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意外傷害已成為亞洲14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殺手。
?我國每年有超過18500名兒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九成以上是行人。
少年兒童容易發生道路交通意外傷害,主要基于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原因。一則生理上尚未成熟,如視力夾角小于70°(成人超過80°),看到一輛行駛的汽車需要4秒鐘(成人只需1/4秒),需借助固定標記判斷車速(成人目測力強)等。二則心理上常處于不穩定狀態,不僅注意力集中時間低于成人,而且不懂得危險,經常亂穿馬路,車輛駛近時突然猛跑,走到路中發現車輛驚惜失措等。他們活潑好動,喜歡相互打鬧、追逐,有時為了拾一只滾到馬路上的球或其他玩具,會不顧一切沖到馬路上去,不幸的流血悲劇往往就這么簡單地發生了!為此,家長和學校要擔負起給孩子上交通安全教育課的重任,讓孩子懂得機動車也是一種能“吃人”的“鐵老虎”,“十字路口如虎口”。
四季交通
1.春雨綿綿――路濕
春季正值北方冷空氣減弱,南方暖濕空氣有所加強,華南和江南一帶會出現陰雨綿綿的氣候,道路處于濕漉漉的狀態。由于路面濕滑,給車輛、行人的交通帶來很多不便,也帶來了不安全因素。在陰雨天,行人走路稍不小心,就會失去重心滑倒摔跤。為此,孩子走路時步子要小,走得要慢、要穩,主動避讓來往車輛,不可心急莽闖。如果下雨時撐著雨傘、穿著雨衣過馬路,萬萬不能遮住自己的視線。
2.夏日炎炎――路燙
夏季烈日高照,氣溫有時高達37°以上。特別是正午時分,柏油馬路被曬得不但滾燙,而且軟軟的,有點粘腳。有些孩子上學時,為免受太陽暴曬之苦,不是匆忙趕路,就是狂奔亂路,以致肇禍。夜晚,由于天氣悶熱,在家難以安睡,很多大人孩子都圍在馬路上乘涼,有的甚至坐在路中,特別是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在馬路上做游戲,極易造成交通事故。夏天雷陣雨天氣較多,在大雨將至、烏云密布之際,為了躲過大雨,孩子常急匆匆趕路或在車前車后亂穿,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家長要教育孩子在這些危險時段,仍需切記按部就班。
3.秋風陣陣――風沙
秋季是臺風活動頻繁的時節,容易形成持續性陰雨天氣。學校一般都要組織學生進行秋游活動,為確保安全,行前學校要加強組織紀律性教育,要求學生聽從指揮、統一行動。在通過車行道時,必須在“路隊長”和老師的護衛下快速通過,不能稀稀拉拉,不能隨意離隊,更不能嬉戲打鬧。在單獨個別行走時,如遇暴風雨和風沙天氣,更要注意不要為了趕路而亂跑亂奔。如果在車行道行走時發生沙粒進眼情況,應迅速走到路邊或人行道上去,千萬不可站在馬路當中揉搓眼睛。
4.冬雪紛飛――路滑
冬季寒風凜洌,到處冰天雪地,孩子們會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這些活動不但妨礙交通秩序,而且也不安全,家長和老師都應勸阻,也可引導他們到空曠的新村里玩。由于道路結冰溜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如果恰巧后面有車就很危險。所以走路時要不僅要踏穩腳跟,還要留心不要受到急行的自行車等車輛翻車等造成的傷害。
見識路標
道路不是筆直的,有彎有曲;不是平坦的,有高有低;路幅寬度,有寬有窄。為了使車輛、行人對前方道路狀況事先有所了解,交通管理部門根據需要,在某些路段路口,彎道、坡道;橋梁適當的地方設置了各式各樣的交通標志。它是用圖形符號和文字傳遞特定的信息,用以指揮交通,管理交通的一種安全設施。它有時警告車輛、行人注意危驗地點;有時向車輛、行人發出禁令,不準前進,甚至“偏心”地只準汽車通行,不準騎車人通行,或者限制車輛朝某個方向行駛;有時指示車輛行人實行某種交通行為,告訴你該怎么通行,不該怎么通行;有時向你傳遞道路的方向、去向、地點、距離的信息,使你免走冤枉路。家長和學校要教育孩子認識這些不說話的“交通警察”,保障交通安全。