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額為22 236.23億元,占GDP的比例達到4.28%[1],持續了20多年的4%目標終于實現了。進入后4%時代,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將是我國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在搜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增加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教育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路徑,以期提高后4%時代教育經費使用的公平與效益,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1 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充足的教育經費投入是支撐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實踐證明,對教育的投資,會因為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科技進步等原因,導致生產效率的提高,最終刺激經濟的增長。曾經有很多的專家學者對其相關性進行分析,陽玉香等[2]通過實證分析表明,教育投入每增長1%,將會促進GDP增長0.133%.教育投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于勞動力要素,而低于資本和科技進步要素。吳飛飛等[3]通過實證分析表明,教育投入對GDP的彈性系數為0.087 9,得出了增加教育投入會對經濟增長帶來積極作用的結論。
曲雙紅等[4]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教育投入差距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由此可見,教育投入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
2 當前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存在的問題
進入后4%時代,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經費的分配及監管仍然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2.1 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仍然不足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 4%的投入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目前世界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平均為4.9%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5.1%左右,經濟欠發達國家也達到4.1%.印度、哥倫比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都超過了 4%.[5]1990-2013 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 GDP 的比重見表 1.相比較而言,我國教育投入水平還比較低。近20年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總體上呈不斷增長的態勢(圖1),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2013 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4488.22億元,比上年22236.23億元增長10.13%①.但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以2006年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為例,美國為2 684美元,中國大陸只有42美元,美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是中國大陸的63.9倍。如果以人均GDP來比較,我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GDP的0.82%,美國為6.10%,是我國的7.44倍。[6]
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我國教育質量的提高,阻礙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
2.2 財政性教育經費分配不平衡
當前我國教育經費分配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層級之間存在諸多不平衡,嚴重影響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
2.2.1 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地區不平衡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各地方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也必然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高于欠發達地區,東中部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遠高于西部地區,財力較強的地區投入教育經費要高于財力較弱的地區。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再平衡作用會受到削弱,即財力不足但教育規模較大的省份并不能獲得強有力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以2013年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投入為例,北京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分別為 21 727.88 元、32 544.37 元、36 763.03 元、823 635.71 元、47 629.14元,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 6 901.77 元、9 258.37 元、8 448.14 元、8 784.64 元、15 591.72 元,陜西省平均水平 僅 為 9 633.06 元 、11 358.64 元 、8 577.17 元 、8 478.92 元、12 934.96 元①.陜西省在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中總體只比全國平均水平略高,但與北京市等發達地區相比,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顯然比較少。
2.2.2 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城鄉不平衡城鄉教育經費分配合理化是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城鄉經濟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教育經費分配城鄉結構不太合理,往往是集中于城市教育過多,農村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明顯偏低。致使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差異明顯,直接影響著教育的均衡發展。眾所周知,優質學校大部分集中于城市,而教育部門更愿意把教育經費用于這些學校,把學校做大做強,使其成為本地區教育的宣傳窗口。這樣的結果是城鎮學校發展規模更大,水平更高,而農村學校生源萎縮、師資力量更差,嚴重影響我們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
2.2.3 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學校層級不平衡我國教育經費分配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普遍問題是985、211等高校多于地方普通高校,普通本科經費多于高職教育經費。這樣結果是強弱分化嚴重,使得高校之間軟件設施差距較大,從而導致教學水平、人才質量的差異。而在基礎教育方面,一些升學率高、規模大的學校在教育經費分配方面占有獨特的優勢,省、市、縣等財政部門均將可以支配的財政資金投向這些學校;對升學率較低、規模較小的學校要想爭取財政經費的支持難度較大,所以入校難、擇校貴的問題在各個地方依然存在。
2.3 財政性教育經費監管環節薄弱
目前,我國教育經費監管環節比較薄弱,監督機制還不完善。首先,缺乏獨立而專業的第三方教育經費監督部門。與國外教育發達國家完善的監督機制相比,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獨立而專業的第三方教育經費監督委員會?,F有的教育監督機構往往只是附屬于政府或教育部門,受到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束縛和制約,很難發揮真正的監督和管理作用。即使是監管活動,往往更多的只是一種形式主義。其次是教育經費監管制度可操作性不強,在監管過程中很難起到震懾作用,再加上責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只對截留、挪用現象進行責任追究,而對教育經費效益缺乏問責。
3 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優化路徑
3.1 科學劃分國家和地方教育投入的責任,建立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
針對目前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比例依然較低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我們要建立嚴格的教育經費預算制度及稅收保障制度,確保4%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的科學性。為此,首先要界定省級與國家在各類教育中支出責任。比如,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經費主要由各省級政府承擔,高等教育經費則主要由中央承擔。其次,要建立教育經費省級財政統籌機制,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這需要有完善的稅收機制作保障,同時也由中央通過轉移支付對地方進行支持,以保證地方政府教育經費的支付。第三,各級政府應建立教育經費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從1990-201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 GDP 的比重趨勢分析圖可以看出,教育經費投入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政府可以根據財政收入及財政支出狀況隨意調整教育經費投入比重,從而擠占了財政性教育經費。為此,要保障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增加政府對教育投入需建立健全教育財政制度,以制度保障約束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
3.2 優化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促進各地各類教育的均衡發展
達到4%目標后,專家們多次提出,在安排使用財政教育經費時,要在常說的保運轉、保工資、保安全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經費投入,做到四個傾斜,即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向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傾斜,向特殊困難學生傾斜,向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傾斜。
為此,教育經費的投入應優先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加大對公益性、普惠性幼兒園經費投入,努力解決擇校難、入園難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大普通高中經費投入,辦好農村寄宿制學校,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教育,發展民辦教育等。對陜西省來說,地處西部地區,是典型的窮省辦大教育。2014年陜西省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18%,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上實現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將特殊教育學生平均公用經費標準從4 000元提高到6 000元,同時將特殊教育教師的崗位津貼從工資收入的15%逐步提高到25%左右[7];其次,提高了義務教育學生、高中學生及高職學生人均撥款水平,教育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3.3 強化教育經費的監管,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
后4%時代,教育經費投入的穩定增長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而更高效的教育經費投入與監管則是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實現教育經費投入效果最優化的關鍵路徑。袁貴仁表示,管理好、監督好教育經費的使用至關重要,要讓經費在陽光下運行。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強教育經費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綜合采用財務報告、專項審計、評估驗收等形式,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監督,確保教育經費使用的安全和效益;另一方面,要整合監督力量,引入第三方教育經費監督委員,確保監督機構的獨立性。加強監管力度,使教育經費投入在分配上堅持公平性,在使用上堅持效益性,在評估上堅持客觀性。同時通過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系使資金使用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有效的監管,以此提升教育投入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 2012 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公告[N].中國教育報,2013-12-23(2)。
[2]陽玉香,譚超美。教育投入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率的實證分析[J].求索,2012(7):255.
[3]吳飛飛,周利芬。我國教育投入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理論探索,2012(10):140.
[4]曲雙紅,徐雅靜。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教育投入差距的關系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2(7):44.
[5]喬春華。4%目標實現后建立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研究[J].會計之友,2014(1):92.
[6]世界各國教育經費數據對比[EB/OL].(2010-02-21)。
[7]陜西: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EB/OL](。201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