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作為一臺極端精密復雜的“儀器”,為協調各器官、組織與細胞的活動,需要發達的“交通系統”。脊柱作為“交通干道”, 椎管內神經和血管貫通上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久坐、長時間駕車、外傷等因素,脊柱也會遭遇“交通擁堵”——椎管狹窄,其中尤以腰椎為甚。
陣發性“蹺腳”:腰椎管狹窄的典型癥狀
人到中年后,椎間盤等組織的含水量逐漸下降,彈性降低,維護脊柱穩定性的韌帶也會增生肥厚。椎管內供神經和血管通過的空間本就狹小,硬化增生的椎間盤和韌帶再來湊熱鬧,難免發生“交通堵塞”。下肢的感覺和運動要靠神經的支配,腰腿部營養物質的輸送和代謝產物的排出要靠血管。腰椎管“擁堵”使神經和血管受壓迫,腰腿疼痛接踵而來。
腰酸腿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很多人會將其歸咎于“風濕”。其實風濕和腰椎管狹窄的癥狀有明顯區別。風濕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關節軟骨、韌帶等結締組織受損,患者會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運動受限,經過簡單活動后,不適癥狀即可緩解。而腰椎管狹窄恰恰相反,經過一夜的睡眠,椎間盤和韌帶得到充分放松,對神經和血管的“壓制”也有所改善,所以,剛起床時癥狀是最輕的?;顒右欢螘r間后,因缺血的神經無法自如地支配下肢運動,老人就會感到兩條腿沒有力氣,走路困難,甚至一瘸一拐,稍事休息后,神經和血管受到的壓力有所減輕,癥狀就會改善。所以,陣發性的“蹺腳”是腰椎管狹窄的典型癥狀,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腰椎管狹窄還有一個典型癥狀,即當人體處于直立狀態時不適加重,彎腰后有所緩解。X光無法顯示軟組織的影像,不能準確提示腰椎管狹窄。磁共振對軟組織的顯像特別清晰,堪稱腰椎管狹窄診斷的“金標準”。
微創減壓:安全有效驅除痼疾
腰椎管發生了“擁堵”,早期局部癥狀輕微時,通過服藥和物理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牽引、熱療等物理治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再進一步,還可采用硬膜外注射糖皮質激素,減輕局部的炎癥反應。但這些保守療法只能短期緩解癥狀,無法徹底斬斷病根。當癥狀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時,就要考慮外科手術了。
長期以來,全椎板切除一直是治療椎管狹窄癥的標準手術方法。但這種方法需要在脊柱的后面開一個12~15厘米的口子,對肌肉損傷很重,同時又切除了整個椎管的后壁,術后容易引起脊柱不穩,而且手術出血比較多。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采用微創的方法治療椎管狹窄癥。方法是借助內窺鏡或者顯微鏡,在背上開一個2~3厘米小口插入導管,通過肌肉間隙到達椎管后壁,然后在椎管后壁開一個“窗口”,對椎管后壁和前方進行潛行的擴大。這種手術方法切口小,對肌肉損傷小,對椎管后壁切除范圍也很小,出血也很少,患者很快就可康復。
對號入座:
哪些患者需要接受微創手術
※經系統的保守治療后,仍有腰腿疼痛,而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
※行走距離較短或者短時間站立而出現間歇性跛行和雙下肢麻木者。
※CT或MRI檢查發現椎管狹窄很嚴重,而且神經壓迫明顯,出現下肢疼痛、麻木或者肛門周圍麻木者。
※椎管狹窄合并有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比較嚴重者。
※CT或者MRI上發現整個椎管的中央和兩側都十分狹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