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由于在地理、歷史、宗教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異同,表達同一事物的詞,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用下,會產生附加在詞匯本身概念之上的相同或不相同的聯想意義。中英文化中都有許多用來指稱動物的詞匯,但人們賦予它們的文化涵義卻不盡相同。
1 聯想相同的情況
在漢英兩種文化中,有些字面完全等值、意義完全等值的動物詞匯引起了等值的帶有感情色彩和形象生動的聯想, 例如: 英語中“pigeon”和漢語中“鴿子”都是和平或愛好和平的象征 ,中國人甚至把鴿子稱為“和平鴿”. 再如英語中“fox”可用于指 “ sly old fox”(狡猾的人),在漢語中人們也常說“他是只老狐貍”. 英語中“wolf”一詞有“好色的男子”的含義,漢語中也有“色狼”一詞。 英語中“ass”(驢)是愚蠢的動物,在漢語中,我們有“蠢驢”的說法。
在這中英文化中,聯想相似的其他動物還有:鹿是膽小溫順的,小羊是討人喜歡的,豬是骯臟貪吃的,猴子是頑皮淘氣的,豺是貪婪卑鄙的,狼是兇殘好殺的。
2 聯想不相同的情況
2.1 在一種文化中提到某些動物時往往可以聯想到某種特征 , 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聯想不到任何特征
鶴在中國文化中是長壽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給孩子起名為“鶴年”、“鶴齡”,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長命百歲;我們也常有“松鶴延年”的題詞;上年紀的人在過生日的時候 ,喜歡畫有松鶴的禮物。 但對西方人來說,鶴不會引起這種聯想。
在中國文化中,龜有兩種象征意義。一方面龜象征長壽。古代的府第、廟宇、宮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龜,作為祈求長壽的象征。另一方面,龜也用來比作妻子有外遇者的丈夫。罵人“王八”或“王八蛋”是極大的侮辱。在西方文化中沒有這樣的聯想,烏龜不過是行動緩慢、其貌不揚的動物而已。
大部分英語國家里都沒有泥鰍, 人們不過把泥鰍看作是一種魚,不會認為它很滑,并理解“滑”的轉義:“圓滑”、“狡猾”、“不老實”、“不可靠”等。不過,在英語中的確有一種說法和漢語中的“滑得象泥鰍”這種比喻在意義上和情感上完全一樣:slippery as an eel (滑得象鱔魚)。
在中國文化中,公牛和河貍不會引起特殊的聯想。 中國人也許猜得出 a bull in a china shop (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卻幾乎想象不出這句諺語在英語國家中所產生的聯想:一頭噴著鼻息、怒氣沖沖的公牛闖進擺滿精致瓷器的店里,常指:在一個需要舉止靈巧得體、細致周密的場合闖進一個行為粗魯、手腳笨拙、會惹麻煩的人。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往往對這個習語的生動性體會不深。
河貍主要產于北美洲,在中國少見。河貍經常積極活動,有嚙樹筑巢的習性, 在筑巢這一方面, 河貍有很高的技藝和獨創性, 因此有eager beaver(賣力的河貍)之稱。 在喻義方面 eager beaver 則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別賣力,但有點急躁的人”. 這個比喻有時略帶貶義,則指“為討好上司做事過于賣力的人。 ”
2.2 有些動物在兩種文化中人們都會聯想到某種特征 , 但所聯想的特征卻不同
在中英文化,人們對于熊的聯想就不一樣。 西方人往往認為熊是很兇猛、危險的動物,認為動物園里的熊調皮淘氣,滑稽可愛;但決不會象中國人那樣,認為熊愚笨、無能、無用,如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你真熊”可能相當于 “你真軟弱”等義。
英語中 As wise as an owl (象貓頭鷹一樣聰明)這樣的說法,表明講英語的人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征。 在兒童讀物和漫畫中,貓頭鷹通常很嚴肅、很有頭腦。禽獸間的爭端要貓頭鷹來裁判,緊急關頭找貓頭鷹求助。然而,中國人對貓頭鷹的看法卻很不同,如有些人怕看到貓頭鷹或聽到它的叫聲;以為碰上它就要倒霉。 漢語中的“夜貓子進宅”意味著這家厄運將至,這里夜貓子就是貓頭鷹。
西方人對 bat(蝙蝠)沒好感,往往聯想到不好的特征。 英語中有as blind as a bat (瞎得跟蝙蝠一樣, 眼力不行, 有眼無珠),crazy as abat (瘋得象蝙蝠),He's a bit batty (他有點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發癡;異常天開)。 提到蝙蝠,人們就會想到丑陋、兇惡、吸血等。 所以,西方人對蝙蝠的聯想很象中國人對貓頭鷹的感情,又怕它,又討厭它。
但對中國人來說,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這些聯想很可能來自蝙蝠的名稱---“蝠”與“?!蓖?。有些圖畫或圖案把蝙蝠和鹿畫在一起,頗受歡迎,因為“蝠鹿”讀起來和“福祿”一樣,象征吉祥、幸福、富有、有權勢。
狗在西方人眼里,是可愛的寵物或忠實的朋友,因而賦予“狗”很多褒義,漢語中有“愛屋及烏”一說,英語卻說成“love me, love my dog”(愛我,愛我的狗)。 而在中國,狗就不象在西方那么受人寵 ,特別是古代,人們往往把它同令人討厭的東西聯想在一起,視為貶義。漢語中有許多由狗組成的貶義詞組。 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屎堆”、“狗血噴頭”、“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 等。 不過隨著寵物在中國興起,也許“狗”這個貶義詞會慢慢地改變它在漢語中的形象。不過,應該指出,講英語的人也并非總說狗的好話:You dog !(你這狗東西?。?Thatcur! (那個狗東西! )son of a bitch! (狗娘養的! ) 這些都是常說的罵人話。
近來中國人往往把海燕(petrel)看作值得學習的榜樣。 “海燕”這個詞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一只孤零零的小鳥冒著風雨,英勇頑強地在大海上飛翔。許多年輕人把自己比作海燕,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撓,在茫茫大海中拼搏,奮勇前進。 文學作品中經常提及海燕,有些產品用海燕做商標。 單西方人對海燕并無好感。 1976 年出版的《朗曼現代英語詞典》中說:暴風雨的海燕有“預示災難、糾紛、暴力行動即將出現的人或幸災樂禍的人”之義。
在中國封建皇朝時代人們把龍(dragon)和鳳(phoenix)作為皇權的傳統象征。龍代表帝王,鳳代表后妃,所以就有詞匯“龍顏”指皇帝的容貌,“鳳子龍孫”指皇帝的子孫,還有皇帝身穿的“龍袍”,頭戴的“龍冠”,端坐的“龍椅”. 龍的語言符號也總帶褒義色彩,如“望子成龍”、“龍騰虎躍”. 在中國的文化中 ,還有“龍”象征中華民族 ,我們經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龍的故鄉”. 這些詞在漢語文化中得到美好的解釋。 但西方人卻認為 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 在圣徒和英雄的傳說中就有和龍這種怪物做斗爭的事跡,多以怪物被殺為結局。 最有名的也許是公元 700年盎格魯-撒克遜人關于貝奧武爾夫事跡的敘事詩。 詩中主人公貝奧武爾夫打敗妖怪格倫代爾后,與惡龍搏斗,兩者同歸于盡。這也是為什么“亞洲四小龍”要翻成 “the 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不是“the fourdragons of Asia”. 有趣的是,中國畫上的龍沒有翅膀,西洋畫上的龍卻是有翅膀的怪物。
在西方神話中,phoenix(鳳)與復活、再生有關。 根據希臘傳說,鳳能活許多年,有一種說法是 500 年。 在這一時期結束時,鳳筑一巢,唱支挽歌,拍著翅膀扇起火來 ,把巢燒掉,鳳燒成灰燼,灰燼中又飛出一只新鳳。因此,當一個城鎮、一個場所或某團體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其他原因而毀壞時,好心人會祝愿它“象傳說中的鳳凰那樣,以嶄新的面貌從廢墟中升起”.
在中國神話中, 鳳凰被看作是鳥中之王。 雄性稱 “鳳”, 雌性稱“凰”. 雖然中國沒有象古希臘那樣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鳳凰卻是吉祥的動物。 因此,中國女性的名字中常有“鳳”字,如:“鳳蓮”、“金鳳”.鳳凰還比喻某物罕見、珍貴,例如:“鳳毛麟角”.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中用過 as merry as crickets,后來英美人一直用著這一明喻成語。 然而,“蟋蟀”在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是“凄清”、“蕭索”、“煩惱”的象征。 早在《詩經》中,蟋蟀的叫聲被作為農夫歲末困頓生活的映襯。 此后,蟋蟀幾乎無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涼的形象出現在漢語文學中,如:“獨申旦而不寐合,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辯》,又如“蟄(蟋蟀)唱如波煙,更深似水寒。 ”(杜牧:《寢夜》)。
中國人很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西方文化中, 傳說黑貓常與巫婆為伴。 又說黑貓又九個靈魂,“A cat hasnine lives”, 傳說巫婆有變九次黑貓的魔法,人若殺死黑貓 ,它還能再復活八次。 所以黑貓主兇,“ If a black cat crosses your path, it bringsbad luck.”意思是人若見到黑貓從面前經過,便會遭到不幸。
動物名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中西文化異同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中西文化異同的歷史背景、 民族風俗和價值取向及語言表達等,也反映出漢英兩種語言的許多異同之處, 了解這兩種文化及語言,就能更好地促進兩者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著。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缥幕浑H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國南。英漢習慣性比喻中的喻體比較與翻譯[J].外國語,1992(5)。
[4]王鍵。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分析[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2 卷第4 期。
[5]趙濱麗。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的若干比較 [J].北方論叢,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