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要求開始能引人入勝,而且要求結尾更為精彩、余味無窮,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回憶。巧妙的課堂結尾能收到“課雖盡,趣尤存”之功效,它不僅可系統地概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強化教學重點、明確知識結構、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檢查反饋教學效果,而且還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1]
.但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課堂結尾教學卻常常被忽視。因為有些教師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后面時間不夠了,就沒有課堂結尾教學; 也有一些教師不重視課堂的結尾教學,認為只要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有無恰當的結尾教學都沒關系,隨便敷衍了事; 還有一些課堂結尾的教學方法不夠恰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教學效果差。而在新課程理念下,一堂成功的英語課不僅導入要引人入勝,中間環環相扣,而且課的結尾也要精心設計,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
1 更新教育觀念,認真備課,重視課堂結尾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努力成為駕馭課堂的能手,讓課堂結尾教學起到應有的作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重視課堂的結尾教學,改變教育方式。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研究表明: 在識記后,遺忘很快就開始,而遺忘的進程最初開展得相當快,以后隨著時間的進展逐漸緩慢下來,到了一定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課堂的及時回憶要比 6 小時以后回憶的效率高出 4 倍。因此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有好的結尾教學,讓學生及時鞏固或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并把課堂還給學生,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授課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高效的課堂結尾教學還要求老師認真備好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認真備課才能組織好教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它包括備教材和備學生。在備課時教師應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熟練掌握重點、難點和考點,并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靈活進行課堂設計,用學生最熟悉的實物、環境,給學生創設有趣的認知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也要做好備學生的工作。
因為只有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和需要,預測學生學習新知識會遇到哪些困難、可能產生哪些問題、要采取哪些預防措施,才能使教學卓有成效。所以教師要認真備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組織好教學,留下足夠的結尾教學時間。
2 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有效的課堂結尾教學
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恰當選用與發揮,是教師創造性和教育藝術性表現的主要形式。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盎然的情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所以要根據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和重難點靈活地選擇高效的課堂結尾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使每堂課的教學都能得到升華,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課堂教學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結尾教學的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為中心,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和素材,并且要和整堂課的教學步調一致,銜接自然。
在教學中,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七種常用的課堂教學結尾方法:
一是歸納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課堂及時回憶要比 6 小時后回憶的效率高出 4 倍。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等提出的遺忘曲線的規律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在一堂課結束的前幾分鐘要及時對這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鞏固,筆者通常用簡單明了、準確精煉的語言對整個課堂的內容進行概括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起到突出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學完序數詞后,學生反映記不住那么多的序數詞。在下課前我給學生總結歸納序數詞的變化規律: 一二三特殊記( first,second,third) ,八去 t( eigh) ,九去 e( nin) ,遇到 ve 變 f( twelve,twelf) ,遇到 y 變 ie( twenty,twentie) ,th 都要添后邊。這樣學生能又快又好地記住序數詞了。
二是討論法。英語課堂的結尾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尾聲。研究表明,下課之前的 5 ~10 分鐘,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分散,可開展適當的活動調節大腦,既消除疲勞,又可強化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鞏固。而《英語課程標準》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有時遇到更難、學生容易混淆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就當堂所講內容多角度多層次設置一些問題,鼓勵學生分組討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概括能力。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鍛煉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學完 have/has been to,have/has gone to,have / has been in 后,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它們的區別并造句,最后每組派代表總結。學生們思維踴躍,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很快就掌握了它們的用法。
三是懸念法。懸念的作用就是要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英語課的結尾教學合理設置懸念,能夠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作適當的延伸和擴展,為學習后面的內容作鋪墊。例如,學完仁愛英語九年級上 U-nit2 Topic1 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 后,筆者讓學生探討 What should we do and not do to protectour planet? 于是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懸念就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這樣的結尾能引起學生對下節課的向往,為學習 Topic2 Section A 做準備。
四是延伸法。延伸法就是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學完仁愛九年級英語 Unit2 Topic3 Section C 之后,它的 2a 是口頭通知,在總結口頭通知的格式之后,為了方便學生區分口頭通知和書面通知的區別,就把書面通知的格式也介紹給學生了,使他們多掌握一種書面表達的形式。所以教師應在把握處理好教材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拓展、延伸,從更廣的層面上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
五是遷移法。知識遷移法就是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啟發學生進行新舊知識對照,由舊知識去思考、領會新知識。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因此在學完新知識后,在結尾教學中筆者都會設計一些任務,讓學生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在學完對話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復述,或讓學生課后將對話改寫成一段話; 閱讀課小結時,設計一些是非判斷題、wh - 問題或完型填空題,從練習中體現知識的遷移,從而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六是操練法。因為沒有相當的語言實踐量是不能形成很好的語言技能的。為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在一堂課的結尾教學中,教師也可精心設計一些當堂練習,以講練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要領或當堂把學生所犯的典型性錯誤集中起來呈現在黑板上,讓大家一起來改正。這樣既可起到鞏固作用,同時還可及時接受反饋,檢驗學生當堂掌握情況。如: 在學完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后,筆者用多媒體呈現一些練習,以幫助學生區別 The Present Past Tense.
例( 1) I_______( go) to Beijing last year.
例( 2) He_______( be) to Beijing before.
例( 3) She_______( live) here since 2000.
例( 4) She _______( live) here in 2000.
例( 5) The film _________( be) for half an hour.
這樣,學生就很快掌握了它們的區別。但在選題方面,要題量適當、有代表性,精練為主。比如復習課的題目,課前可讓學生各自去收集,最后由老師篩選。因為這些知識學生都學過了,讓學生準備題目的過程又是讓學生復習的過程,而學生提供的題目至少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或者是他們認為自己比較薄弱的環節。這樣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復習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七是交際法?!队⒄Z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在下課前幾分鐘,筆者有時會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運用這節課及以前所學的內容去交際,使英語課堂盡量生活化,從而使學生用英語反映生活,進行實踐。這樣,學生由以前的聽眾變成了積極主動的交際者,毫無生氣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語言和形象留在了學生的記憶深處,既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聽說能力和交際能力也加強了。
參考文獻:
[1]鄭仁芳。 英語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0( 3) :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