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城市向立體發展的趨勢和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園林綠化也需要積極參與到立體交通的綠化任務中。本文則試圖從對人行立體交通設施的綠化角度,對近些年國內的一些探索進行分析和概括,同時希望可以通過對成功范例的反思和借鑒,尋找更多效益更高的立體交通設施綠化手段,為生態城市發展探索道路。
關鍵詞:步行;立體交通;綠化大力倡導低碳理念,建設節約型城市已經成為現階段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而用地節約就是重要的一項目標。以往在二維平面生長的城市,由于城市職能趨于紛繁復雜,已經不能滿足有限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使得一些城市功能的實現失之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設計的立體化,形成三維城市,對于化解多種功能矛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交通立體化正是城市立體化的方面之一?,F代城市中,空中交通如立交橋、人行天橋、空中連廊,地下交通如地鐵、地下步行街、地下通道等對于緩解城市擁擠、疏解交通壓力、保證行人安全、節省城市建設用地等多方面正在起到日益明顯的作用。
1 步行立體交通
立體交通,即延伸進入地上、地下空間的交通方式。城市中各式各樣的步行立體交通,方便了行人行走時避免人流與車流的交匯,在提高交通效率、保證行人安全之外,空中與地下多層次的交通空間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城市場所,豐富了城市生活,釋放了擁擠壓力。
步行立體交通,從垂直方向可以分為地上(空中)層與地下層2個層次。其中,空中層的交通設施的形式又包括過街天橋(用于聯系道路兩側的人行交通)、空中步道(用于聯系不同建筑之間的交通,如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用封閉式空中走廊把第2層公共建筑空間連接起來,形成了整個城市的“空中步道系統”)、高架層面廣場、部分屋頂平面等。地下層的設施形式分為地下通道、地下步行街以及下沉廣場等。有時,不同的形式相互穿插組合,共同聯系起多層面、多場所的交通。
2 立體綠化
“立體綠化,相對平面綠化而提出,平面綠化(以草坪為主的單層或雙層地面綠化)沒有實現有限綠地生態效益最大化,其所形成的綠量也遠不能滿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需要。因此,立體綠化就是運用現代建筑和園林科技的各種手段,對綠地上部空間,一切建筑物和構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間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綠化、美化,追求綠地最大生態效益,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努力提高城市綠量,以達到改善日益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和美化城市環境的目的,其基本內容包括:地面綠化的喬灌草復層群落,建筑再生空間的綠化美化(墻面綠化、屋頂及天臺綠化,室內及陽臺綠化等)”。
3 立體交通綠化
隨著城市立體交通設施越來越普遍,如果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綠化建設,其成果將對增加城市綠量做出很大貢獻,對立體交通設施的綠化即包括正常的平面形式的綠化,同時由于立體設施形成了豎向立面,若對其進行適當的立體綠化,也將會取得相當好的綠化效果。
3.1 立體交通室外空間形式的綠化
3.1.1 人行天橋綠化。在我國已有的人行天橋綠化案例中,多為常見的就是在橋體加掛種植箱,最早是在廣州進行這類的探索。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西安街頭的人行立交橋在橋欄懸掛滿顏色艷麗的杜鵑種植箱,這樣的確為城市填色不少,現城市已經在為天橋的立體綠化做出了嘗試。
現在我國多數采用種植箱增加人行天橋綠化,這種形式面臨的問題,有橋欄承重不足導致種植基質不良、灌溉設施水平難以跟上、天橋自身條件如強光、大風、溫差較大等導致植物生長環境較為惡劣等。針對此類情況,就要求選擇適合天橋環境、抗逆性較強的綠化植物品種、加強養護管理、改善灌溉系統以及配置合理的植物種類搭配。與國內不同,新加坡的人行天橋在建造之初就與橋身結合同時配建了綠化種植系統以及灌溉養護的管線,這就大大方便了橋體綠化及之后養護的實現,因此,我國在未來的人行天橋修建過程中,應注意種植槽、灌溉系統的同步建設。另外,除去上部橋體,橋墩和橋面綠化都應得到重視,橋墩部位采用鐵絲網包裹、種植攀緣植物營造綠柱景觀。在進行天橋綠化時,也應盡量與周圍道路等的綠化保持和諧一致,加強整體效果。
3.1.2 高架層面廣場及下沉廣場??臻g抬升和下沉廣場都是在異于地面的高度建立的多層次空間場所,很多都對處于不同高度的空間交通聯系起到作用,同時由于其廣場的性質會使其成為人民短暫停留的地方,這類廣場又有著更為重要的美化環境作用。對于改變地平廣場的綠化,除了像一般綠化場地要注意適宜立地環境條件,能夠形成良好景觀的群落配置,同時也要注意由于抬高和下沉造成的日照或風力變化,選擇適合的植物種類,避免植物生長不良。
3.1.3 空中綠化平臺。有時立體交通通道可以結合一定的停留場所設計游憩空間,一些建筑的屋頂平臺也可以很好地作為這類綠化空間的場地。國內也有很多屋頂綠化成功的典范都可提供借鑒。新加坡的預制定綠色屋頂盤系統,分為上下2層,上層種植植物,下層儲水,便于安裝養護、效果顯著,我國也有類似技術,都可以有效運用于空中平臺的綠化。
3.1.4 地下步行設施出入口。作為地下步行設施的室外部分,有研究表明,“在地下和地面之間較厚的覆土層上設計綠化景觀,不僅活躍了地面步行街的氣氛而且作為輔助引導進出地下空間的人流,綠化景觀對地下建筑空間的設備體系也有一定輔助作用,通過景觀的創造弱化了設備對步行街系統的影響”。
3.2 立體交通室內空間形式的綠化
3.2.1 空中步道。本文這里用空中步道代表了用來聯通不同建筑之間交通的,一種空間封閉的空中交通聯系系統來探討。典型的就是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二層空間步道系統,最初建立這套系統的初衷除了方便建筑之間的人流交通,與地面交通分離,同時也由于當地較為寒冷的氣候,建立密封的二層人行天橋系統使得人們的步行活動更為舒適和人性化。對于此類空中步道,很多都是由透光的玻璃等材質建造,因此其室內景觀也可以成為外部整體環境的一部分,明尼阿波利斯市就有將室內綠化暖房的空中步道懸掛于建筑邊沿來美化建筑外觀的先例,石家莊市裕華區的“空中花園”項目也是利用類似的室內溫室,周圍建筑的用戶可以透過溫室的玻璃墻體及屋頂看到內部的綠植景觀,加強了室內綠化同時在室外景觀化的效果。
此外,筆者認為,墻面立體綠化的技術同樣可以運用在空中步道的綠化中,一些最新技術如壁掛式立體組合花盆、生態袋綠化技術的運用可以營造豐富的綠墻效果,而且空中步道的內墻與外墻都能夠使用這些手法實現綠化。
3.2.2 地下步行街以及地下通道。對于地下的交通系統,由于其處于沒有自然光線的環境中,現在的綠化基本也處于空白階段,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尋找更加適宜在缺少自然光線以及風力、濕度、空氣條件都相對較差的情況下能夠較好生長的植物種類。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建筑室內綠化汲取靈感,層架墻面綠化技術等的使用,努力形成較為滿意的地下空間綠化效果。
4 結語
筆者認為,我國對于立體交通設施的綠化,目前存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重視程度不夠高??梢钥吹胶芏嘈陆ㄔO施例如中關村地區的位于中關村大街與北四環交叉口的環形人行天橋,設立了天棚,運用了更加具有美感的防護欄形式,但是卻在體現了城市現代化的金屬質感美之外,全然忽略了綠化設備的設置與未來可能的橋體綠化的可能性,這多少使人感到遺憾。因此,雖然立體交通設施綠化的理論與技術不斷完善,但在技術進步之外的重心,是樹立城市綠化立體化、多角度化的意識,用多樣的視角、發現與創新的態度對待我們現今的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 田華林.現代城市綠化——立體綠化初探[J]. 貴州林業科技,2001(3)
2 何力生,湯曉燕,張永強,周先武.淺談廣州市人行天橋綠化改造[J].廣東園林,2006(S1)
3 李斌,代色平,駱麗雯.新加坡“空中綠化”的實踐與成效[J].廣東園林,2011(4)
4 王曉鵬.與步行街相結合的地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研究[C].青島理工大學,2010
(責任編輯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