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統地給學生提供自己發現事物的機會?!边@是問題教學法的積極倡導者波利亞對于“好教育”提出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問題教學法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實施問題教學,就是引入某些社會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形式解決生活問題,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創境:撥動學生的思維
教學中教師應設身處地、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學習的興趣或情緒中,設置基于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使之成為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之源。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雖然只是提供了一個個生活片段或者只言片語,卻仍舊是創設問題情境的一個重要依據。在問題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其內在聯系,創設適宜的、能撥動思維的問題情境。
1.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設置情境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如果模擬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如六年級《對立還是溝通》一課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小美的媽媽偷看了小美的日記,小美氣得哭了,與媽媽大吵了一頓。教師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處理?是對立?還是溝通?怎么溝通?在現實生活情境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
2.以學生先驗觀念為基礎設置情境
學生在認識某一事物的概念之前,已經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和觀點。有些先驗觀念善加利用,可以引發思想沖突。如學習《民族危亡的時刻》一課伊始,教師出示了清朝前期、清朝末年的中國版圖以及現在的中國版圖,大小迥異的畫面立即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為什么中國版圖和熟悉的“雄雞”版圖相差甚遠?當時的中國發生了什么?探究的興趣一旦被激發,等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3.以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設置情境
社會熱點問題往往也是學生極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社會熱點,既可創設問題情境,又可使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充滿現實味道。2011年,教師在上《天下為公》一課的當天,恰逢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慶典。教師讓學生觀看了慶典上的場景,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辛亥革命值得紀念?接著引領學生回顧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進而體會“天下為公”的含義,培育學生的民主情感。近年來,教師越來越重視熱點問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運用,目的就是在于搭建文本與現實生活的橋梁,促使學生主動地、興致勃勃地走進課堂學習中。
二、啟思:問題創設的第一大原則
一個恰當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浪花。情境的設置必須帶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從情境材料中“發現”.由學生提出問題是一個相當高的要求,很難要求學生一開始就把問題提得很好。因此,教師的傾聽、調控、梳理是特別重要的。特別1而是有目的的,要有恰當的學習目標定位,要能把握核心問題。因為問題反映著教學價值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托。
1.根據教學重難點確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