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學校教育機體的細胞,是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組織載體,是教師①專業成長的天然實驗室。中小學班級管理是一項由學生、教師、學校三個主體多向交互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育研究的熱問題。然而,關于中小學班級管理的研究文獻集中于一線教師對中小學班級管理經驗的簡單總結和粗糙梳理,缺乏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亟待在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指導下,將豐富的中小學班級管理經驗上升為中小學班級管理理論。本文擬從教師角度研究中小學班級管理問題,厘清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內涵,提出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具體策略。
一、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內涵
( 一) 核心理念: 堅持以學生為本
中小學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傳統教育習慣中,學校教育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權威標準教育學生,按照零件工廠的統一標準塑造學生。也就是說,學校教育“就內容而言,目的明確地向學生灌輸不屬于他們個人的,而僅屬于社會本位的價值體系。就形式而言,在一群訓練有素的教師的計劃和控制之下,對內不僅對不同的人提供同樣的預先套裝好的一組組知識和價值,對外通過制造‘只有教才能導致最可靠的、最好 的 學’的 神 話,以 維 護 這 一 體 系 自 身 的 利益”[1].在這種教育邏輯背景下,中小學班級管理主要是一種忽視主體性的以外部控制為主的強壓式管理,導致等級性、封閉性、形式性等局限性。為糾正傳統教育管理的偏差,教師應該擯棄那種輕視人、奴役人、束縛人的中小學班級管理模式,為此,需要在中小學班級管理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苯逃恐贫ǖ挠變航處熀椭行W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提出“學生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我們的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全面、主動、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從學生的發展出發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邏輯起點; 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在質上的規定; 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 讓學生主動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真諦; 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時代特征; 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條件; 充分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社會要求[2].
( 二) 主要內容: 處理師生關系和同班同學關系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3]學生的發展是在關系中實現的,“關系的質量,就體現著學生發展的狀態; 關系的發展,就意味著學生的發展”[4].學生在班級日常生活中建構著豐富的多類型關系,此種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其中人與人的關系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主要包括師生關系和同班同學關系。引導學生學會處理師生關系和同班同學關系是中小學班級管理的主要內容。
師生關系既是中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核心關系。師生關系不應是工具理性的“主體-客體”關系,而是基于價值理性的“主體-主體”或“我-你”的交往行為。教師之為教師的價值就顯現在鮮活的師生關系之中,即“真正的教師向著學生而生”[5].為了實現教師行為的教育價值,教師必須立足于活生生的師生關系之中,選擇合理的教師行動,切入學生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同班同學關系是中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最高級”關系。由于時間和空間的相似或相近,同班同學關系的時間持續性和交往密切性超過了師生關系,即使教師不在場,此種關系狀態仍保持在場狀態,對于學生發展具有直接生成性。同班同學關系成就學生間兄弟姐妹般的情誼,成就學生間的平等共存,成就學生間的共同創造,成就學生間的相互學習[4].
二、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問題
關于當下的教育,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6].我們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危機---教育把重心放在了智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人格的完善[7].教育喪失了超越現實社會的理想性,這樣的教育是把“物”而不是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以致使人被“物格”化而喪失“人格”.
具體來說,當下中小學班級教育管理,主要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 一) 班級管理方法陳舊
很多中小學班級管理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以班主任的主觀思維為班級管理的主要導向,把是否聽話作為評價學生好壞和班級管理是否有效的標準。在這種思路的主導下,很多班主任還是采用比較陳舊的管理模式,比如,用通過對學生是否及時到校,是否違犯學?;蛘甙嗉壖o律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途徑,在管理中不是采用平等與溝通的方法,而是沿襲壓迫型的管理方法,學生成為被一種權威性管理機制“壓制”起來的被管理者和被監管者。長此以往,班主任、班級干部與班級學生之間就會產生對立情緒,甚至導致班級管理工作適得其反,這既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展開,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也會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