校級領導、陌生社會人群打交道,在兼職工作經歷中需要與雇主、客戶打交道。這都表明大學時期的人際交往對象的多元化水平遠非基礎教育階段所能比。其次,基礎教育階段每段人際關系相對簡單,而進入大學之后與各種對象間人際關系趨于復雜,與利益關系、個體責任的正相關性顯著增強。這些劇烈變化,對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習得和把持的心理觀念乃至人生觀、價值觀都可能產生強烈沖突。嚴重的情形下,學生個體并不認同成人社會的待人處事規則,但也要強迫自己去接受相應的做法。更有甚者,因學生的處理不當而形成傷害性的人際關系并對個體造成心靈創傷。這些因素使得人際交往成為學生不可小覷的壓力源之一。
3. 情感生活壓力
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戀愛現象隨著個體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成熟大大增多。部分學生認為,戀愛是“大學的必修學分之一”。當面對感情生活的挫折時,學生普遍不具備行之有效的心理調節技能,心中的苦悶、痛楚、執迷、挫敗感和失去感等極易轉化為心理壓力,進而引發一系列失調失常癥狀。近年來學生因情感波折而自殺、自殘的事件更是屢見不鮮。更為廣泛的意義上,情感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當學生自身的愛情理想與現實產生強烈的碰撞與沖突時,心理壓力水平更是會陡然增加。因此,情感生活也是石油高校大學生的主要壓力源之一。
4. 前途和未來的不確定感壓力
前途命運是大學生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部分學生心目中是十多年接受教育的目的與意義所在。但是目前,石油高校大學生總體上職業規劃的意識還不夠強,或即使相應做了一份規劃,面對迅速變革的社會,最終可能還是流于“計劃趕不上變化”。因此,許多學生想到自己的前途和未來,感到一種強烈的不確定性。而社會心理學的主流研究表明,不確定感,正是焦慮、恐懼等應激反應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人的天性決定其面對自身可以控制的事物感到安全,而面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不確定的事物容易陷入無助或受擺布的心理狀態,進而產生應激心理。對于大學生這樣一個社會群體,個人今后的前途發展可以說是最主要的不確定感產生途徑,未來的變數相應生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5. 社會環境壓力
社會環境壓力牽涉的概念外延較前述壓力源更為廣泛。在我國社會資源有限而人口眾多的大背景下,引入競爭機制的制度設計模式比比皆是。這樣形成的社會文化就容易升高個體的壓力水平。再者,我國正值社會急劇變革的快速發展期,各種社會思潮在多元意識的帶動下不斷涌現,不少石油學子努力接觸社會但閱歷尚淺,明辨是非、審慎思辨的能力也不及成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時常因為原有價值觀念與社會現實的“齟齬”而引發心理沖突,進而產生不小的心理壓力。這也符合發展心理學中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點,即“成長中的變化總要付出代價,總會伴隨著消除舊有的行為習慣,建立新的行為習慣的痛楚”[5]。這里的“痛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壓力積聚的必然結果。
二、從教學實踐的視角反思國內心理健康教育
1. 部分教育者觀念滯后
部分教育者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劃等號,其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內在特殊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認識、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行為。其教育層次主要在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上,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則聚焦于健全人格、疏泄情感、管理情緒等方面,以實現心理能量平衡為著力點,促使個體的人格、情感與價值觀、行為相協調,意識形態色彩較淡。辯證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首先,健全的人格是價值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其次,健康的情感是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支撐。最后,合理的情緒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動力之一。
情緒具有品質化的趨勢,因此,由個體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歷激發的情緒,就確立了其暫態質地,不同的暫態質地日積月累,會使個體產生不同的道德傾向,積淀不同的道德素養。故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也具有獨特的作用。
2. 部分課程建設落后
部分課程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陳舊古板,與當今心理科學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而事實上,心理科學的快速進步,所取得的新成果,也正是針對當今人群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新趨勢、新特點。部分課程沿用陳腐的理論教授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也自然會產生教學與現實的脫節。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明確
部分教育者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偏重于理論的傳授,并且理論語言學術化、抽象化、邏輯化程度很深,而這與大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認知偏好相抵觸。部分教材編寫者需要認識到,一套好的教材最重要的是對教材的使用對象負責。同時,部分課程實踐性、活動性和互動性弱,課程流于考核,這不利于實實在在的心理調節技能的習得,反而容易陷入應試教育“高分低能”的怪圈。
三、針對大學生壓力管理的有效心理教育新探
1. 在素質上,增設與強化大學生彈性人格教育
“人格彈性”是心理學界興起于國外而逐漸為國內所引入的研究熱點。最初是指人們從壓力中恢復過來的能力?!皬椥匀烁瘛眲t是一種抗壓能力很強的健康人格類型。它所包含的定義性特征至今學界尚存多種觀點。國內蕭文教授認為,“彈性”由 7 項基本因子構成,分別是 :“1. 具有幽默感并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2. 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 ; 3. 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和控制環境的能力 ; 4. 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5. 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 ; 6.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 7. 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6]。而陳建文與黃希庭教授認為“彈性”包括自控性、靈活性、挑戰性與樂觀傾向 4 種成分[7]??v觀國內的研究進展,筆者將彈性人格的定義性特征鎖定為七項 :
(1)積極的自我意識。學生清楚自己的長處與缺陷。對前者持肯定態度,并努力將潛力和特長發揚光大。對后者也能接納與容忍,并能努力克服和改正。
(2)自我擴展的能力。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和精神活動,并善于把自己的優勢有效的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勇于創新,愿意接受挑戰,并全力以赴去完成,從而不斷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
(3)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在與人相處時,對他人持肯定的態度多于否定態度。知道如何表達愛與接受愛,能與他人建立良好而穩定的人際關系。
(4)情緒管理能力。學生情緒上有安全感,能接納自己不同的情緒狀態。情緒反應適度,能經常保持愉快、滿意的心境,富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合理的宣泄、轉移與升華。
(5)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敢于面對現實,遭遇問題不逃避,冷靜沉著,能主動積極應對。
(6)社會適應能力。學生能夠以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
(7)樂觀積極的心態。學生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沖突和挫折,學會在不幸的遭遇中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并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能不畏艱險,勇于拼搏。
針對這七項特征有的放矢進行彈性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是提升石油學子抗壓能力的根本途徑。
2. 在技術上,著力從正反兩面強化應對壓力的有效技能教育
人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為取得時效,增強實用性,根本的途徑還應與實在的應用技術相結合。在這一方面,筆者主張著力傳授大學生應對壓力的有效技能。
(1)增強內部控制感。國外有學者認為,“強有力的內部控制感是有效應對外部壓力的最重要的個人品質”。[8]強化內部控制感意味著個體要對自己能夠影響外部事件和對其做出合適的反應有足夠自信,必要時進行相應心理暗示。
(2)學會并保持一份幽默感。幽默不僅能緩沖壓力,而且能為壓力提供一定的發泄渠道,對抗擊壓力的負面效應具有良好的作用。
(3)排查自己的壓力來源并思考、列出自己的期望及解決方式。這有助于從根本上了解近期個體自身所處的境況,促進個體在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與方法,進而減小壓力。
(4)嘗試簡化自身的生活方式。有的時候個體將自身想得太復雜,或者其生活方式本已較復雜。簡化生活方式,有利于減輕心理壓迫感。
(5)尋求可以信賴的外界幫助。向值得信賴的外界對象傾訴自己的苦惱,并求得其幫助是對抗壓力的經典方法。
(6)深度放松和冥想。深度放松和冥想被廣泛用于專業的心理治療中。其原理是從呼吸開始,通過自己或外界的指令,逐步放松身體某一特定肌肉群來達到較深的放松。這一方法當前在心理學上已經應用得較為成熟,相關的指令語也較多,查詢也較為方便,故不再贅述。
[ 參考文獻 ]
[1] 胡錦濤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DB/OL]. 2004-08-26/2012-05-01.
[2] 周濟 . 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 [DB/OL].
[3]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 growth\\(the eighth edition\\)[M]California: Brooks Cole-ThomsonLearning.2005:106.
[4] 徐曼 . 大學生學習壓力狀況調查與分析 [J]. 思想教育研究,2011,\\(2\\) :93-96.
[5] 錢銘怡 .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6] 蘇 蕓 仙 . 復 原 力 淺 談 [DB/OL].
[7] 陳建文,黃希庭 . 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 [J]. 心理科學,2004:2-4.
[8]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 growth\\(the eighth edition\\)[M]California: Brooks Cole-ThomsonLearning.20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