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西安經濟持續增長,城市規模迅速擴張、機動化迅猛發展,中心城區交通擁堵進一步凸顯,交通問題日益復雜,居民出行難問題成為政府要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西安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強化交委的職能,統一協調管理并解決全市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通過制定城市交通規劃、健全靜態交通管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交通管理等方面多種措施并舉,城市交通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緩堵保暢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本文從交通管理的角度,通過強化交通需求管理探討緩解交通之路。
關鍵詞:快速機動化 ;緩堵保暢;交通需求管理;瓶頸管理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規模擴大,機動車數量日益劇增,交通擁堵這一“城市病”正由一線城市快速向二、三線城市蔓延,居民出行苦不堪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西安也不可幸免,高峰時段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只有加強交通需求管理才能從根本上緩堵保暢,改善群眾出行環境。本文旨在探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緩解西安交通擁堵問題。
2加強交通需求管理的思路與目標
2.1加強交通需求管理的思路
我國解決交通擁堵傳統上采用新建道路或拓寬現有道路的方法。但是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古都,內部道路網絡存在先天不足,在繞城以內地區,主城區隴海鐵路以北片區,受大明宮的制約,朱宏路與文景路以及文景路與太華路之間相距太遠,路網相對稀缺。以南地區路網比較成熟,但是鳳城二路到鐘樓之間受隴海鐵路、護城河、大明宮、回民聚集區阻隔,如圖1所示。在這樣的路網結構基礎上只能通過加強交通需求管理,圍繞“一個中心”和“兩個轉變”[1],全面提升交通管理現代化水平,建立高效、可靠、便捷的交通管理系統。一個中心是指:建立符合現代化公交都市要求、多模式一體化、具有西安特色的國際化綜合交通體系。優先發展公交,做好各交通方式之間的接駁,提供門到門的服務,組織好客、貨的運輸。兩個轉變是指:調整交通結構,優化出行方式,引導居民出行向公交和慢行(自行車和步行)方式轉變;改變片面重視設施建設,忽視交通管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交通擁堵問題愈演愈烈的局面[2],樹立交通管理應貫穿交通項目建設的始終的系統管理的理念,加大投入力度,做到設施建設和科學管理并重。
圖1 西安市路網布局圖
加強交通需求管理,首先,應該加強停車管理,加大市中心停車收費標準,在二環、三環立交橋下,增設停車樞紐站。盡量減少進入市區的機動車,緩解市中心的交通壓力;其次,要注重交通秩序管理,嚴格規范停車秩序,限制路邊攤販的隨意擺放,保障道路暢通;最后,要加強交通信息化建設,加大智能化投入,建立基于車輛定位、路況感知的實時系統,方便出行者了解各道路情況,選取最優路徑,減少賭點。
2.2加強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標
緊密結合西安市交通現狀,采取符合西安市現狀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有效緩減交通擁堵、保障道路暢通。消減不合理的交通需求,保證客、貨流有效、安全出行[3]。在不破壞古城墻景觀的條件下,結合西安市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模型、西安市綜合交通模型,提出西安市交通需求管理4大指標:(1)公交分擔率:到2020年,將居民機動化的公交分擔率提高到45%以上。一輛滿載的公交車的一次載客量相當于70多輛小汽車的載客量,提高公交分擔率可以大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效緩解擁堵。(2)高峰小時公交車車速:通過公交專用道改造提升和公交樞紐站建設,預計高峰小時公交車車速將會由現在的8km/h提升到12km/h;全天平均運營速度上升至20公里/小時。提高公交的服務質量,注重舒適性與便捷性,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車,減少小汽車的使用。(3)慢行系統:預計到2020年,將主城區及周邊適合慢行發展的區域劃分為35個慢行區,最終形成10個主要商業步行街和4個文化旅游步行街,公共自行車服務面積達到280 km2。慢行系統的開發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引導人們短途盡量不開車,長途方便集散。(4)公共停車泊位數:預計到2020年,公共泊位總量由2011年的92萬個增設到216萬個。停車泊位數的增加可以減少路邊停車的現象,節省道路資源,滿足行車需求[4]。
3加強交通需求管理的行動計劃討論
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種政策性管理,通過優化調整交通結構,融合交通土地、分區分層組織交通、充分挖掘現有設施的潛能以及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五大措施,可以消減不必要的交通需求,降低道路交通負荷,緩解交通擁堵。
3.1 調整交通結構
伴隨西安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迅猛擴大,機動車保有量也快速增加,目前全市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50萬輛左右,每天增加約1000多輛,電動自行車也已經達到近100萬輛,每月增加約10000多輛。迅猛的機動化速度,帶來了大量的交通量,使得原本擁擠的道路越來越堵。此時,引導交通結構的優化調整,保持機動車適宜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顯得尤為重要。調整公交線路,加大公交覆蓋率,尤其是開通偏遠地區的公交線路,形成高頻次、不擁擠的公交快速、做好公交和地鐵的接駁,發揮地鐵的高效承載力,可以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鼓勵各單位開班車線,鼓勵合乘,減少小汽車的出行。在西安市各大高校、商業聚集地以及旅游景點建立公共自行車點,開通非機動車道,為慢行發展提供路權保障。只有對交通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重新分配,引導交通結構重新調整,才能避免城市陷入擁堵的汪洋大海中。
3.2 融合交通土地
西安作為文化古都,城市規模趨于穩定,路網也基本完善,出于生態、環境和空間限制的考慮,已不容許修路。影響城市拓展的瓶頸按照位置和影響大小可以分為四類:(1)西部遺址帶和西北部陵墓區;(2)古城墻;(3)鐵路、河流等現狀瓶頸;(4)秦嶺、塬地等地形和生態屏障。受隴海鐵路分隔的影響,現狀西安市城市人口、崗位和公共服務資源主要分布在隴海鐵路南側。隨著西安市行政中心北遷,隴海以北地區的交通需求不斷增長。這樣可以有效將隴海鐵路南側的交通需求引導到北側,減少北側原本擁堵的道路網交通壓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只有采用交通引導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調整和土地開發、利用,外圍新城、副中心、組團采取職住平衡的發展模式,有效減少交通需求。
3.3 分區、分層組織交通
對于不同的交通層次考慮的問題和重點有所不同,西安市應該分區、分層組織城市內、外交通,實施差異化的交通發展政策,有效調控機動車的出行,保障城市交通組織的效率。在古城區(明城墻內)主要采取疏散人口和行政辦公職能,降低強度,以公交和慢行為主,限制小汽車使用的策略;對于中心城區(二環以內及周邊)應控制密度,提高公交可達性,改善微循環,提高停車收費,調控小汽車使用。對于主城區(三環以內)應以大運量公交為核心,建立多中心、多層次服務網絡,快慢有序,分區服務。對于外圍地區應以組團式發展,與主城區通過快速道路和快速軌道聯系,組團內部職住平衡,自成體系。
3.4 充分挖掘現有設施的潛能
有效地利用現有路網,充分挖掘現有設施的潛能,通過交叉口的改善、交通組織的優化等措施提高路網容量,借助科學化、現代化交通管理手段緩解交通擁堵。優化信號交叉口,做好交叉口渠化,合理配置信號燈時間,在某些路段給公交車以專用信號,可以有效提高公交車速度;在道路斷面狹窄的路段組織單向交通、建立微循環系統,把主干路、次干路的交通量轉移到支路上;鼓勵各個單位建立班車系統,減少小汽車的使用;對分布具有明顯時間性、方向性、區域性和形態差異較大的道路交通流量實行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整和疏導,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減少擁堵。
3.5 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建立協調、統一、高效的交通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加快交通產業化進程,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西安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強化交委的職能,統一協調管理,解決全市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西安市需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提高公共運輸的便捷性,這需要公交企業自身的公益性和經濟性相結合,因此政府應對公交企業的發展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法規上的保障。這些優惠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投資融資、經營成本、稅費和補貼、經營政策以及技術支持政策等方面。法規上政府應該出臺一定的投資保障法規,根據西安市國民經濟的增長需求和基礎設施發展、民眾的出行需求等來確定適當的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資比例和增長幅度,增加西安市政府的財政投資,同時以優惠政策籌集社會資金或利用外資等方式,增加交通基礎建設,提高公共交通運營的社會效益。
4加強交通需求投資重點分析
交通擁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對策也應是多方面的。就交通需求管理方面,應該加強停車管理,注重交通秩序管理以及加強信息化建設三個方面重點投資分析。
4.1 加強停車管理
停車需求管理已經成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采用差別化停車供應及收費政策,改善不同區域停車需求,能有效的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城墻內的停車收費標準 ,能有效的減少進入市區的車輛,從而達到緩解市區交通壓力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必須在二環、三環立交橋下或者其他地方增設配套的停車設施,方便停車,然后換乘公共交通進入市區。降低二環、三環周邊停車收費標準,鼓勵市民將小汽車停放在市區外圍區域。
4.2 注重交通秩序管理
交通秩序管理是交通管理的主要內容,為優化和提升城市交通環境,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的交通秩序就必須注重交通秩序管理。對城區道路上車輛亂停亂放、闖紅燈、爭道搶行、飄灑沙土、酒后駕駛、行人亂跨道路設置隔離欄;火車站、長途客運站、批發市場周邊、中小學上下學時段交通秩序混亂,應加強對重點車輛、重點區域路段、重點時段的管理,應加大整治力度。大力推行校車制度,對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車輛臨時停放劃定一定的范圍,緩解中、小學周邊上下學時段車輛亂停、亂放引起的交通擁堵。
4.3 加強交通信息化建設
充分利用不同部門和不同交通系統的信息資源,構建全市的“西安智能交通系統”。以目前的西安市交通指揮中心為平臺,整合不同交通部門和不同交通系統數據資源,加強智能交通系統之間的整合,建成以一體化綜合交通信息平臺為基礎的西安智能交通系統。
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統,加快“一個門戶網站、兩個網絡系統、兩個交通中心、兩個支持平臺、三層應用系統” 信息化系統建設。
“一個門戶網站”:指西安市交通門戶網站。
“兩個網絡系統”:指西安市交通計算機網絡的內網、外網基礎設施建設,承擔各信息系統之間、網絡與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換,是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的基礎通道。
“兩個交通中心”:指西安市GPS指揮中心和西安市交通呼叫服務中心。
“兩個支持平臺”:指交通資源數據庫平臺、交通GIS支持平臺。
“三層應用系統”:指交通行政管理層應用系統、交通行業管理層應用系統及交通運營企業層應用系統。
加大公交智能化投入,建立基于公交車輛定位、路況感知、電子站牌、站點客流監控平臺上的實時集中調度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可以采取更靈活、及時的方式動態配置公交車輛,調整車距,可以在更好滿足乘客需求。
5 結語
在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起步階段,結合西安城市和交通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手段,全面提升交通管理系統化、精細化、現代化水平,規范、健全交通管理模式,保障西安國際化“公交+慢行”的現代化“公交都市”的實現,引導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交通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Z].2012
[2] 王元慶,李娜,張鶴.城市觀察:中國城市需要什么樣的交通規劃.2010
[3] 朱順應,楊濤.重慶交通學院學報: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理論研究初探.1997
[4] 張曉春等.理想空間:深圳市整體交通規劃—探索資源緊約束下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之路[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