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財政支出的內涵
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外部效益十分顯著,客觀上需要政府的介入。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意味著其既有私人產品屬性,表現為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滿足更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并在物質收益和精神享受上占據優勢地位; 同時也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表現為教育的外部性特征明顯,受教育者在個人獲益的同時,還能夠提高社會的整體勞動生產力和國民素質,帶來社會收益。因此,教育可以通過私人部門提供,并由市場獲取教育利益,也需要社會和國家介入和支持。由市場單方面提供的教育,投資主體因為無法獲得外在收益,造成教育投資數量相當有限,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政府以財政支出的方式介入教育事業,將市場收益和財政撥款有機結合,依據各個層次教育邊際社會收益和成本的不同對比關系靈活調整財政支出的數額,幫助教育事業盡可能地適應整個社會的需求。同時,政府介入教育投資使每一個人都能獲取基本均等的教育機會,避免因教育機會不均等所造成的貧富差距的代際繼承與不平等狀況的進一步擴大,實現社會公平。政府教育財政支出的實質就是政府對教育事業的介入。
教育產品和服務的準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其可以采取公營和民營兩種經營方式,政府直接和間接的介入教育生產都是政府開展教育產業建設,提供教育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之一,都是正常、合理、可行的。政府直接進行教育生產主要有三種方式: 中央政府直接生產經營、地方政府直接生產經營和地方公共團體經營,具有力度大、收效快的優點。相比之下,我國對政府的間接教育生產不夠重視,在改革開放后,盡管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政府間接開展教育生產的方式主要有: 立法保護私人進入、授予私人經營權,允許經營者收費、簽訂合同、財政資助,包括直接投資、減免稅收、無償贈款、低息貸款、財政貼息、價格補貼,以及土地、設備所有權的無償轉讓等方式。宏觀上看,政府的直接和間接生產相輔相成,不可代替,能夠按照教育資源配置的要求,滿足人民對教育產品的有效需求。
本文主要論述的教育財政支出就包括了政府對教育的直接生產和間接生產中的財政資助部分。
2 財政支出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影響
教育財政的定義為,政府對教育經費以及相關教育資源的管理,包括對其籌措、分配及使用的監督等,教育財政支出作為教育財政的核心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的進行,對我國教育事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我國教育總體發展而言,財政支出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保障了我國總體教育水平的發展和進步。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雖然教育的正外部性十分顯著,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巨大積極意義,但仍然是一種難以僅憑市場機制就能夠達到收回成本并獲利的消耗性工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于教育事業和部門通常也視為公共或準公共事業和部門。美國經濟學家雷諾茲指出,教育是一項準公共物品,市場在教育事業中會發生失靈,“社會可能決定給予津貼甚至免費分配”.教育具有極高的外部經濟效益,其帶來的社會收益遠大于私人收益,而私人企業在市場機制下往往不重視長遠社會收益,對社會發展不利。因此,要最大程度上發揮教育的社會作用,必須將其視為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利益體,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利用其職能,調動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來保障,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對教育的意義將越來越大。我國各級政府通過作為教育行政最為核心手段的財政支出來完成對教育事業的介入,以財政撥款的方式對其進行投資,以國家意志在全國范圍內為國民教育事業提供物質保障,對于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起到了根本保障性的作用。
其次,財政支出對我國教育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合理配置教育經費和教育資源,縮小地區差異上。長期以來,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都是困擾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頑疾,教育財政支出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無限增長的社會需要和相對稀缺的社會資源天生具有無法調和的矛盾,對于我國總體教育需求,能夠利用的教育資源相當優先,通過財政支出,能夠有效地將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化配置并充分利用,對于我國整體和局部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能夠最大限度提高教育的社會作用。財政支出對教育具備宏觀調控作用,能夠靈活合理地對社會教育資源進行配置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各層級教育單位之間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二是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其基礎建設間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目前我國教育事業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平衡,部分教育資源遠遠落后于教育需求,東西部教育的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和教育投入有很大的差異,原因在于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而政府教育財政支出的上述兩方面作用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帶動地區社會經濟進步。我國政府以國情和財政狀況作為出發點,綜合考慮教育的類別和學校的層級,充分照顧各地區教育發展實情的不同,遵照公平、合理、有效三大原則合理分配教育資源。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逐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逐步加強對貧困地區和教育落后地區的扶持力度,有利于促進地區間教育的均衡發展,縮小教育地區差異。
最后,財政支出對我國三級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優化三級教育投資結構,加強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上。就我國目前教育支出在三級教育中的分配情況而言,2004 年我國三級教育人均教育經費比 ( 初 ∶ 中 ∶ 高) 為 1 ∶ 1. 6 ∶10. 0,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重高等教育而輕初等教育。財政支出能夠強化政府在教育財政投入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通過國家意志和穩定的教育經費來源,對我國三級教育投資結構進行改良。經過多年以來的發展,雖然由于我國政府經濟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財務支出始終保持高位,這種投資流向造成基礎、義務教育投入不足,但可以發現,我國政府對初級教育的財政投入已經在逐步擴大,差距正在逐漸減小。
3 財政支出在我國教育事業中作用的有限性
盡管政府財政支出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政府并不總是以直接財政撥款的方式來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財政支出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政府財政支出的效力受到其財力的束縛,有限的財力必然制約財政政策作用的發揮。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主要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非生產建設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調節空間較??; 一類是生產建設支出,主要作為投資支出,其增減雖然會對社會總需求產生影響,但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國家預算內投資占社會投資總額的比重也會降低,因此此類支出主要用于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對國計民生影響重大,為保障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也不應過度調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社會教育需求大于教育供給時,受到財力限制和出于保護經濟結構的目的,不能削減政府預算內投資來增加教育財政支出。
第二,財政政策對社會教育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的調節效果并不明顯。當社會教育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政府需要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拉動教育需求,抑制教育供給,擴大政府教育財政支出會對個人消費和社會投資產生擠出效應,當政府的教育財政支出擠出個人消費和社會投資后,拉動教育需求的作用就不明顯; 當社會教育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政府需要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利用增加稅收、發行公債、減少補貼和平衡預算等手段來擴大教育財政支出,增加社會教育供給,但此時不僅會抑制教育需求,也會抑制教育產出,調節效果也相當有限。
第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主要的財政手段在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總量失衡的機制方面受到貨幣政策的制約。以我國政府常用的財政手段公債為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公債發行主要由央行進行,雖然發行公債是財政政策的組成部分,但央行控制的公債則是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是調節金融市場的重要手段,如果要利用公債來調節社會總需求,主動權將掌握在央行手中,受限于貨幣政策的需要。
4 結 論
隨著我國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就讀人數的大幅增加,對于教育經費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出于維護教育機會平等、確保教育質量穩定、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等目的,教育經費的提高是無法避免的,而在無限增長的教育需求面前,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必然導致教育經費長期緊缺和教育質量必須穩定這一對矛盾。為解決這對矛盾,政府必須擴大教育財政支出,加強教育財政管理,提高教育財政利用率。2014 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為 24488. 22 億元,占 GDP的 4. 3%,已經達到了世界標準,我國政府財政支出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水平的提升、地區差異的縮小和三級分配的優化有重大積極意義,但同時由于市場經濟下政府財政的局限性,在教育事業中發揮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我國政府必須堅持擴大教育財政支出,充分發揮財政的調控作用,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丹芳 . 財政支出經濟分析 [M].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2001.
[2] 王蓉 . 教育水平的差異與公共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 [J].北大教育經濟研究,2004 ( 9) .
[3] 梁偉真 . 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國際比較及對策研究 [J]. 經濟經緯,2004 ( 6) .
[4] 油曉峰 . 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問題和對策 [J]. 軟科學,2003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