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教育論文 > > 國內小學創新人才教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國內小學創新人才教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024-05-05 09:00:00

6.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我國現行教育模式、發達國家小學教育模式及我國小學創新培養試點校的工作經驗進行調查研究,并試圖對符合我國國情的小學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一個初步的探究。具體而言:

(1)我國現行的小學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上是有其獨特優勢的。我國小學生在“五自”品格教育下能夠獨立學習、獨立學習、待人接物、明辨是非以及堅持不懈。填鴨式教學模式雖然備受各界專家、學者的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培養學生的公共知識和理論知識上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創新能力基礎方面,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小學生的心智能力、個人能力、解決理論性問題能力以及解決簡單性問題能力的培養都比較好。

(2)我國現行的小學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其不足之處。在這種模式下,我國小學生缺乏創新的精神與品質,同時,他們個性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培養嚴重不足。在創新能力基礎的層面上,我國的小學生缺乏動作能力、團隊能力、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低下,并且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假設以及驗證假設。

(3)發達國家的小學人才培養模式對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有一些可以借鑒的地方,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以創新品格培養為核心的品格教育體系、以創新知識基礎構建為重點建構式教學方法、以創新能力基礎建構為指向的能力訓練、以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4)我國創新人才培養試點校在改革的道路上經過了幾年的摸索與實踐,取得的經驗與成果主要有:關注小學生創新品格基礎的教育、重視小學生個性知識的傳授、注重小學生創新能力基礎的培養以及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5)符合我國國情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應該從四個維度來構建,即小學生創新品格基礎培養把握“四個方面”、建構小學生創新知識基礎把握“兩個均衡”、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基礎把握“三種能力”、提高小學生創新能力注意“三個引入”.

6.2 展望

雖然學術界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已經有很多了,但是對小學階段,特別是我國小學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卻比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我國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發達國家小學育人模式以及我國創新人才培養試點校的調查研究,試圖對構建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小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一個初步的探索。目前,仍然有很多地方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本研究只能構建一個符合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而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具體怎樣的模式才符合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2)受客觀條件限制,本研究對發達國家小學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有限,無法囊若全部的先進經驗。

(3)受客觀條件限制,對于我國創新人才試點校的研究,本研究只選取了其中一所,無法囊括全部試點校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Amabile, 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orporated.

[2]Amabile, T.M(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Staw, B.M., Cummings, L.L.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 123–167. JAI, Greenwich, CT .

[3]Amabile, T. M.(1997)。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Fall), 39–58.

[4]Angela Eckhoff, Jennifer Urbach. (2008)。 Understanding Imaginative ThinkingDuring Childhood: Sociocultural Conceptions of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ve Thought.Early Childhood Educ J, 36, 179–185.

[5] Berg, D.H.( 1995)。 The power of a playful spirit at work. Qual. Particip, 18(4),32–36 . [7]Boden, M. A. (2000)。 Computer models of creativity, The Psychologist,13(2), 72–6.

[6]Bohart, A. C. (1999) .Intuition and creativity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12(4), 287–311.

[7]Cachon, G., Fisher, M.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shar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46(3):436-443.

[8]Camphell, D. (1960)。 Blind variation and selective retention in creative thought asin other knowledge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67, 380-400.

[9]Chen, J.K., Chen, I.S. (2008)。 Personal traits and leadership styles of Taiwan's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innovative operations. Am. Acad. Bus. Cambridge,12(2), 145–150.

[10]Cheng-Ping Chang, Chih-Ting Hsu, I-Jun Chen. (20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playfulness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creativity. Qual Quant ,47,1493–1510.

[11] Cheng-Ping Chang , Chih-Ting Hsu , I-Jun Chen. ( 2013)。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playfulness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creativity. Qual Quant,47, 1493–1510.

[12]Chih-Feng Chuang, Shih-Ching Shiu, Chao-Jen Cheng. (2010)。 The Relationof College Students 'Process of Study and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78Creative Self-Efficacy. World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67,960-963.

[13]Craft,A(2003)。 The limitation to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Dilemmas for theeducator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1, 113–127.

[14]Cropley,A. J. (1999)。 Creativity and cognition: Producing effective novelty.Roeper Review, 21, 253–260.

[15]Cropley,A. J. (2003)。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guide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Kogan.

[16]D.Beaver, R.Rpsen.(1978)。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cientometrics,1:231-245.

[17]Emir, S. & Bahar, M. . (2003)。 Yarat c l kla ilgili retmen ve renci g rü leri.

Abant zzet Baysal üniversitesi Sosyal Bilimler Enstitüsü Dergisi, 1 (1): 91-110.

[18]Einstein,A.,& Infeld,L.(1938)。The Evolution of Physics.NY:Simon& Schuster.

[19]Evans, J.R. (1991)。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decision and managementsciences. Boston, MA: South-Western.

[20]Feist, G. J. (1999)。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in: R.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1]Fariba bashardoost tajalli, zahra zandi.(2010)。Procedia sociak and behavioralsciences, 5,1390-1395.

[22]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45.

[23]Gardner, H. (1984)。 Art, mind, and bra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reativity (NewYork, Basic Books)。

[24]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York:Basic Books,.

[25]Miyoung Houng, Nam-Hwa Kang.(2010)。 South Korean and the Us SecondarySshool Science Teachers'Conceptions of Creativit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 8:821-843.

[26]Moshe Barak. (2002)。 Fostering Systematic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Lessons Education Can Learn From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12: 227–247 .

[27]Namyong Chung, Gyoung Ro.(2004)。 The Effect of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on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Self-efficac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Practical Arts Subject.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0(2):116-122.

[28]Ng,A. K. & Smith, I. (2004)。The paradox of promoting creativity inAsianclassroo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Monographs, 130, 307–330.

[29]Niu, W. & Sternberg, R. J. (200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and its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4), 225–41.

[30]Perleth, C., & Sierwald, W. (1993)。 Selected results of the Munich longitudinalstudy of giftedness: The multidimensional/typological giftedness model. RoeperReview, 15, 149–155.

[31]Sternberg, R. J. (Ed.)。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Standler, R. B. (1998)。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trievedApril20, 2004 from

[33]Theodore Lewis.(2009)。 Creativity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viding childrenwith glimpses of their inventive potential. Int J Technol Des Educ , 19, 255–268.

[34]The Remaking Singapore Committee. (2004)。 Changing mindsets, deepeningrelationships. RetrievedApril 20, from http:www.psd.gov.sg/rms.

[35]Tolga Erdogan, RecaiAkkaya, Sibel ELEB Akkaya. The Effect of the VanHiele Model 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Creative Thinking Levels of 6th Grade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 eory & Practice, 9 (1):181-194.

[36]Torrance,E.P.(1981)。Predicting the creativity of lelmentary school children(1958-1980)And the teacher who made a difference.Gifted Child Quarterly,25,55-62.

[37]Torrance,E.P.(1987)。Future Career image as a predictor of creative achievementin the 2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ical Reports ,60,574.

[38]Vlad Petre Gl veanu. (2011)。 Creating Creativity: Reflections from Fieldwork.Integr Psych Behav, 45, 100–115.

[39]丁鳳良。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中關村一小“菜單式”自主選擇課程試驗[J].北京教育,2011,(5)[40]婁偉。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4,(6)

[41]周瑛。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分析[D].[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學院,2005

[42]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43]王東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J].人才開發,2001,(2):43.

[44]楊智慧。當代澳大利亞小學教育的獨特性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3,(1):63-65.

[45]陳建民。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創新能力[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2):102-103.

[46]陳妙姬。小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與策略研究,2013,(4):79-81.

[47]龐國斌。試論實踐能力在形成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學,2004,(6):5-8.

[48]余能華。理論知識是創新的基礎_也談高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3-55.

[49]高曙光,王升文,申圓圓。從校訓校歌的文化內涵探討大學生素質教育[J]

[50]毛洪濤。呈報格式、個人能力與管理會計信息決策價值:一項定價決策的實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4,(7):67-74.

[51]郭新艷??萍既瞬懦砷L規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52]萬文濤。大學科研團隊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3]萬文濤,余可鋒。從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成長曲線看其創新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8(7):36-40.

[54]林曾。年齡與科研能力:來自美國四年制大學理科教授的調查報告[J].科學學研究,2009,(8):1155-1164.

[55]田起宏,韓笑,雷涯鄰。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82-85.

[56]鐘祖榮。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J].中國人才,2004,(7):54-56.

[57][美]哈里特·朱克曼。周葉謙,馮世則譯??茖W界的精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8]王強,宋協青,張子睿。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229-231.

[59]白春禮。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長歷程:中國科學院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0]李慧敏?;陔A段性成長規律的美國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經驗與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58-162.

[61]丁鳳良。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中關村一小“菜單式”自主選擇課程試驗[J].北京教育,2011,(5):34.

[62] 王麗萍。高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2):58-59.

[63]眭依凡。大學: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兼談美國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3-9.

[64]謝梅,苗青。美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借鑒--以美國三所高校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11,(3):217-221.

[65]李祖超,別雪君。美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評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58-59.

[66]李祖超,楊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制度比較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8):69-72.

[67]萬東升,張紅霞。杰出創新人才的培養:美國最新動態[J].外國教育研究,2012,(2):68-74.

[68]張喜梅,薛焱華,馮麗娜。美國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經驗探索[J]. 遼寧教育研究,2006,(4):78-80.

[69]董澤芳。博士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培養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5):51-56.

[70]沈傳緣,洪曉軍,肖剛?;趧撔聢F隊的高校學科帶頭人培養探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06-108.

[71]丹尼斯·麥奎爾等著。大眾傳播模式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72]毛天虹。SECI 理論視角下的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和龍江高教研究,2011,(2):157-159.

[73]劉仲林。中國創造學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82-185.

[74]李曉紅。巴老質量生命線治理培育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1,(19):4-7.

[75]姚聰莉,任保平。創新人才培養的邏輯及其大學教育轉型[J].中國高等教育,2012,(7):9-12.

[76]郭廣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因素[J].中國高等教育,2011,(5):12-15.

[77]衣新發,蔡曙山。創新人才所需的六種心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31-40.

[78]張維和, 黃曉紅。高校創新人才群體功能及結構優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6)。

[79]靖國平。關于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5):172-176.

[80]唐盛昌?;趧撔氯瞬排囵B的高中教育改革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1,(5):1-7.

[81]燕京晶,徐飛。高校創新性科研團隊行為模式的宏觀特征分析[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0,26(6):88-93.

[82]張維和。結構因素對創新人才群體成長的影響[J].中國高??萍?,2011,(9):62-65.

[83]萬東升, 張紅霞。杰出創新人才的培養:美國最新動態[J].外國教育研究,2012,(2):68-74.

[84]丁林。建立以科研為主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萍?,2012,(9):40-41.

[85]齊紅倩。建設創新型國家與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1,(9):53-54.

[86]徐維英。建構主義理論下搞下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發展淺析[J].教育與職業,2011,(23):22-24.

[87]催崇芳。 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88]楊太清。為創新人才成長奠定良好基礎[J].中國教育刊,2011,(2):89-92.

[89]劉蕓。試論創在理及創新人才培養[J].職教論壇, 2011,(14):71-75.

[90]陳穎。全面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2,(4):29-30.

[91]陳根書,彭正霞。培育高等學校和諧學術生態促進基礎研究創新人才成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1):60-66.

[92]席酉民,李圭泉,郭菊娥。研究型創新人才科研支持體系的戰略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J].2011, 28(14):144-147.

[93]唐俊。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中國教育刊,2008,(11):74-75.

[94]徐士海。小學活動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山東教育科研,2002(6):58.

[95]夏宗貴。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想像與創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8):46-47.

[96]王燕曉。討論式教學和填鴨式教學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17):243-244.

[97]王曉紅??鐚W科團隊的知識創新及其演化特征[J].科學學研究,2013,(5):732-741.

[98]洪明。課堂教學培養中學生創新精神策略初探[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4):82-85.

[99]余清臣。學校文化建設的立體化實踐[J].教育科學研究,2014,(5):8-10.

[100]蔡宗模。試論個性知識的譜系及意義[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18-21.

致 謝

三年的碩士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仡欉@三年來的學習經歷和論文撰寫,令我受益良多。非常感謝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能夠給予我這么一個學習的機會,非常感謝一直以來關心、支持和幫助過我的各位老師、同學、朋友和家人。首先,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萬文濤教授。入學伊始,老師就一直強調“要帶著問題去看書”.問題意識指引著我的學習,自己也逐漸感受到教育領域的魅力所在。三年來,老師在學業上耐心的指導,給予了我莫大的幫助,每每遇到疑惑老師總是耐心的講解;每次與老師的討論,都讓我茅塞頓開。老師嚴謹治學的態度、嚴密的思維邏輯習慣和一針見血的指點,讓我終身受益。從論文的選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論文的撰寫到最終的定稿,無不凝聚了老師的心血。在此,向我的老師萬文濤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謝和由衷的敬意。

其次,感謝授課老師:胡青老師、何齊宗老師、胡平凡老師、孫錦明老師、吉宏老師、陳勝祥老師,正是你們的教導與幫助,使我對本學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拓寬了我的知識領域。在此,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再次,感謝和我一起相處三年的同學,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理解和支持。

感謝情如兄弟的同學,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們總是適時地出現在我的身邊。

感謝同門的師弟師妹們,感謝你們不辭辛苦、加班熬夜的查找數據資料,沒有你們的加入,我的論文也難以順利撰寫。

再次感謝我的導師萬文濤教授,正是您三年的言傳身教,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